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防范

2018-07-27 10:09周博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事件暴力

周博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传播知识与文明的殿堂。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对当事人双方都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青少年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阻碍了和谐校园前进的脚步。本文通过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应对策。

一、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分析

引起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具体而言,可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個人社会化进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重要的一环。家庭的教化功能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决定性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环境密不可分,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

1、家庭内部矛盾的异化。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父母暴力、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引发学生的畸形心理。父母的矛盾,会传递到孩子身上,缺少家庭的温暖,子女易情绪不稳,缺乏同情心。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己被大量的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利于子女的正常人格的形成。

3、家长自身形象不佳。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行为对子女起着榜样的作用。倘若父母行为不端,暴力不断,易使子女沾染不良习性。许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评价机制的错位。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但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传统余威下,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均面临巨大的压力,容易引发暴力事件。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模式还容易使得学习较差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往往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挫折感,这部分同学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功利教育体制下给予自己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特殊方式”来获得教师、同学的“关注”。

2、“应试教育”的推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盛行,一些学校一味追求高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唯分数论”极端化,就会慢慢演化成更加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系列校园暴力案件。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视差生为“包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粗暴无礼,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长期积攒的怨气就会向教师迸发,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向教师施暴案件屡屡发生的原因。

4、学校管理松懈。学校的管理无序就会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容易让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个性。一些学校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的声誉,出了事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更不愿采取严厉的措施。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的问题凸显出来。一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学生有着严重的腐蚀作用。二是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三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促进了校园暴力的发生。目前,国家虽有对校园周边秩序的严格规定,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青少年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强,喜好表现,争强好胜,崇尚武力。二是青少年叛逆心强,对抗权威,反对权威的意识强烈。三是青少年好奇心强,缺乏独立的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四是青少年情绪极不稳定,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的诱因而激发冲动。青少年时期情绪、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容易义气行事,所以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五是部分青少年心浮气躁,寻求刺激。

二、校园暴力行为的防范

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涵盖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分工有序,责任到位,凝练形成校园暴力防治的强效合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同

首先,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给孩子以关心、爱护、理解,使得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康的成长。再者,家长应增加作为父母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既要关心、爱护,又不能溺爱,要讲究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提倡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克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杜绝个体不良习惯,加强言传身教。第四,家长要和学校积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学校、家庭的教育能够保持协同一致。

(二)完善构建学校责任机制

1、办学理念上树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首要任务。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学校应改变功利性的教育体制,以学生为本,加强德育教育,全面关心关注学生。

2、教师沉下心倾听学生心声。掌握班级气氛、同学间的互动联系,协调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多给予学生赞美及获得成功与肯定的机会,避免彼此间的摩擦或疏离感的产生;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应积极倾听,并表示关怀接纳,进而耐心教导;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应主动向校方反映及与家长联系,共同防范。

3、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学校对校园暴力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要树正气、压邪气,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三)青少年要加强自身修养

1、提升个体认知水平。具有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至专业学习、业余爱好、理想事业等方面,并不断深刻剖析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职责,以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加强个体社交技能。那些社会交往技能欠缺,且具有高攻击倾向的大学生个体应有意识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3、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大学生个体受挫时可主动找朋友、亲人、老师等倾诉内心积怨,从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平衡内心的怨恨与不满,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当前,法律法规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较大,但对于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的惩治手段规定相对欠缺。必须完善法律法规,防止青少年施暴者再次实施暴力行为和青少年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要完善青少年的矫正机制,使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得到应有的惩处;要通过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加强公安司法机关与家庭、学校、社区、青少年、保护组织的协调配合,采取预防、监护、管教、救助等措施,预防和遏制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要出台《校园安全法》等政策,明确校园犯罪的类型、责任和处罚规制,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要加强校园法律法规的宣传,将校园暴力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也是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校园暴力的了解以及分析总结,并结合国外相关新闻资料以及文献,对校园暴力的现状、表现方式以及其预防控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躯体暴力,尤其是产生身体伤害的暴力大多有较统一的认识,但对于像语言伤害、心理伤害这样的暴力认识方面不能达到统一。

2、日益增长的校园暴力与学校对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不足之间形成矛盾。校园暴力现象虽然不是十分严重,但有恶化和升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学生的成长。但是,学校的处理往往是凭借个人的经验、知识、技能,学校没有相关的指导。

3、学生和家长对校园暴力的处理方式存在不当之处。面对校园暴力,学生的不当处理方式表现为:溜之大吉、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幸灾乐祸;家长的不当处理方式主要有“火爆型”、“老好人型”。

4、学校在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处理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针对校园暴力主要分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预防与处理相结合。

5、校园暴力处理要体现对学生的保护。让每个学生得到安全的呵护与自由的成长。预防主要是保护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时对施暴者也要进行保护和治疗。

对校园暴力,关键是要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让我们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事件暴力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