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小说元宵节民俗文化史价值及文学功能

2018-07-28 11:18李红果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摘要:小说中有多处对元宵节的描写,其中详细描述了例如赏灯、观戏、放焰火等节日庆典,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除此之外,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学功能也值得重视,例如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明清小说;元宵节;民俗文化;文学功能

元宵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又名“灯节”、“灯夕”或“上元节”,它发端于秦汉,兴起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热闹非凡,元宵节的节期与活动,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点多通过特定的习俗表现出来,在明清小说中有众多描写元宵节的篇目,其中详细阐述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民俗价值与意义,也具有独特的文学功能和价值,本文拟就这两方面进行探析,以求深入理解明清小说中元宵节蕴含的丰富民俗学价值与文学功能。

一、明清小说元宵节民俗价值与文化内涵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或“上元节”,据考证,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时期,秦末就有了“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从此便有了元宵节街头放灯的习俗。唐代元宵节已是盛极一时,如五代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录:“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宋代更加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五年下诏,令开封元宵放灯再增加两晚,灯节扩展至五夜。明朝时期元宵灯节时间为历代最长,从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赏灯活动也更加热闹。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虽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旧壮观,赏灯活动规模之盛甚至超过前代,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在明清小说中围绕赏花灯这一主题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学描写可谓数不胜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价值和文化内涵。且看《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襄敏公元宵失子 十三郎五岁朝天》中对夜赏花灯情景的描写:“家家户户,点放花灯。自从十三日为始,十街九市,欢呼达旦。这夜十五日是正夜,年年规矩,官家亲自出来,赏玩通宵。倾城士女,专待天颜一看。且是此日难得一轮明月当空,照耀如同白昼,映着各色青巧花灯,从来叫做灯月交辉,极为美景。”关于元宵节的赏花灯习俗,《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有这样的描写:“只见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但见:山石双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双双随绣带香球,缕缕拂华幡翠穗。”真可谓曲尽灯市热闹繁华之妙。

二、明清小说元宵节独特的文学功能

作为叙事性文学作品,小说的结构往往离不开清晰完整的事件,而明确的时序又是事件发生的基础。陈文新先生曾这样评价小说中时间线索的重要性:“无论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件为主体,明清小说始终离不开绵延始终的时间线索。”(1)因此,作为重要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在明清小说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了重要的文学效能,具体而言,元宵节在明清小说中的艺术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情节发展

明清小说中用元宵节设置情节点的作品数量众多,《红楼梦》前八十回就出现了三次对元宵节的描写,《金瓶梅》全书百回,五次写到重大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中元宵节就有四次之多。英雄传奇《水浒传》、《水浒后传》,话本小说“三言”,公案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等等,无一不对元宵节情有独钟。《红楼梦》第一回便提到元宵节,甄士隐命家人霍起抱女儿英莲看花灯,英莲走失并被人贩子拐走,引出之后一系列情节的发生,甄士隐的出家、薛蟠打死冯渊等等,无一不与英莲走丢事件有关。可以说,第一回的元宵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点,也是小说人物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水浒传》更是着力描写了数次重要的元宵佳节,其中第六十六回的智取大名府便是利用元宵佳节的庆赏活动才得以顺利实施的。

此外,由于元宵节期间宵禁取消,连平时家教极严的大家闺秀都能有机会上街游玩,妇女们还会相邀成对夜行,名曰走百病,由此引发了许多爱情故事,如《喻世明言》里第二十三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少女刘素香就是在元宵节遇到的张舜美,由此引发了一段爱情故事。《灯月缘》中的才子楚玉,也是在元宵这日遇到娇凤、蕙娘等几个女子的,由此可见,明清小说家们十分善于运用元宵节来生发故事情节。

2.深化小说主题

明清小说中的元宵节描写在深化小说主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金瓶梅》为例,全书前七十九回中四次元宵节,表面上看好像是描写西门府的繁华热闹、声势烜赫,然而却恰恰相反,每一次元宵节的热闹,都在预示着西门府在渐渐走向衰败,小说将西门府大悲剧与欢乐的元宵节结合在一起,使小说产生了深长的意味。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一回,着力描写贾府上下大肆铺张,为省亲做准备,描写大观园各式各样的花灯:“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贾妃省亲正值佳节元宵,贾府为迎接这次省亲,不仅特意修建了大观园,更是费尽心思,装点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美妙世界,因此连贾妃都不免默默叹息奢华过费。此次省亲,正如《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十六回中眉批所说:“偏于大热闹处写大不得意之文,却无丝毫牵强,且有许多令人笑不了,哭不了,叹不了,悔不了,惟以大白酬我作者”,揭示了这部小说以乐景衬哀情,以繁华写衰败的艺术特色,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结语

明清小说中的元宵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史价值,也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功能,例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元宵节在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注释:

(1)陈文新、李天.论明清小说中的季节描写[J].明清小说研究,2008(01).

参考文献:

[1]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中川忠英著.方克译.清俗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李丽霞.红楼梦中元宵节的叙事功能[J].红楼梦学刊,2014(02).

[4]張红波.《三言二拍》中的元宵节管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5]陈文新、李天.论明清小说中的季节描写[J].明清小说研究,2008(01).

作者简介:李红果(1993.10)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河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