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下古村选址与风水格局研究

2018-07-28 11:18刘丽宇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选址景观

摘要:庙下古村距今已历经五百六十余年,其独特的村落景观格局与和谐的村落人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风水文化有关。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对庙下村选址的风水观进行阐述与说明,分析其风水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选址;风水格局;景观

1.庙下村概况

庙下古村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洋市镇东部,经度112°5158.5”,纬度 25°5802.9”,海拔270米。庙下村距桂阳县城36公里,东临东成乡,西邻洋市镇,北邻永兴、苏仙两县,与永兴板梁古村相距不到10公里。庙下村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满目良田相映。

2.风水观念下的村落选址

风水择地是古村落选址与布局的重要方式,依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据记载,庙下先祖雷肇基辞官不做,从宋祥符元年(1008年)便在桂阳踏上了寻找“风水宝地”的道路,但因为肇基公迁入桂阳之初的几百年间战乱频繁,直到明代中叶,社会相对稳定,肇基公的十六代孙雷玺(1423年—1499年)定居于庙下,人口繁衍速度加快,逐渐聚居形成大型村落。

从当时面临的处境来说,因战乱的影响,安全和生存至关重要,为避免战乱以及盗寇的祸害,村落选址必须要挑选防御性强的自然地形安居乐业,后龙山如同盘踞的青龙,山上苍木蔽日,郁郁葱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来说也是积极的。“民以食为天,”人以免于饥饿为先,而粮食的生产依赖于农田,庙下村前面一望无际的农田土壤,营养丰富并且开阔平整,是庙下村村民生存的基本保障。

庙下村在这块风水宝地里,不断的就势造势,尊崇自然山水。子孙繁衍至今,人才辈出,并带着古村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光耀门楣。

那庙下是何以被称为风水宝地呢?具体是原因什么吸引雷氏祖先的迁入呢?

2.1朱雀朝堂的理想格局

风水书云:“子癸来龙出亥宫,子孙发达永无穷”、“东方来龙朝朱雀,内气包藏万垂绿”、“青龙抬头,万事不愁”。而这些说法皆为庙下所符合。

在风水学中,山脉被视为龙脉。在庙下村庄的背面,有一条主要的龙脉。此龙脉起源于湖广交界的莽山,落穴于庙下村东南面的后龙山。庙下村的后龙山既宽阔又雄伟。山上有几道深沟,把后龙分隔为左右两部。古时地理先生察其地形山貌,左部如龙,右部似虎,故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庙下的前山也可称之为“东方来龙”,同起源于莽山,在经过瓦僚村所倚靠的形山时,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正好落穴于庙下的正前方,龙头即山脉尽头的位置被称为蒲峰山,其为周边山脉中的最高峰。

庙下村的选址,若以“四灵之地”的理想环境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看,凑成了朱雀朝堂的理想格局。

2.2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解析

自古以来,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风水学中最理想的风水模式[1]。《阳宅十书》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为最贵也(1)。《葬经》也说: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2)。

就村址而言,何晓昕在其《风水探源》一书中将这种空间模式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并指出在风水的长期熏陶下,该模式仿佛嵌入人们的思维深处,无论普通百姓还是文人隱士,抑或达官贵人,都有意无意地陷入对此模式的热烈追求之中(3)。俞孔坚也认为这种理想风水模式深存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构筑在中国人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2]。

那么将庙下村概貌与其相对照,便可知庙下先祖大致是按照这种“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模式来选择村址的,庙下的“后龙山”充当“枕山”的角色,“蒲峰山”则为“面屏”,田村河形成“环水”(玉带水)之势,使得庙下村成为一块理想的风水之地。

2.2.1围合结构—谷地、环山

上述庙下村是按照“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模式选址,这种模式的具体构成是:明堂宽大居中,背枕主山龙脉,面临曲水环抱,砂山左辅右弼,前方朝案屏照,水口夹砂收闭(4)。从空间角度来看,这一模式构成了一个多重围护与屏蔽的围合结构空间。

从村落防御的角度来看,山脉、水体这种景观具备较强的隔离性,形成了天然的庇护所,因而被人们所选择。这种围合结构及背山临水构成了整体上的隔离景观(5)。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战乱不断,盗匪猖獗,因此防御是影响村落选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庙下雷氏先祖选择这样一块四周为山脉、田村河为边界的谷地来建村的原因了。

以生态学视角来看,枕山,作为屏障能抵挡冬季寒风,借助地势作用能开阔视野;面水,既便于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灌溉水田,在夏季还可调节村落小气候,使其变得凉爽;肥沃的土壤,能够让农作物和植物良好生长;茂盛的植被,既能保持水土而避免洪涝灾害,又有利于调节小气候和丰富村落景观[3][4][5][6][7][8]。高云飞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用真实的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一理想风水模式(理想景观格局)的生态合理性。通过对具备理想景观格局村落的生态物理环境进行的模拟计算分析,认为:左右的辅弼山脉(枕山)与远处的案山(面屏)之间形成开敞的东南风通道,使得整个村落可在山势的环抱下获得均匀的风场[7][9]。从整体上来说,围合谷地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不管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还是人类的心身健康都非常有利。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自然风貌对人们心理层面产生的作用。庙下村山环水抱、层峦耸翠、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观,可以在居住者的心理上形成美好的景观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2.2.2豁口结构—水口

古村落选址的风水观,第一要义便是要依山傍水。完整的山水格局要求符合“前有活水,后有靠山”的环境要求,其中“活水”是村落理想环境形成的源头。

“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在层层围合的理想景观格局中,都会有尺度较小的豁口(水口)存在。

村民需要保证聚落内部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上的交流,从而满足多种需求,而豁口正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外交流通道。庙下村有两个下水口,一是庙下村区域小的下水口,位于村口北面约300米的位置,有“十八罗汉把水口”的说法,在水口处刚好有十八座耸立的嶙峋巨石,浑然天成形似十八罗汉,村民们认为是神仙居住在这儿,长久的守卫着村子的水口。第二个是包括庙下村、渣湾村以及对门江的整片区域大的下水口,位于庙下村口东南面约1公里的位置,徽州《仁里明经胡氏支谱》记考川仁里的水口园林是:“水口两山对峙,涧水匝村境”,此水口处于两山交界处,形成的豁口好似葫芦口,所以称为“葫芦坝”。村落水源的来处称“天门”,需要打开,去处称“地户”,需要封锁,所以水口作为村落的水出口,既对外闭锁,又对内开放;既界定了村落领域,也加强了村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10]。

除去影响择地的上述因素之外,豁口(水口)在人们的空间认识上,也起着村落标识的作用,导向性强。

2.2.3廊道结构——田村河

庙下村的水脉田村河“蜿蜒曲折”,顺应着自然形态环绕村落南角下区域从东南至西北方向缓缓流淌。其蜿蜒的形态不仅在视觉上产生美感,与村落、建筑、植被甚至是在此生活的村民相融合而彰显水脉形态的古朴美;从其生态价值上看,既能够减少对两岸的冲击力,减少水土流失,还能调节生态小环境。环绕庙下村的玉带河——田村河,它滋养着庙下村民,滋养着农田草木,相生共生。

3.人工优化下的村落形态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村落形态不断在人工的作用下逐渐呈现出如今的面貌。一方面,村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地对村落空间进行着改造,村落空间形态演变和当地人们的行为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由上述可知,理想风水模式是对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理想景观模式的表达。在住宅建造中有阴宅与阳宅之分,阳宅相比于阴宅,在选址和构筑上受交通条件、邻里关系等约束,自由度不大,故其要实现的理想风水模式明显要比阴宅低[10]。村落选址为了使现实与理想取得一致,对于不理想的地形,往往通过人工力量巧加调整。例如常常采用挖塘蓄水或种植树木等措施来弥补山形地势不足,使自然风水结构达到理想化,水口林、风景林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3.1街巷格局

庙下村呈“人字形”布局,全村依地势而建,相应的主要道路由后龙山向中心区域梁上至對面蒲峰山为轴线的中心道路,由此向两边扩展,有四纵六横之说。但对于庙下的街巷格局还有不同的说法。据知名学者彭德馨先生考究:“东区街巷呈‘王字形,有民居130余栋,南面为‘南阁,西北呈‘册字形,四纵一横街道,中为明代居住区。漫步曲径通幽的座座庭院,仿佛置身于迷宫。”

3.2生态理水

按照风水学,村落要有水才能镇龙,龙有水才能活。

庙下有两口最显眼的水塘,位于村落的正中前沿,用青石砌而成,两口水塘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造型就是依照阴阳八卦图样式围成,起着村中辟邪驱恶的作用,以护村庄人丁兴旺。先祖们把庙下开发之后,按风水将整个庙下村中的水“顺龙势”引到大塘统一处理。在庙下村人看来,他们的富足生活与这一聚水聚财的大塘的修建有着直接的联系。

鲢鱼塘东南面是围合的建筑群,除了住宅其中还包括祠堂、钟楼等公共建筑,其映在水塘里的倒影,使得村落更为高大、宁静与古朴。水塘还对全村的理水起到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两口池塘是村中污水的聚集地,污水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而鲢鱼又以浮游生物为食,故此,聪慧的庙下村民在池塘中放养了大量的鲢鱼“休闲可观鱼,客至好添菜”成为了这两口池塘最贴切的描述。鲢鱼塘除了在景观空间方面起到的丰富内部空间形态、缓和密闭压抑空间的效果之外,也起着重要的消防作用。因其位于中心地带,发生火灾时,村民取水应急十分方便。

其实,我们只单纯的从风水角度认识村落的水世界是比较片面的。庙下处在群山之中,举目皆山,这样的环境如果缺少了水,会使人心理上感觉压抑。如果通过修水井、挖水塘、开农田蓄水,就可以使山与水达成平衡,让人的心态平衡。

3.3风水林与风水树

3.3.1风水林

庙下村的风水林有两种,一种是水口处的水口林,一种是龙脉上面积较大的风水林。在庙下的下水口葫芦坝的位置,就种着一片水口风水林。古人认为只有在水口处种植大片“风水林”,才能保护一村生民之命脉,抵挡煞气(东北风和北风)的侵入。故水口林又有“抵煞林”之称[11]。庙下的水口林还起到层层关锁、镇守下水口的作用,达到了“两山排闼水流东,松柏森森水口封”的效果。

村落后背的后龙山是庙下的龙脉,这条龙脉树木茂密,郁郁葱葱,被视为庙下的风水林。后龙山上生长着一种珍稀树种,名稠树,大的有两三抱围。稠树树皮光滑,木质坚实,色红如漆,是古代宫廷和现代富户制作高档家具的优质材料。庙下村人非常重视山林,特别是后龙山,任何人不得到山上砍伐树木,即使因大雪冰雹损坏的树枝也不准随意拿走,须由看山员统一安排处理。简言之,可谓“皮毛不动”或“茅草不动”。

3.3.2风水树

在风水树的树种选择上,村民们喜植松树、柏树、枫树等。究其原因是在于人们将树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了人格意义,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

在庙下梁上中心区,种植了8棵参天柏树,树龄最高的达到五百年,时逢节日、祭祀日的时候,人们会来此地拜祭、许愿。庙下村还有一处化衣坪,由5棵柏树围合而成,每逢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人们会来此地焚化纸包、烧香拜祖,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所以柏树也象征着灵魂与生者相聚的桥梁。

这些水口风水林、风景林表层的风水意义是抵挡煞气、藏风聚气,而现实的生态意义则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避日、调节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丰富村落植物景观。此外,风水林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居民认知图中已然把其作为空间标识物,能够起到空间屏蔽效应,产生一定的安全感。风水树、林作为潜在庇护所而存在,其功能显然超出它们现实的生态功利性(6)。

4.结论

庙下古村依山傍水的人居环境与风水原理协调一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理想生活的追求。庙下古村建村选址的风水观以及最终形成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与自然相融并同生同息。我们在保护古村落历史风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生态内涵,创造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

注释:

(1)阳宅十书·论宅外形第一

(2)传为郭璞.古本葬经

(3)何晓昕.风水探源[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72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02

(5)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4

(6)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091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风水”模式深层意义之探索[J].大自然探索,1990(01):87-93.

[2].張楠楠.找寻后工业时代环境下的理想人居[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03):31-38.

[4].史大联,孙永萍.南宁传统村庄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J].规划师,2009(01):92-96.

[5].费卫东.广西南宁传统民居的生态技术浅析[J].中外建筑,2010(02):60-63.

[6].莫海量.南宁传统村庄建筑的文化取向与价值判断[J].中外建筑,2011(09):68-70.

[7].史利莎.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1.

[8].潘文明.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1.

[9].高云飞,程建军,王珍吾.理想风水格局村落的生态物理环境计算机分析[J].建筑科学,2007(06):19-23.

[10].王晓芳.郴州板梁等古村落水系对当地村镇水系设计的启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11].关传友.徽州地区的风水林[J].寻根,2011(02):100-105.

作者简介:刘丽宇(1994.05),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省常德市,学历:硕士在读,研究专业:风景园林学。

猜你喜欢
选址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