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的文学阶级观

2018-07-28 11:18王珂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阶级

王珂

摘要:郁达夫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影响,除了创作之外,郁达夫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涉及多层面力图全面把握国内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提出文学阶级的人。后期的主要精力也在提倡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文艺。他也是积极推动创造社从张扬自我表现到倡导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人,最早在1923年郁达夫发表了《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虽然这篇文章中对文学的阶级斗争这一观念有一定不正确的表述,但是他确实是国内早期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人,为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

郁达夫梳理了一条文学流派的发展脉络,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拟古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颓废派、象征派或新理想主义、新英雄主义。郁达夫将这称为人类文学史阶级斗争的结果,而其实不然,这不过是文学流派的蜂拥迭起不断演变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郁达夫并没有搞清何为“阶级”,何为“阶级斗争”,但这或许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郁达夫是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提出了文学的阶级斗争这一概念,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具有超前性,但这一理论还很不成熟。而且当时对于阶级斗争这一含义与今天也可能存在不同,浪漫主义或者自然主义这些流派的演变虽然是与社会阶级的矛盾有关但并不完全因为不同阶级的斗争而发生,并没有体现强烈的阶级性。这是文学在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演变,而并不都与阶级斗争有关。郁达夫还在第三部分的最后指出新理想主义者“他们愿意用了他们的艺术,用了他们的生命和旧派的文人宣战。”(1)而颓废派等人“守着自然主义的残垒,在那里虚张声势,扬言改造的一辈人,大抵以伏在资产阶级有权阶级的脚下,作这两阶段的装饰品居多。”(2)我认为这是郁达夫将文学研究会等人视为颓废派而创造社等倡导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人视为新理想主义者,而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非常复杂的政治问题,郁达夫也是注重情绪的宣泄而缺乏理性的思索,并没有科学严肃地把握住这一问题。

下面郁达夫开始举例说明外国文坛中所体现的阶级斗争,他提到法国文坛多表现对现世社会的厌弃和反抗,而德国表现派的作家对社会反抗的更加热烈并举了几部代表作品的例子如《一代》、《儿子》等表现母与女、父与子斗争的作品。而俄国文学无产阶级已经取得胜利,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是近代精神的结晶,俄国奥勃罗莫夫的无为也都是对社会上的有产阶级有权阶级的最大的攻击。最后是英国,郁达夫批评英国文坛的沉腐之气,认为他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是唱给无产阶级的儿歌。从郁达夫这一长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斗争有混淆的认识,文章中所提到的作品难以体现阶级斗争的思想,比如母与女或父与子之间的斗争并不能被称之为阶级斗争。而“世界上最顽固,最喜妥协的英国文坛”确实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无产阶级性质文学的国家,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就发生大规模的工人阶级政治斗争宪章运动从而产生了宪章派文学,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资产阶级的某些缺点,但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无产阶级文学。由此可见,这些例证都暴露了郁达夫对于阶级斗争这一概念的不清晰,急于想要进行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而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导致这整篇文章有些文不对题,我们只看到了斗争却看不到阶级。

郁达夫在文章的最后引述《共产党宣言》的口号,郁达夫倡导文学阶级斗争的强大信念强有力的体现在最后这一富有情绪和热血的号召中,这一段口号也突出了这整篇文章的核心深刻表明郁达夫对于资产阶级的深恶痛绝。但是被压迫者、反抗者就是无产阶级?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非常复杂的政治问题,而郁达夫似乎“只以富有与否及是否是压迫力量等直观的、肤浅的角度来区分这两个阶级阵营,而没有想到由阶级实质上进行理性审定。”(3)这或许是留学日本的影响使郁达夫在思想上偏激进,在倡导文学阶级斗争这个问题上郁达夫有极强的热情,这篇文献也透着他饱满的情绪。这也是郁达夫等创造社成员在创作上的一贯风格,但是在阶级斗争这种严肃的问题上不应有过多的情绪掺杂其中,而应该有更全面严肃的思考。

起初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在论述文学的本质时强调的都是“自我的冲动”、“内心的要求”,主张表现自我的情绪,在这一基本观点上他们表现的也是十分偏激。包括排斥“主义”,拒绝文艺的目的性、功利性,以防止社会性对自我内心表达文艺的干扰。然而随着时代的影响,社会的冲击,现实的比照,他也开始对文学表现的社会化做出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开始关心被压迫的群众以及劳苦大众的生活,开放了文学内容,并大力推崇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宣扬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但郁达夫“虽然承认文学的宣传作用,但又强调文学这一件东西本身,并不是飞机、机关枪,文学的效力功用,是间接的。所以必须写得动人,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4)由此见得他依旧不能改变注重文学本身的艺术性和情绪性,使得《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这篇文章即使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也没有对阶级斗争这一概念作出理性的剖析和深入的思索,而止步于情绪的呼唤和感染。

总结下来,《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对于20年代的中国确实有着开拓先河的意义,曾经被郭沫若誉为“勇猛之作”。郁达夫将“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这些新潮又晦涩的外来词带入了大家的视野中,而在中国新文学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这些词的语义也定是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今天读到郁达夫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时代高度的不同无法只看到它的进步意义也必然对它产生质疑。

注释:

(1)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級斗争[A].//郁达夫文论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43.

(2)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A].//郁达夫文论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43.

(3)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26.

(4)马硕:论郁达夫的文艺批评观[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4:24-27.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