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行业的传承与创新初探

2018-07-28 11:18田智文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田智文

摘要:建水紫陶是我国一项非常具有传统的特色制陶工艺。建水紫陶本身古朴沉厚,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非常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手工艺爱好者关注建水紫陶。论文主要以建水紫陶这一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建水紫陶的工艺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理顺和分析,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建水紫陶原因,找出一条传承和保护建水紫陶的合理化道路。

关键词:建水紫陶;传承;创新

中国四大名陶,云南建水紫陶占有一席之地。建水紫陶产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珍品,采用原生态的陶土,集书画名家之墨宝,汇雕刻艺术之神韵,大处能容江河山川之气魄,细微处则可见花鸟虫鱼之神韵。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清光绪年间,建水紫陶最初以制作烟斗、气锅、茶壶等生活陶器,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由名家书画,采用断简残帖等装饰方法,经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后,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

建水紫陶发展到今天,比装饰注重造型、比技法注重创意。更注重社会化的象征意义和陶艺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成了陶艺创作者发挥想象的载体,成了实现陶艺创作者个性的媒介,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寓所之一。但是在千百年的建水紫陶发展史中,紫陶制作逐步形成了模式化的弊端,造型追求完整规范,装饰讲究精细关观,从而导致了历代陶瓷造型的大同小异。光亮的杯、碗、瓶、罐、壶、钵虽然实用、关观,但是,器型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艺术个性。

现代紫陶陶艺与传统紫陶陶艺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传统的建水紫陶强调器物的实用功能,而现代建水紫陶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现代建水紫陶从现代审美观念的艺术潮流中获取活力,致力于陶瓷艺术与实用性的分离。在材料方而,现代紫陶陶艺尽可能地发挥材质的特性;在工艺方而,常常有意地利用传统紫陶陶艺所认定的缺陷,如:龟裂、起泡、缩釉、断裂、变形等,并将“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装饰方而,不强调过多的装饰,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融泥、釉为一体,或采用釉色的渐层表现,或利用肌理、釉色交叠熔融,充分体现其自身的随机性、自然性和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这是与传统陶艺的一个很大差异。立意创新,破传统完美之造型,融现代审美之意识,将“完型”有意打破,有动感起伏的线条与整个造型和谐,整体形象鲜明,构成了一种新的形态特征。

造型:传统陶艺,讲究规整、平衡、对称。器型的口、颈、肩、腹、腰、足的轮廓线以弧形为主,器型两侧的轮廓线的长短、高低一致,釉而光洁细润,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陶器的裂痕、卷曲、变形等问题都属于废品。现代建水紫陶则注重从变形、卷曲、开裂的问题中发现肌理、窑变现象,从釉料的垂流、积料等缺陷中寻找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从粗犷的材质,残缺的器皿中,探索质感特技,从质朴的材料中显示出独到的形态,有意识地将坯体卷曲、挤压、切割、挖残成随意的形状,显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

器型:传统紫陶讲究“成器、造物、求美”,器型以实用的瓶、罐、碗、盘为主。现代紫陶采用“弃用、索义、求变”的创作理念。传统器型以圆形为主。现代紫陶的器型,把拉坯成型的圆器,泥板拼接的镶器等器型相结合,作为装饰的载体,有意识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状,利用残缺、开裂、破损的器型来形成独特的新形态,在坯胎上进行切割、敲击、打破处理。一块泥土,一只坯体是没有生命力的,经过紫陶陶艺家的揉搓、挤捍、加工、装饰,就能使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产生新奇的美感。

肌理: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器型材质上,产生出粗犷的肌理效果,犹如山峰、峡谷、石林。在装饰绘画前,用麻袋片在潮湿的坯胎上压印出纤维肌理,然再施釉、绘画、入窑高温烧炼。经过高温烧成后,坯胎发生了窑变现象,既显示出清晰的织物纹理,又使釉而形成高低不平的料痕,犹如冰雪消融的痕迹。现代紫陶作品,虽然是人工创造,却必须依靠窑火的助力。适当的烧成气温是成功作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也需要窑温的恰当控制才能产生出来。

纹饰:传统陶艺以绘画、书法雕刻等形式,在加工后的坯胎上进行装饰,古色古香的人物,疏朗的诗词与器型相融汇。在装饰设计上,完整的画而与残缺的器型相呼应,现代紫陶造型与古代生活情趣相映衬,不规则的开光形式与精细的绘画装饰相结合,产生出强烈视觉对比效果。

内涵:现代紫陶陶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独特的器型装饰中,蕴含着深刻意境。虽然玩泥、捍陶是少年儿童也会做的事情,但是,现代紫陶创作并非轻而易举的玩陶。我的作品,造型、肌理、纹饰、看上去很随意,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后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内涵意蕴。

紫陶陶艺创作,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很难取得成就的事业。在造型、纹理、肌理中进行独到的设计是难的,难的是经过精心创作设计的作品在高温烧出成果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做陶艺的时候是有感而发,好多陶艺作品愿意保留其原始的肌理和手工痕迹,有好多作品是随机的偶发形态。对自己的构思有了新的触动,进而使自己的创作思路跟清晰。陶艺作品不能做作,要胸有成竹一次成型,不可反复修改。正是由于紫陶的创作难度大,而且又有新意,在紫陶创作、在与泥胎坯料的加工中,感受到泥土的变化,在窑火烧炼中,想象烧成后的效果。创造力在人生过程中,随着对艺术创作感情寄托而产生,是紫陶陶艺创作的动力。

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建水紫陶由粗到细,由细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多元到多彩,是一代代建水本土艺人和外地工匠默默耕耘并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升华的结果。如今,建水紫陶传统技艺与外来工艺融合并进,各流派之间的“争奇斗艳”,让整个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景象。

参考文献:

[1]吴白雨.论建水陶的工艺敘事传统与特征[J].中国陶瓷,2016,52(10):108-115.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