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2018-07-28 07:18白海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十三五信息化建设

白海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经过几轮建设实践。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确、指导思想不准备、经费不足、专业技术团队难以形成等严重制约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状况。该文结合信息化建设实践,提出“服务型、大融合、共建互赢”的建设模式,供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5-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近十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对多个传统行业的颠覆性改造已经成为现实,对教育的引领和渗透,也已经初现端倪。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已经从“数字校园”初建时期,向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即“智慧校园”建设时期迈进。

1 现状及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校对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建设成果。

网络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完成了校园网全网升级,以及全校IPv4/IPv6全覆盖;配合出口系统的升级改造,保证了近五年来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IPv4出口带宽得到扩容,调整了出口链路结构,提高了师生上网速度。完成了全部学生宿舍网络改造,改善了学生的上网条件。与运营商合作建设无线校园网,初步解决了师生移动上网问题。

应用服务方面建设校园网电子邮件系统;建立校内资源系列平台;在线教育开始起步;建设校外VPN系统;基本实现了全校服务器的统一托管。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需要实现学校门户网站的改版升级。建设全校统一的网站群系统。大多数部门都建立了业务信息系统,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编制公共信息编码标准,新建和升级一批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移动校园平台等四个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或升级了一批部门级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数据库,打通了全校多个部门系统数据,向着消灭“信息孤岛”迈出关键一步;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数据中心支撑系统。

统筹和安全管理方面需要逐步探索解决校园网多年建设管理中的机制难题,初步形成了校园网和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对全校网络设备、软件、数据以及网络工程的统筹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组织完成了全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服务方面,完成学校各类专网和活动的网络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网计费标准;实现了“一站式”校园网用户服务。

通过五年发展,建设先进完善的有线和无线校园网基础环境,立足“互联网+”的信息化思维,以先进的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和整合协同的全业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和改造。全面实现办学资源数字化、各项业务应用深度集成化、数据分析与推送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全时空和随需而变的智能化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建设统筹、协调、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最终建设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力支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格局。

2 基本思路

1)初步建设智慧型学习环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完成各类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步伐,提升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水平。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博物馆、学科(专业)资源库和知识库。实现教学资源与图书文献、专业资源库、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整合。探索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统一提供常用教学软件。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开放、交互、个性化、混合型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对多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支持。支持探索和发展在线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以个性化云空间为载体,构建智能化学习空间,实现教学信息的智能推送与获取,满足用户个性化订制需求。基于大数据平台,创建新型教学状态感知与评价体系。以教学社区为载体,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建设交互式仿真专业虚拟实验室,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成立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心,加强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初步建设智慧型科研环境,支持科研协同创新

立足科研人员需求,建立适合科研活动和过程的科研信息化服务手段和平台。加速科研人才、团队、仪器装备、成果、项目等科研资源和装备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建设科研软件库、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学术资源库、科研项目库等重要的科研数据库。建设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数据中心,促进新时期学校智库建设。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建立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科研统筹管理力度。整合各类科研资源数据,以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依托,建立学校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平臺。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评价和共享机制。建设教师个人对外宣传交流网页,以及不同课题组、科研团队内部的互动渠道。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区的科研协同创新。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平台。

3)建设智能化公共管理平台,提升精准决策支持能力

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新建或升级部门级业务信息系统,改造优化各部门传统的业务流程,提高部门管理服务效率。实现全校信息系统的深度集成,基于校级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和整合协同的全业务信息平台。以物联网技校术,实现对校园环境、节能、交通和安全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对全校管理数据实施统筹管理,明确数据源部门,保障数据质量。完善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实现需求和数据的双驱动,为各级管理干部的精准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实现不同管理指标的智能红线预警。

4)建设便捷智能的生活服务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基于个性化云空间和数据分析平台,为师生提供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的智能信息服务。加强校内数字网络文化资源建设,升级完善网络电视系统,为师生校内文化生活提供全面豐富的数字资源服务。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各类档案信息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实现按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浏览、查询与利用;探索建立各类网上数字博物馆。将校园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开发学校校园数字地图;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提供精准全面的位置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并向师生提供正版操作系统、办公、防杀毒及数据库类公共软件,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提高师生的正版使用意识。成立全校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建立统一组织、部门联动的全校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5)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安全可控的网络信息环境

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制定或修订学校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使信息化统筹管理无盲区无死角。加强数据与信息系统全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公共数据管理责任,保证部门级业务系统和数据的统一调用,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各级部门将信息化列入其业务发展专项规划。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监测的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对网络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预防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对危急网络安全事件的反应能力。坚持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通过理顺管理机制,加强二级单位网站和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3 实施步骤及项目计划

1)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校园网主干线路,建设万兆校园网主干网络带宽,为楼宇提供万兆接入、千兆到用户桌面,为数据中心服务器提供万兆、千兆接入条件。进一步提升出口网络带宽,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校外资源访问需求。构建一张支持802.11ac,能覆盖东西校区主要楼宇和室外公共区域的高速稳定、安全可控的校园无线专网,与校园有线网互为补充,满足师生在校内主要区域能随时随地使用无线终端设备,方便快速的访问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的迫切需求,为智慧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相适应的基础网络环境。

2)业务智能化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工程

通过应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全面提升。深度整合全校办学资源与应用系统,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效能、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于顶层设计和数据统筹,通过服务封装和流程重组的方式,将部门级业务重新组合和展现,优化学校师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交互共享利用方式,实现随需而变的个性化智慧信息服务。

3)智慧校园支撑数据中心设施工程

建设一个设备集中化、资源虚拟化、部署标准化和管理自动化的智慧云数据中心。建成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系统以提升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基于分布式处理框架和灵活弹性平台架构,为智慧校园“大数据”及“物联网”应用提供支撑。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完善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工具。完善IT运维机制,加强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管控。

4)全校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工程

建设一套校级公共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全校各学院、各学科有需求的科研课题组提供开放式的高性能计算服务,满足多个课题组同时在线提交计算任务,按需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从而提高学校科研基础实力,提升计算设备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

4 条件保障

1)管理机制保障

健全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CIO(首席信息官)机制;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以及各业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统筹有力、责权明确、务实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IT治理实施模式。建立智慧校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信息化决策的科学性。

2)人员队伍保障

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建设力度,增加技术岗和管理岗位职数,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人员规模达到教职员工员工总数的2%。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置。派出技术和管理骨干出国学习深造,改进信息化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办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3)经费投入保障

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为主要投入,以联合立项、申请课题、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

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智慧校园的新投入机制。

4)对外交流合作

密切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与业界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博采众长,经验共享,尽快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提高到国内重点大学先进行列。密切关注国家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动态,积极争取和利用相关项目,加速学校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方案[R]. 250.

[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R].253.

[3] 操惊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

[4] 张玉明.突破数字化校园建设瓶颈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8)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十三五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