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018-07-28 07:22李晓亚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表现手法

摘 要:萧统编《文选》,所收《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冠以“诗母”的称号。本文首先分析十九首诗所包含的几种情感类型;然后阐明这些诗作所以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是因为诗中所抒发之情能够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并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最后着重分析,《十九首》的诗人在由民歌进入五言诗自觉创作阶段后对抒情艺术的熟练把握。作为抒情诗的典范,《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对以后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情感分类;抒情艺术;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李晓亚,女,汉族,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2

一、《古诗十九首》的情感类型

《古诗十九首》首首情真意切,毫无造作,伤心之至,感人肺腑。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伤离别,叹相思。

《十九首》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表现离别相思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又包括几类:1、思妇诗。在《十九首》中,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为代表的一类诗,均我们呈现出思妇形象,将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不尽,余味绵长。另外,《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涉江采芙蓉》等诗以女子口吻写作而成,但诗的作者应该都是男子。他们最终想要表达的仍是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游子思归诗。这类诗是直接表现游子的归思。例如《去者日以疏》一诗,游子由“出郭门”所见之景,引发了对生死存亡问题的深沉思考,得出“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的结论,继而深沉地抒发了自己“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的无奈和慨叹。再有《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同样直接表现出了游子的归思。

(二)求官无门,人生失意的惆怅

游子阔别家人朋友,本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人生抱负,可是现实却让他们一次次碰壁。《明月皎月光》一诗的作者求仕无门,发出了“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的怨愤之语。《今日良宴会》写尽宴会之乐之后,发出了“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的似劝实讽之语。

(三)人生无常,死生新故之叹

在《十九首》中,长期处于人生低谷的士子们都纷纷转向了对生命的思考。如《青青陵上柏》,诗人发出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叹。《回车驾言迈》,失意的文人看到百草又生,便有了“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的慨叹。但是万物盛衰各有时,诗人最终得出“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的生命感悟。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情感已经完全超越了诗人的一己之悲,道出了一个时代之下的士子文人的共同的命运以及情感状态。陈祚明先生也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1]《十九首》中的一字一句都会碰撞心灵,情深至极莫不使人如“冷水浇背,卓然一惊”[2]。

二、《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手法

诗人都是敏感的,他们往往能从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之中捕捉到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点,然后发而为诗。而不同的诗人往往有不同的个性,因此感发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从而也便有了格调的高低之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探究作者高超的抒情艺术手法。

(一)精巧的艺术结构

《古诗十九首》每一首的结构布局都为抒情服务,让诗歌显出温丽自然之态,还使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情感都达到了极致。几种不同的抒情结构方式如下:

第一,以情景关系安排抒情结构。在《古诗十九首》中,根据情景关系进行布局的诗作有很多,比较直接的如:《青青陵上柏》,《庭中有奇树》,《东城高且长》等。再如《明月皎月光》,采用的則是借景抒情的结构方式。其实,这些诗并不只是运用了一种抒情结构,这里只是对较为明显和重要的结构进行总结分析。融情于景,会让诗歌更加的含蓄婉转,更符合温柔敦厚的诗美传统。

第二,以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安排结构。这类诗相较于第一种感物而发的诗来说,在情感的表达上显得更为质直。比如《行行重行行》,主人公心理层折而下,逐渐加深,所以诗的结构布局依据情感变化显得层次分明。像《凛凛岁云暮》一诗,虽然在情感上仍然是层层深入,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布局却极富跳跃性,结构也是根据女子的心理变化而呈现出跳跃性,这和前诗有明显区别。

第三,根据时空变化安排结构。如《涉江采芙蓉》中间运用悬想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至于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将男女主人公相思却不能相见的感伤之情表现的曲折有致,缠绵不尽。《西北有高楼》一诗,这首诗中也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高楼之中的弹曲之人,一是高楼之下的诗人,而将这一高一下的两人联系起来的,竟然是从楼中飘出的一缕弦歌之声,所以这样的构思真的可以称得上奇思了。

(二)“质而不野”的语言

语言是形成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所以《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很值得探究。

首先,刘勰说过:“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3]《古诗十九首》在用字上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善用叠字。后人作诗最忌重复,但《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诗却以叠字称奇,诗人精心锤炼使得字字贴切却又毫无匠气,足见诗人炼字水平之高。2、始见炼字之功。如“东风摇百草”中用一“摇”字,百草在春风吹动时生机盎然,但“摇”字却也隐含着百草盛衰有时的凄凉命运,足见诗人的炼字之功。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显易懂,朴素自然的特点,平淡却不低俗,单纯之中蕴含着深婉。对此谢榛说:“《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4]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用平淡的語言抒发出让人惊心动魄的情感,还在于诗人所运用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比兴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最早被运用到《诗三百》中,《古诗十九首》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灵活,像《青青河畔草》以“河畔草”和“园中柳”感发起兴,《青青陵上柏》则是以“柏”和“石”起兴。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余味绵长。

第二,诗人写景抒情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正反相衬等手法,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感受情感的变化。比如《涉江采芙蓉》,诗人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突出了这名采莲女的可怜、可悲。吴淇先生说《回车驾言迈》一诗,“将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5]《十九首》中,正笔反用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第三,十分擅长对虚实的处理。写诗如果能够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能让人产生琢磨不尽,神秘要眇之感。

陆时雍曾说:“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6]《西北有高楼》妙就妙在全诗用托,吴淇评价曰:“《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7]《十九首》中巧用虚境不仅能引人思考,更能使诗歌呈现出灵动之感,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古诗十九首》使诗歌的发展迈入了新的篇章,它有卓越的抒情价值。马茂元先生评价说:“在这短短十九篇里,不论一篇中的一部分或一句,无往而不是抒情的。”[8]《十九首》虽仍重在抒情,但在情感的抒发上却有了自身的个性。不可否认的是,《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情感是无比真挚的,所运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是难以超越的,而它对之后诗界的影响更是非常深远的。

注释:

[1]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5页。

[2]同上,第178页。

[3](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3页。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4页。

[6]同上,第175页。

[7]同上,第60页。

[8]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李方树.《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J].管理视窗_商业文化.2014(13).

[6]潘啸龙.温丽悲远惊心动魄—《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三题[J].江淮论坛.1990(5).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表现手法
动物形象在寿山石雕中的运用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