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2018-07-28 07:23刘宏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行草线条舞蹈

刘宏佳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1、传情达意——创作的起源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无论喜、怒、爱、憎、惭、惧,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情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好比是树的根茎,人的心脏,没有根茎的树和没有心的人,都是无法长久存活的。所以舞蹈要求身心合一,唱歌要求真情流露,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写文创作要求有感而发。艺术是源于人类真情实感的体悟产生出具体可感的实物的一个过程,生之于情又传之以情。为什么说艺术无国界,因为情感是可以传递的,无需语言的修饰,情之所至它就可以撞击人心。这是一种情感的本能,不管你是哪种语言,任何肤色人种,在艺术的世界里,你都能寻找到共鸣。这是艺术的魅力。

2、象形取意——兼具东方美学思想

2.1线条艺术

书法是典型的线条藝术。点横撇捺之间,用笔墨连接而成的就是一幅生动的舞蹈动态图。而将舞蹈动作凝固暂停,再将动作串联,舞者运动的轨迹也是行动的线条。单从书法的形与舞蹈姿态来比较的话,书法是凝固的线条艺术,而舞蹈则是抽象的动作线条艺术。不管是书法的静态美,还是舞蹈的动态美,展现的都是线条的美感。

线条的美还体现在线条的延伸。线条的延伸取决于对力的把控。书法中力作用在“势”上,它可以说是书法线条的走势,运笔的动势,就好似舞蹈中每每要往右,舞者会呼气提气顺着这个气从左往右,就这么一个细微的起势,让动作更加自然流畅。在中国古典舞的起势时,也会有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讲究。细观书法,我们会发现,书法的动势,也不是生涩的一笔而就,与古典舞的起承转合有着相同的妙处。在舞蹈作品中,如果只有动作的不断堆砌,而没有力量的控制和爆发,那么舞蹈动作就会寡然无味,没有生气。

2.2动静结合

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唱歌讲究收放自如,而书法和舞蹈也讲究对称、节奏和旋律。舞蹈自然不用说,节奏是舞蹈的根基。书法的动静表现在墨色的轻重,我国历来就有“墨分五色”之说,书法家们都非常注重墨色的变化,墨色变化不仅是表现书法造型美的重要部分,还是形成整部作品完整节奏的主要表现手段。它的点画线条,形态上高低起伏,收放自如;力度上强弱分明,刚柔并济;速度上有疾有缓,有断有续;感情上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随着提笔落笔的轻重徐疾,体会着作者或喜或悲的内心世界。

舞蹈的动与静结合产生的是一种韵律,它体现在情节的跌宕起伏,虚和实,空间和时间,动作的快和慢,造型的动和静,动律的力度和幅度等。总而言之,各种变化中的强烈对比,反而创造出了舞蹈和谐的美感。这种看似杂乱实则规律的结构,不是偶然形成,是现实中创造性地运用舞蹈创作规律的成果,所以这种规律有条理又和谐,从而使得结构严谨,创造出一种圆润饱满的意境,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3、兼收并蓄——不竭的生命力

王耕夫在《书法布局与舞蹈节奏》中写道:“当我们看见舞蹈演员踩着步子在空间动作时,就令人想到了楷书字体;当舞蹈演员改换流动的动作时,就令人想到行书字体;当舞蹈演员亮相的一刹那,就令人想到了隶书字体;当舞蹈演员突然变换轻盈飞快的舞步时,令人想到草书字体。”[1]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爱以舞蹈作为书法创作的源泉,舞蹈与书法自古便有历史上的联系,便可想书法与舞蹈在不同层次上是有着相同的艺术通感。而真正在理论上阐述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宗白华先生,他曾经在文章中提到:“中国的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2]

林怀民先生和他的舞者们让我们看到,用舞蹈表现书法的线条和气韵,甚至是墨色的渲染都是可行的。换言之,林怀民先生用现代舞的表现形式,能够表现出书法的形态美和内涵美,这足以证明舞蹈和书法是可以相互转化和利用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美籍华人沈伟先生的巨幅山水画卷,震撼世界。可以说这是书法和舞蹈创新的又一新尝试,他的成功再次印证着舞蹈与书法融合创新的可行性。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教授孙颖先生曾说:“两脚站在五千年历史文化之上,几乎是左右逢源。”[3]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老、旧、土”,中华文化之所以不等同于西方文化在于其包容和接纳,我们对于外来文化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和认同,而对自己的优势有一种主动的否定。当然,不是所有的舞蹈都能取得成功。舞蹈作品的成功还是取决于舞蹈编创者的艺术素养,就像好的书法作品需要千锤百炼,书法和舞蹈在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中国元素更需要美学渲染,最终还需要有舞蹈理论和艺术素养来支撑。

在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提升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素养,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芭蕾、拉丁、现代、爵士等等,在中国落地开花,我们有广阔的舞台,有良好的文化背景,更有着广大的群众资源。习总书记一再提到文化自信,对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来说,传承不是老生常谈,创新更不是一个华丽的口号,其实《行草》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中磨合出时代的强音。

我们要给自己的文化多一些发展的空间,给我们自己更多的优秀养分。《行草》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现代舞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在很多的院校对现代舞的认知还很生涩,只认为这是有别于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外来舞种,甚至于是排斥和鄙夷。这是不对的,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生命源泉。我们的发展要顺应时代,但是文化永远要走在时代的前方,承载着一个时代文化的艺术,更应该包容而坚韧。为这个时代发出响亮的声音,为新时代架起文化的桥梁。

注释:

[1]出自王耕夫《书法布局与舞蹈节奏》.

[2]出自韩君君《宗白华美学中的“生命观”研究》.

[3]出自莫非《学者型编导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行草线条舞蹈
元 管道昇 行草书久疏上状帖
陈海良《古人诗》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学舞蹈的男孩子
线条之美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踏莎行草忆饶公
我和舞蹈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