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物纪录片的创作

2018-07-28 11:18朱波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采访故事主题

朱波

摘要: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人物纪录片日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精彩地展示人物,让观众产生共鸣,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星光奖获奖纪录片《兵团人》为例,从本片的选题把握、故事结构、细节刻画以及人物采访四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提升人物纪录片创作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主题;故事;细节;采访;纪录片《兵团人》

引言:

人物纪录片更加侧重于对“人”的表达,同时向受众传达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人文价值导向。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提升,社会公众对于人物纪录片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片子的整体把控,拍出高质量的人物纪录片。

一、主题鲜明、懂得取舍

主题就是创作者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的创作理念和中心思想。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选题不等于主题,一个选题可以包含多个主题,主题又包含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两种,我们今天只讨论主题先行。如展示六十多年来兵团人维稳戍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兵团人》就是主题先行的典型例子。在这里主题是预先设定的,编导围绕主题挖掘故事、选择采访对象、突出人物性格。

确定好了主题,找素材看似很简单,但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个人一生经历不同的阶段,做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照单全收,否则最后的成片就是从童年讲到少年,再到青年,年纪大一点又到中老年,拍成了流水账式的人物事迹展。这样,主题就散了,故事就平淡了。

纪录片《兵团人》共分为四集,每一集都有鲜明的主题,每集三十分钟,讲述四到五个人物的故事。以第三集《熔炉》为例,主题就是民族团结,我们分别讲述了“喜喜”连长、梅莲、尤良英和卡小花的故事,他们每个人物都有很多故事点,但我们拍摄采访的时候,紧扣民族团结的主题,重点表现他们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感人事迹,无关主题的故事情节全部舍弃,这样片子出来的效果就很统一,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突出。

作为编导,一定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情感,果断取舍。这在平时要强化训练,脑子里要有主题意识。

二、故事完整、合理。

对纪录片而言,故事的完整性是基本的要求。对人物纪录片而言,故事的完整性并不是说要从童年讲到现在,而是相对的完整,主人公在某个阶段做某件事的思想动机、行为过程以及最后结果。此外,我们不能为了完整而完整,要让故事的每个部分都承担相应的功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凸显人物形象。

还以纪录片《兵团人》为例,在第二集《家国》中,讲述了当年“冰峰五姑娘”的故事,短短六分钟时间,精彩完整呈现了当年山东女兵在天格尔冰峰艰难筑路的壮举。这个故事的结尾有很多选择,一种是交代公路最终修通,而且提前完工,但这样的结尾太普通。第二种结尾是讲述“冰峰五姑娘”之一的姜同云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现在满身伤病,但家庭兴旺,她也能安度晚年。这样的结尾,容易消解掉前边女兵们英雄般的壮举,人物形象落了下来。而编导选择了第三种,将结尾落在了这样一个场景:年迈的姜同云有一次(2001年)在飞机上看到了天格尔峰,看到了年轻时不惜生命代价筑就的乌库公路,此时加入姜同云同期采访,她神采奕奕地说:“心里头像吊起来高兴,怀念,怀念那个地方。”这样的结尾才是精彩的,这样的故事才是完整的,这样的主题才是深刻的,这样的人物才是丰满的。

三、细节刻画准确、鲜活。

细节,简单地说就是那些能够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心态以及能够揭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的精彩镜头。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细节在纪录片中具有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纪录片《兵团人》中拥有诸多的精彩细节,包括魏德友的收音机、军用水壶、望远镜以及家门口的一杆红旗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戍边卫士的生存方式,让我们既感动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又不得不信服所看到的真实,而真实对纪录片而言就是最大的力量。

四、人物采访深入、接地气。

人物采访可谓人物纪录片的灵魂。任何一个创作者都希望碰到一个语言流畅、感情真挚、逻辑清晰的采访对象。然而,我们的采访对象往往一面对镜头就显得无所适从,形象木讷、语无伦次,甚至中途放弃采访,或者有些人大侃特侃、答非所问、全是官话套话不接地气。而作为编导,你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被采访者的积极性,并让他的语言风格符合人物本身,当然,这里边是有技巧可言的。

首先是尽可能掌握被采访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做好案头工作后,如果时间允许,在正式采访前,你可以和采访对象畅聊,通过正面接触了解掌握信息,再就是和采访对象的家人、同事聊天,从侧面了解掌握信息。

其次是尽可能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采访氛围。被采访者十之八九都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采访前,你要抓紧和采访对象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话题尽可能轻松,缓解对方的紧张感。

最后是学会提问问题。提问问题的方法很多,我这里主要讲的是追问,就是在你设计的问题之外,采访对象突然给你说出了一个新的故事线索,他可能是无意识的,但作为编导,你要紧抓不放,往往他的只言片语背后就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编导要有足够的敏感和专注度,才能抓住线索背后高高飞扬的故事风筝。

在纪录片《兵团人》的拍摄中,我们做了大量的人物采访,他们没有显得紧张做作,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身份很匹配,专家讲专家的话,百姓讲百姓的话,但都很接地气,不少老同志极富表现力,回首当年往事神采奕奕,语言形象生动。这其中就包括“沙海老兵”张远发、王传德、盛成福,“戍边卫士”魏德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戈壁母亲”华淑媛、“冰封五姑娘”姜同云,“喜喜”连长张永进、尤良英、卡小花的采访等等。这些感人肺腑的人物采访,为纪录片《兵团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結论:

本文从纪录片《兵团人》的选题把握、故事结构、细节刻画以及人物采访四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提升人物纪录片创作质量的方法。总结起来,编导要做好人物纪录片,必须要用心去感受拍摄对象,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让主人公吐露心声、流露真情,才能使刻画出的人物真实丰满而又感人。

猜你喜欢
采访故事主题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