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情境,方得源头活水

2018-07-29 12:05梁远江
江西教育B 2018年5期
关键词:犯人半径教材

梁远江

好情境的预设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才思的施展,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活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从而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提供支撑,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沃土。

一、倒置教材,复原生活型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数学教学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制一种可感情境,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由此积累的数学情感,必将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一课,教材从“看日历——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切入,以问题串形式呈现,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回顾和整理对年、月、日已有的认识,并在交流中逐步完善。一位教师却对本节课教材做了微调,把课后“猜生日”的习题前置,复原一个完整的生活型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生日都是怎样过的?

生:(和家人一起过,请同学到家里一起过,到德克士或麦当劳庆祝……)

师:老师家邻居明明真羡慕你们。因为他并不能每年都过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各种不同的猜测。爸妈不在家或家里穷……)

师:明明今年8岁,而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疑惑的目光望着老师)这怎么可能?他什么时候出生的?

师:明明出生在2008年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008~2016年的日历查验……)

过生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他们很愿意聊这样的话题,教师有意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日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零距离牵手,瞬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了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拓展教材,营造探究型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常会遇到障碍,出现“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之而未能”的时候,此时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发现、质疑、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在思维“打结”后另辟蹊径重新思考,便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如: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出示一道思维拓展题(如图):“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求大圆的面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一直认为:要求圆的面积,就必须知道它的半径。而本题圆的半径未知且在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下无法顺利地求出来,此时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o]

生1:到底哪个数的平方等于15呢?

生2: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或25平方厘米就好了。

生3:老师这道题不能做。

学生个个抓耳挠腮,眉头紧锁……(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该怎样求出圆的半径这一问题上,解题思路一度中断……)就在这时,教师轻声问道:“圆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小组继续探究)

生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15平方厘米。

生5:圆的面积=π×r2=π×r×r。

生6:正方形的边长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所以边长×边长就等于r×r,所以这个圆的面积就等于π×r2=π×r×r=π×15=47.1平方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适时在学生思维的“终结”处一点,为学生拨开云雾,帮助他们冲破“知道圆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先决条件”这一思维定式,明白了要求圆的面积,不一定非得知道圆的半径,让他们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生成灵动的课堂。

三、替换教材,巧编故事型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典故、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上百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故事教学的神奇魅力。

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可能与一定”一课,就很好地抓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的心理特点,巧妙地编串以下的故事情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家这样规定:死刑犯在刑场上,有最后一次重生的机会。大法官会在盒子里放两张纸,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犯人不许看,抽到“生”就当场放生,抽到“死”就立即处死。他可能摸到哪一张啊?

生:可能摸到“死”又可能摸到“生”。

师:这个犯人的命运怎样?

生:可能活,也可能死。

师:这个犯人有一个仇人,仇人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写有“生”的纸片换成了“死”的纸片。(师演示)现在这个犯人命运如何?

生:一定死。

师:不幸中的万幸。犯人有个好朋友看到了刚才换纸条的一幕,就悄悄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犯人想了一夜终于想到了好办法。什么好办法呢?

生1:逃走。

师:要是我,能逃早逃了。

生2:把其中的一张纸片吃下去,让大家看剩下的纸片。

师:是的。这个犯人的命运又由一定死变成了什么?

生:一定生。

刘老师“先入为主”,一上来就浓墨重彩安排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数学问题巧妙地蕴含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故事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并发现数学问题。刘老师以讲述“生死牌”故事开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新课的顺利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也在故事中经历由“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再到“一定生”的大起大落。新知识巧妙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试问,这样生动的故事情境怎能不點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位学者有过一句这样的比喻:“将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想必你早就开始享用美味佳肴了。”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之于汤,盐须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同样,数学知识也需要溶入情境这碗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也证明用活教材情境,能使刻板、生硬的数学教材活起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而有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犯人半径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监狱犯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