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新空间

2018-07-30 11:03金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筑发展

金璟

一、城市再生的意义

(一)城市更新

“城市再生”概念起源于城市更新,两者都来自于西方国家,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相较而言,城市更新规模较大,最早且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旨在清理破旧街区进行重新开发,这种活动事实上是一种行政性的行为,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推翻与重塑,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在城市发展指数性增长的阶段,这种对于区块功能的再一次规划建设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及基本生活的刚性需求,但同时,这一举措对于原有城市历经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的緩慢发展来说,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严重的可能导致部分文化的断层,也容易出现一些可能的社会问题。

(二)城市再生

对比之下,城市再生显得更为温和,发生得更为自然与合理。对于原有的旧街区和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义,再生出新的功能和空间形态。通常这种活动都是伴随着经济模式、生活形态、文化创新的发展与变革,因此城市再生通常会让城市的发展更为健康,让城市更具活力及吸引力。众所周知的例子,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从1204年到1793年曾作为王宫服务过50位国王与王后,在法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而其由于人们对于文化需求而慢慢演化的改扩建进程,以贝聿铭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为代表,很好地展示了建筑再生,或者说重生的意义。

再生(REGENERATE)一词之所以能很好诠释以上的活动,原因在于其并非粗暴地推翻重来,更偏向于生长而非建设,再生的基础通常是承载着城市沿革痕迹、人文脉络的建筑本体。因此,对于城市再生来说,保护和改造是天平的两端,同等的重要。对于历史保护建筑来说,保护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建筑的历史,尊重原有的设计,保护的基础上合理修复之后,对于新赋予的功能进行空间上的设计和改造使其能够重新被世人所认识。而对于一些年久失修或者长期废弃的建筑而言,通过重新的改造规划,使其能在空间被无限压缩的城市环境里融入城市脉络,充分利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再生需求

城市更新在国内的进程其实早已进行了很久,大规模的老旧城区拆除,重新规划,重新定义住宅区、商业区等。对于国内的一线城市来说,这一进程甚至已经可以说到了基本完成的阶段,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中心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也使得城市化初期及中期不停向城市周边扩张的举措得以被阻止或放缓。与此同时,日益密集的城市人口和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和空间的追求形成了对立的两面。对于部分个体而言,已经出现逃离城市,向城市边缘迁移的现象;但对于城市本身而言,进一步开发空间则是城市发展现阶段的重点。首先是结合更先进的建筑科技让活动空间向高空或地下延伸。300米以上的摩天楼群、巨大体量的地下商业空间,这些都使得人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城市土地。而除此之外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将处于“退休”状态又不适合拆除的老建筑重新利用,这对于保留原有城市个性或是历史痕迹来说更有帮助,因此更容易在感情和归属感角度被接受。

每个城市的再生的目的都是为了城市或部分区域的复兴和再发展,但内容和载体都不尽相同。举例来说,对于北京,其独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整个城市即使有再多的现代建筑或是摩天大楼,依然深深地烙印着“老北京”的痕迹。其特有的传统建筑形式,成为了多少代北京人的家。而到了近期,四合院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在文化保护区内承担居住的主要用途,只是由于建筑老旧,大杂院合住等原因,这部分居住区的生活环境恶劣,人均居住面积仅6平米,同时基础设施陈旧,兼有消防等隐患,虽然经过多次的修缮,但仍难满足现代的生活居住要求,同时长时间的随意加建改造,让原有的四合院风貌也被破坏。在城市再生运动发展的今天,呼吁更好地保护利用四合院也成了一个建筑和文化的课题。大量的国内外建筑师开始研究从事这一课题,宗旨都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让四合院这一建筑类型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有的改造后仍在作为住宅或者民宿但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很多的改造成为公共建筑提供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和活动空间,比如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资助下改造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四合院改造的被CITY WEEKEND评为最佳音乐酒吧的DDC酒吧等等。与北京四合院案例类似的还有上海的石库门等民国建筑的改造利用,比如新天地项目、思南公馆项目。另外相似的还有广州的骑楼保护与改造等。

除了旧居住区的改造,城市再生的另一大产对象则是那些由于城市生产重心改变、发展阶段不同而需要重新调整利用的建筑类型。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旧工业厂房的改造,由于产业调整或者环境保护等因素,国内大多一线城市内特别是市区内部的很多工业厂房都失去了生产的职能而被闲置,又由于其开敞而少柱的内部空间,足够的层高,使这一类型建筑成为改造成其他功能的良好载体。本身的工业化和极简风格也成为现今为很多人所接受并喜欢的建筑和装饰风格。这样的案例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城市都不胜枚举。比如:在哥本哈根由一个18世纪船运货仓改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NOMA餐厅;在莫斯科,1927年建成的中央电报局使用了十几年后就变成了建筑纪念碑,甚至被废弃了将近10年,通过重新恢复设计成为了覆盖会议、办公、展示功能的综合建筑;甚至在伦敦的老维克隧道,建筑师通过一系列的复兴改造,改建出包含音乐厅、电影院、画廊、餐饮、室内滑板公园等多功能的休闲综合空间。

在国内的最近数十年间,这样的改造案例也越来越多,改造的手法也日趋成熟和合理。在保护老建筑风貌的同时注入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功能空间。比较典型的工业时代建筑改造有:北京的751老煤厂建于“一五”计划期间的1954年,随时代和产业的转型,现被改造成为时尚设计园区,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工业元素和记忆,其中极致的做法是连当时的一些用于生产用途的粉笔字都予以保留。在西安的灞桥,50年代曾经是繁荣的纺织生产重地,60年后,曾经的西北第一印染厂已经被利用改造成了半坡国际艺术区,这里不仅有工业化的痕迹,更有六千年的文化底蕴。以上的这些案例其实都是将一些历史变革中即将被淘汰的建筑类型通过设计和改造重新地利用,而原先建筑上的特殊的历史符号则被保留演化成了一种记忆和装饰。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轨迹中,人们不再像半个世纪之前那样对于城市的破旧立新如此地憧憬,而是能更为理性地看待城市发展,会渐渐地放缓步伐,从简单的大刀阔斧转变成趋于平衡的思考,更多从历史、文化等人文角度去考量城市建筑的更迭。一方面信息化的爆炸让城市间的沟通顺畅,差异减小。另一方面各个城市在基础和上层建设完善的同时,又致力于寻找自身的城市印记。虽然每个城市不可能都像如同达沃斯的温泉或會展、布兰森的音乐、格拉斯的香水那样极具产业或历史特色,但起码那些仍保留着的能体现城市发展脉络的街区和建筑开始或已经被保护起来,思考如何让其重获新生。因此,在如今的中国城市发展中,保护的概念已慢慢形成,如何有度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也就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城市再生变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让城市从扩张变为生长

扩张和生长对于城市来说都有发展的相同意思,但扩张更为领地化和人为化,生长则更让城市像一个有机体,这个发展的过程会更加自然。这个过程对于每个城市来说都不易,对国内的城市来说也是同样,从历史来看,扩张通常发生于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为满足刚需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的重点可能更偏向于面而非点。由面及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调整完善自己的过程。对于城市的生长或者说再生来说,发生的前提或者原因偏重于的是城市自发的需求,相对于扩张主要依托于政府的城市规划,城市再生其实大多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产生的不同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在城市的某些场所需要被落实和体现。因此,首先,政府需要在制定调整一定的原则框架下,给予城市本身产生的新需求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其次是城市再生需要更为专业的团队,对于需要再生的区块和建筑,特别是历史街区和保护建筑来说,在重新开发利用之前,先需要规范地评测。政府和相关机构比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等需要对于再生区域给出保护性的评估报告和开发条件。开发商需要在遵循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前瞻这些街区和建筑在时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城市中需要承担的功能和节点作用。然后,便是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呈现出从旧城市中生长出的新空间、新功能。

另一个城市再生的重点就是一个能持续生长的过程。这个一方面体现在规划角度,比如原先的工业区慢慢被弃用,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住宅区开始包围合拢,于是这些工业区很自然地改变再生出商业区,商业区又会由于人文的发展进而部分再生出文化区。又有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再生会变为融合,像现今涌现出的住宅公园、体育公园等,并不仅仅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也是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后,形成的原本独立的功能区域与景观、自然结合得很好案例。持续生长的另一个角度体现在街区或者建筑个体上,对于常规建筑来说,50年是基本的安全使用需求,但对于城市再生来说,如何能延续有着保留价值建筑的寿命并保持合理的使用是一项重任,这种延续或者说生长,并不简单是结构的加固和建筑的翻新。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改造时需要让建筑变得更环保生态,更能符合现今的使用需求。也许在改造时只是多增加部分高窗,就有可能发挥最基本的“烟囱效应”,让建筑可以获得更多的空气流动,类似这些细节都应该被考虑进去。这时的再生除了生长,也是一种功能空间和建筑本身的进化。

四、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前行,由于幅员的辽阔和地域的差别,城市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完成形态差异很大,或是一二线都市,或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亦或是某个时期的工业重镇,在思考下一阶段城市导向的时刻,城市再生这个理念已逐渐形成并被重视。正如科技在向生态智能化探索一样,城市将不再简单地是聚集地或是建筑的群落,城市将更像是有机体,空间如细胞一样会自主地生长与再生,而刺激再生的因素便是当下新形成的意识与生活形态。

对于城市再生的不断呼吁,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和大量的实践,最终形成城市健康的新陈代谢。相信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会让中国如此多的城市发展更多元化、人性化,形成更友好、更具体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环境。

作者单位:

新壹步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建筑发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