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018-07-31 11:01焦红红陈杰白德涛李波金燕清王菊霞汪玲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辅料炮制黄芪

焦红红,陈杰,白德涛,李波,金燕清,王菊霞,汪玲

(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研发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列为上品。1963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主要含有甾醇、皂甙、黄酮、氨基酸、多糖及微量元素,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1]。

历代医、方、本草著作中,均有大量关于黄芪炮制论述,为了探索炮制本意及发展历史沿革,笔者通过归纳整理大量古代方书脚注、本草论述、方书及现代文献中关于黄芪的炮制内容,以期为黄芪炮制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炮制指导及现代研究思路。

1 黄芪炮制历史沿革

1.1 净制

净制主要是去除非药用部位。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最早出现黄芪“去芦”的净制方法,此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出现“先取头上皱皮”;宋代《太平圣惠方》“去须”、《博济方》 “去苗”、《圣济总录》“洗”;元朝《卫生宝鉴》“去根”;明朝《仁术便览》、《医宗粹言》有“刮皮” “削皮”记载;清朝文献中辅料制被详细记载,净制只简单出现在少数方剂脚注中,如 “去芦、皮、水洗”等。详细见表1。

表1 中药黄芪历代炮制沿革

续表1

续表1

现代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收载的黄芪药材来源及炮制项下强调“除去须根和根头;除去杂质、洗净”,显示出净制的重要性和强制性。详细见表2。

1.2 切制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最早出现“用手擎令细,于槐砧木上锉用”切制描述,到了宋朝切制与辅料制一并记载描述,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凡使,先需擎开,涂蜜炙微赤色,却薄切,焙干秤,方入药用;洗净,寸截,捶破丝擎,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饼上一饮久,焙燥;槌扁,蜜刷涂炙”。明清出现 “切片”,如《本草纲目》“以盐汤润透,盛在器皿中,在汤瓶内蒸熟切片用”。具体见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收载的黄芪药材炮制项下将切制表述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地方饮片中亦有“切薄片、中片、斜片、厚片”等规格要求。见表2。

表2 全国各地黄芪炮制概况(一)

1.3 炮制

黄芪的炮制有单纯的加热制,如“蒸”、“炒”、“炙”等;辅料制,如主要的蜜制(蜜炙、炒、浸、蒸;蜜酒煮、炒等)、盐制(盐焙、浸、炙、炒、蒸;盐蜜炙、盐酒炒等)和酒制(酒炒、煮、浸、炙、煎;酒浸焙等)。亦有“醋制(醋炒)”、“辅药制(京墨、防风、桂、北五味、木通、升麻、丹皮、沙参、玉竹、附子、川芎等)”、 “麸制”、“人乳制”、“酥制(酥炙)”、“姜汁制(姜汁炙)”和“米制(米泔水浸炒)”等方法。见表3。

表3 全国各地黄芪炮制概况(二)

目前黄芪炮制沿用下来且应用最广泛的为蜜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亦将其收入其中,但一些地方炮制规范和现代炮制研究书籍中,也收录了历代沿用的酒制、盐制、米制等黄芪其他炮制品。见表2~3。

2 讨论

综上,黄芪历代炮制方法丰富多样,这是古人在长期生产、 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非一个时代所产生,非某一个人所独创。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方便服食,便产生了洗涤、 打碎、 劈成小块等最原始简单的加工方法;火的出现为药物的“炮炙”提供客观条件;随后酒、醋、油、盐的发明,产生了制药溶媒,辅料制由此而生。因此,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是在特定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经过生产实践检验,逐步完善并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炮制理念在历代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定论。一般认为酒制升提,降制温散,盐制走肾而软坚,醋制注肝而收敛,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而生血,蜜制甘缓而益元,麸皮制去燥性而和胃;煨者去燥性,炙者取中和,炒者取芳香,浸者去燥烈,泡者去辛辣,洗者取正中之性,蒸者去味足,煮者去易烂,煎者取易熟;去头芦者免吐,去皮者免损气[2-3]。因而黄芪的传统炮制理念为:“恶寒酒炒;胃虚泔炙;外科用盐;嘈杂用乳;无汗煨用;有汗蜜炙;生亦泻火”。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炮制时加入的不同辅料,在药材表面的附着能力及组织渗透能力不同,导致黄芪主要成分如黄酮类、糖类、皂苷类等表现出有些成分被溶出,有些成分被分解或转变成新的成分,有些成分增加或减少,因而使黄芪产生不同的理化性质和临床治疗作用[22]。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及地域用药特色的限制,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且各地区的炮制工艺不一,所用辅料不尽相同,质量标准与工艺层次不齐,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和不同炮制品的市场流通;老一辈传统中药炮制老药工的相继离世,传统炮制方法继承无力、人才匮乏;炮制行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研究科研经费投入少等各问题,使得黄芪多样的传统炮制方法与规格如酒制、米制、盐制等没有被很好系统研究、创新继承、广泛应用,临床上面临逐渐被遗忘的窘境。

当前,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对比应用广泛的蜜炙黄芪与酒制等炮制品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发现,其含量显著高于蜜炙黄芪:如酒黄芪炮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黄酮类成分,炒黄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糖类成分[24];酒黄芪与盐黄芪的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总多糖与总黄酮含量均高于蜜炙品,蜜制后黄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盐制、米制未对黄酮类成分产生显著影响[25-27];盐麸制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明显高于蜜炙黄芪与生黄芪[28];炒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米黄芪的总氨基酸含量与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蜜黄芪[29]。

因此,古代多样的、久远的黄芪炮制历史,成熟的炮制理念及现代的研究均表明酒制、盐制等黄芪炮制品在临床上确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炮制方法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药技术,我们不应该让其在现代临床应用过程中渐渐消失,而应改进炮制工艺,改革与创新传统炮制方法,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而推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炮制工艺、新炮制方法以及新产品。

猜你喜欢
辅料炮制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我的梦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热销面料及辅料
黄芪是个宝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流行辅料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