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8-07-31 09:18刘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过程

刘康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教材里每一板块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篇目都是作者思想与艺术的结晶。因此,教材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心灵碰撞的纽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这种心灵碰撞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

怎样研读教材,对于初为人师的来说,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细读一二遍课文,然后结合教师用书,分享名家、大师的解析。再借鉴名优教案,教学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有经验的部分教师,凭着对教材的熟悉,结合以前执的心得,便从容地走马上任了。其实,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材仅仅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载体,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关注的是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得些什么,更要关注学生获得的过程和方法。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教师独立阅读教材后,自认为已经基本掌握了文本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体会了作品的美妙。当借助教学参考,看到了一些名家、大师们的解读后,往往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原来作者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这样的经历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作为教师,一个通过十年寒窗考取了大学的专业教师,在读了几遍教材后,都要在专家的解析下“茅塞顿开”,我们凭什么把這些问题在学生初读、再读课文后,就抛给学生,就希冀他们能给出一个符合标准的答案。

再看我们的课堂,更令人吃惊的事出现了,我们抛出的问题,学生居然在“初读”“讨论”后,都完美地回答出来了,原来,我们的学生手里也有诸多类似的资料,什么《全解》《解读》等,在学生的充分预习下,学生都一一掌握了。回顾这个过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充当了什么角色?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研读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研读教材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教师理解教材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从而避免先入为主。要结合文本,反复研读,独立思考,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多次研读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凭借自己既有经验,轻视文本,过高估计学生能力。我们要试想去读一篇从未见过的文言文作品,第一遍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获取的?第二遍怎么做的?懂得了多少?我们两遍才读明白的,学生就应该给他们预留三遍的时间,只有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教师在研读过程中确立学生学习的突破口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本不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理解水平,它不等同于练习,而是借助文本的理解来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因此,很多文本不是学生自己就能理解透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该如何引导,这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能够轻松理解的问题,课堂上就不用赘述,自己都要反复研读或者借助参考书才能理解的问题,这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就应该重点引导。例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然而其中的一些细节却极富意味,尤其是作者用冷静的笔触来痛诉段政府的残忍,往往被学生忽略,甚至被老师忽略。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为什么是“手枪”?说明屠杀者不是普通士兵,这一点还能理解,但学生容易忽略“从背部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了埋伏,说明中了敌人的阴谋,显露出执政府的丑恶嘴脸。但结合周作人《关于三十八日的死者》(选入学生课外读本)中说:“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对于一群徒手请愿,往外逃的女学生,卫兵竟残忍的“从背部入”,更能显示其残忍。

这样的细节往往是文章精彩之处,同时也是学生的突破口。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研读经历,才能准确找到这样的突破口。

三、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一篇课文,既可以选人初中教材,也可以选入高中教材。例如,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同时选了徐志摩《再别康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陆蠡《囚绿记》。很多文本本身并没有阅读的阶段性,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有学段的不同,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段特点。例如,杜牧《江南春》,小学教材里有,初中教材里有,选入高中教材也行。对于小学生,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感受其美丽的春景;对于初中生,我们让学生欣赏美:移步换景,色彩错综,动静映衬,声色结合,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对于高中生,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鉴赏美,谈意境,谈虚实,谈意蕴,讨论杨慎、何文焕的不同见解。教师应充分考虑主体的阶段性,不过分拔高,也不简单重复,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是为了学,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这些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的,而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准确地确立学生学习的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手段,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过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