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个旧某铅锌多金属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8-08-01 06:12钟定好黄世邦
现代矿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层间岩性岩体

钟定好 黄世邦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卡房分公司)

个旧矿床不仅是一座大型锡矿床,同时也是大型铜、铅矿床。个旧某铅锌多金属矿位于个旧矿区西部,该矿区近年来已成为个旧矿区铅锌多金属成矿的代表。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个旧矿区成矿模式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1-5],但主要集中于个旧矿区东部,而对于个旧矿区西部的研究大多沿用矿区东部陡岩等地区的成矿模式,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本研究以个旧矿区西部石门坎—保和地区为研究区开展EH-4磁法勘探工作,通过详细解译磁异常特征,以进一步探讨该区找矿方向,为在区内进一步开展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勘探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1 研究区地质特征

1.1.1 地 层

研究区地层由新至老主要出露第四系、火把部组、鸟格组、法郎组等地层(图1)。第四系(Q)岩性为黄褐红色黏土,夹碳质灰岩、石灰岩、泥灰岩、砂页岩碎块,属残积、坡积、冲积物,广泛分布于山间凹地缓坡地带及沟谷中,厚0~5 m。火把冲组(T3h)岩性为黄色、灰黑色碳质板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板岩,组成了厚度不等的互层,其中夹3~5层透镜状烟煤,煤层厚0.1~3 m,该组地层仅见于和平—斐枯—斐贾一带。鸟格组(T3n)岩性为灰黑色、黄色碳质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仅在和平南东一带出露,数量少且分散,且绝大部分被第四系土覆盖。法郎组(T2f)在区域内分布较广泛,可进一步分为:①法郎组中段(T2f2),主要岩性为泥质灰岩、石灰岩,局部厚层状泥质灰岩;②法郎组下段(T2f1),岩性为灰色、深灰黑色薄层状碳质灰岩,该组地层与个旧组地层在和平一带为整合接触,在保和一带为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为448 m。

1.1.2 构 造

研究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形态较简单,总体表现为走向NE、倾向NW(或SW)的单斜构造。研究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NW向杨家田—石门坎断裂,区内次级断裂可分为2组,一组为NE向断裂,为区内活动最早的断裂,另一组为NW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并对NE向断裂产生错动。

1.1.3 岩浆岩

基性火山碎屑岩(β)出露于保和水井—和平一带,为安尼斯期基性火山岩,岩体主要分布于法郎组下段(T2f1)地层中,沿岩层层面顺层产出,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呈NE—SW向展布,为整合接触,长约3 040 m,宽10~130 m。该岩体岩性为浅灰绿色、黄绿色细粒状火山熔结凝灰岩、火山熔结角砾岩,具有变余岩屑、玻屑熔结凝灰结构,变余熔结凝灰结构;晶屑、玻屑呈棱角状、港湾状及不规则状,偶见气孔杏仁体,呈塑性状—半塑性状定向排列,岩石大部分均已钠长石化、绿泥石化、少量阳起石化。在T2f1地层与火山熔结凝灰岩接触带底部附近,局部有块状硫化物型透镜状富铅、锑、银矿体产出。

1.1.4 围岩蚀变

(1)黄铁矿化。分布于法郎组(T2f1)薄层状碳质灰岩地层中,与锡、铅、锑、砷、银等矿化关系密切,为直接找矿标志(图2(a))。如部分民采老硐揭露的黄铁矿层中w(Sn)为0.404%、w(Pb)为0.2%~14.37%、w(Sb)为0.40%~13.02%、w(Ag)为2~168.6 g/t、w(Au)为0.522 g/t。

(2)赤、褐铁矿化。产出于NE向主断裂构造旁侧,以羽状次级断裂构造及层间剥离滑动构造相配置的地段矿化较为明显,是寻找锡多金属层间氧化矿床的有利部位(图2(b))。如LD07号坑揭露的氧化矿体均产于F13主断裂与层间剥离滑动构造相交的断裂带中,氧化矿体呈似层状沿层间剥离滑动面产出,矿体长20~60 m,倾斜沿伸147 m,厚0.3~2.10 m,矿石类型为赤、褐铁矿型土状氧化矿,w(Sn)为0.050%~0.207%、w(Pb)为0.262%~4.83%、w(Ag)为0.2~40.80 g/t。

(4)绿泥石化。产出于火山凝灰岩与围岩的接触部位,部分呈黄铁矿化,与锡、铜矿化富集关系密切,如部分槽探工程揭露点硫化较好,w(Sn)为0.494%,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图2(d))。

图2 研究区围岩蚀变特征

1.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内航磁异常呈近似椭圆状,磁异常变化总体较平缓。研究区北西角由于水城东出露的二叠纪玄武岩导致呈负异常,南西侧负异常与红河断裂基本对应。研究区中南部祭天波一带的异常在下沿500 m时呈现出磁极对的特征。区内以神仙水岩体为中心的等轴状正异常可能由花岗岩引起,北西侧接龙岔河岩体接触带外的正负磁极对正异常的南西部异常变化平缓,与龙岔河岩体的出露界线基本对应,应为地表岩体和浅部岩体的反映。研究区内岩石样品的物性参数见表1。

表1 研究区岩石样品物性参数

续表

2 磁异常解译

2.1 EH-4磁测工作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磁测设备为EH-4型StrataGem电磁系统,由发射装置、控制装置、接收装置三大部分构成[6-10]。在石门坎地段采用50 m点距、200 m线距布设EH-4测网,共布设了13条测线,每条测线长度为1 800 m,实际完成测量点485个;在咪甲冲地段采用25 m点距、200 m线距布设EH-4测网,共布设了4条测线,每条测线长度为2 125 m,实际完成测量点319个,完成各类岩矿标本测定76块。

2.2 异常解译

2.2.1 石门坎地段

由图3可知:0~200 m低阻异常平面投影异常呈NE向线性排列,沿杨家田断裂带分布;200~700 m 低阻异常有2个线性排列带,其中1个与0~200 m低阻异常几乎重合,沿断裂带分布,另1个异常位于和平村锡矿附近,200~700 m低阻异常倾向SW方向,低阻异常平面投影对于已知矿点有较好的反映。分析图4可知:研究区化探异常和物探异常并不十分吻合,但该区北部玄武岩体附近分布有矿点及相关物化探异常,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2.2.2 咪甲冲地段

咪甲冲地段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图反应出该地段的地球物理电性背景处于低阻范围,BH02、BH05线的低阻背景分布范围更广,尤其以BH02线为甚,BH03、BH04线在低阻背景的基础上分布了形态不规则的高阻异常区(图5)。该地段沿测线方向在工作区两侧深部以低阻电性特征为主,中间部位深部以相对高阻电性特征为主,视电阻率分布特征与地层、岩性、构造、溶洞等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初步判断认为:BH03、BH04线高阻效应明显,BH02、BH05线低阻效应明显,应与地层走向或构造有直接关系;高阻可能是由地下溶洞所致。

3 找矿方向

研究区个旧组大理岩出露地段,大理岩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地段,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地段,范围大、形态完整的Zn、Cu叠加异常以及Zn、Cu叠加异常与断裂构造复合部位为有利找矿标志。通过在研究区开展EH-4磁探工作,认为区内杨家田断裂带为该区多金属矿床的导矿构造,控制着区内矿体的形成与产出,在此基础上,初步圈定了保和—咪甲冲一带为找矿靶区(图6)。该区地表多有菱锌矿出露,大部分呈脉状、薄层状产出,矿体规模为小型,各矿体分布较分散,在地表难以寻找到较大规模的层间透镜状菱锌矿体。根据EH-4磁测成果解译推断,该靶区成矿深度为200~600 m,探矿工程可选择钻探或坑探,由于该区域地形高差大,具备了坑探施工条件,故宜选择坑探工程进行进一步工作。

图3 研究区EH-4勘查剖面

图4 研究区物化探综合异常特征

图5 咪甲冲地段EH-4视电阻率剖面

4 结 语

对个旧矿区西部石门坎—保和地区的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EH-4磁测工作,并进行磁异常圈定和解译,总结了有利找矿标志并圈定了保和—咪甲冲找矿靶区,认为区内适宜选择坑探工程开展下一步找矿工作。

图6 保和—咪甲冲找矿靶区位置

猜你喜欢
层间岩性岩体
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基于双向精控动态加载系统的路面层间联结性能测试仪开发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岩体爆破块度预测研究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基于DEM的地形因子分析与岩性分类
层状岩石倾角对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
秦南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效
基于断裂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对比分析的花山岩体与姑婆山岩体成因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