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2018-08-03 07:04李春燕
职业·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心理教育职业教育

李春燕

摘要: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开发社会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中职教育在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开展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中职教育的成效。然而中职教育在就业市场并不理想,这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认可程度低有重要关系。中职学生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未来发展的判断有消极倾向,加之中职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忽视,进一步放大了学生的心理阴影,不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进一步造成社会对于中职教育认可程度下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更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教育 职业素质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体系的完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质逐渐成为影响个人就业、升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中职学生参与工作,融入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然而目前中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重视不足是普遍现象。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积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挑战非常关键。学校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心理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基础,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反映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心理教育为本,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工作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拓展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围,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学优化提供建议。

一、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首先,对于中职教育而言,职业素质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技术能力、相关知识和基础意识的总称。这其中的基础意识主要包括来自道德层面的道德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廉洁意识、规范意识,来自态度层面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职业观念、工作态度和来自习惯层面的工作习惯、服务习惯、反思习惯等。这些意识的培养和塑造难以通过常规的课堂学习获得,也难以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来测验成果。对于这些意识的教育在国外学术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阐述了医学领域、社会领域和生物学领域的各类关系,在教育领域中也提出了新理念,即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中也采取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干预和纠正等多种手段,从心理的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和群体体验来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消除学生对于自我、学习和未来发展的恐惧、焦虑和迷茫心理。

其次,对于中职生而言,走入中职校园之前多数都经历了中考失利,带有消极心理。这种负面心理下,中职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和担忧,对于学习的价值产生质疑,进而发生厌学、弃学的现象,形成消极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学习环境的产生则会加重学生的负面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极易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学生即使在技术和知识理论方面有所收获,然而心理的消极会导致工作态度消沉,工作习惯不良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社会加深对于中职教育的负面印象。因此,忽视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会影响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评价。

二、心理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的不足。在中职教育中,对于“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重视,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缺乏重视,教师没有清晰的理念,学校没有深刻的认识,只单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忽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尽管加强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的呼聲越来越高,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越来越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只开辟“德育”这一单独的一门学科,没有将职业素质和心理教育融入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实效性并不强。且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难以计入学生的成绩体系,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重视。

(2)方法的缺乏。在教育方法中,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然而相关课程数量少、内容少。教师没有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和权威化的教材提供理论支持,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对于学生的健康心理构建极其有限。学校没有一套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实践情况出现偏差。多数学校是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开辟一个单元讲解国家对于中职生的就业政策,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的价值观,多数学生对此的接受程度不高,且过于理论化。

(3)途径单一。中职在心理教育方面途径较为单一,多数是采取课堂教育的形式进行理论化、程式化的讲解,并未对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拓展。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没有积极采取多媒体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实现教育体验的深化,也没有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优势,将学生放置于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悟工作,体验职业心理,感受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的途径过于单一。

2.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思想落后。目前中职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由于自身的职业教育观念不够先进所致。多数职业教育院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放在工作的首位,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管理还存在着保守主义。过于保守的教育教学思想限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入,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将心理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

(2)教育环境的限制。第一,从教学的环境来讲。教育是终生事业,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应当向学生灌输有关素质、品德、习惯和态度方面的理论,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战胜心理障碍的方法。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心理教育的涉及更少,没有形成知识的成长链条,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皆对心理教育不够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发生断层,步入中职阶段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职业素质的学习障碍。第二,从家庭的环境来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座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的氛围对人的价值观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总结中发现,中职学生多数在家庭中也较少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父母由于工作忙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管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期累积将会导致负面的心理。第三,从社会的环境来讲。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产生质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技术、知识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处于就业的不利地位,极易受到就业歧视。在这种“歧视”下,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产生了迷茫、恐惧甚至自我放弃的心理,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偏差,影响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学习与实践的成果不高,自然也受到就业市场的排斥,形成歧视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造成了社会上一些落后、腐朽和偏激的价值观横行,例如拜金主义、奢靡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侵蚀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若心理承受能力差,则难以适应竞争激烈和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重视学生心理教育,树立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中职学校必须加深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知与了解,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加强对于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管理,提升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当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制度上和方法上,明确心理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求各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管理,并结合各专业特色将心理管理融入实践教学。一方面开设职业素质的教育课程,由专业的教师讲解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从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出发,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每一专业、每一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每一次讲课和实践都强调工作的责任、规范、德道和创造精神,突出职业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学校还应当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计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中,以此监督和敦促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落实。

2.探索心理教育的方法,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结合前文所提到的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心理教育的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和群体体验的“三体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态度层面、道德层面和习惯层面“三层面”进行融合,形成良性的教育发展关系。

在主观体验中,利用关怀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情境教育、互动教育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态度层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主动和积极,乐于对工作进行创造和创新,保持良好和向上的工作态度。

在个体体验中,利用愛的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律教育实现对于学生道德感的提升,使学生“知荣辱”“明哲理”,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道德层面,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自制力、自控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且能做到廉洁自律。

在群体体验中,利用团队教育、鼓励教育、合作教育和励志教育实现对于学生习惯层面的提升,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法则,感受团队精神和社会力量。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习惯层面,对于学习和工作能够秉持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不断反思自我,积极进取,在促进集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提升。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加强岗位的胜任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利于实现职业素质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成效。

3.改善教育环境,形成良性的发展氛围

对于心理教育的断层和社会环境的“歧视”。职业院校方面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观念的扭转,只有从自身做起,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发挥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创造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发展氛围。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应当积极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实现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调,以“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为口号,营造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从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三方面,开展隐性的心理教育,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为学生指明发展的道路,帮助其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出彩的人”。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心理教育职业教育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