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旧城更新策略研究—以湘潭市大河西滨江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

2018-08-06 08:54欧阳尧
智能城市 2018年13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双修旧城

欧阳尧

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湖南湘潭 411100

近10年来,城市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相继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给生活在老城区的民众带来了不少的烦恼。老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导向由原来的“大拆大建”转变到“城市双修”,加快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保留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

1 城市双修的概念

1.1 概念提出

“城市双修”是新时期国家对于城市发展方式、组织模式及规划设计理念等方面提出的更新手段,其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2015年4月,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提出在三亚市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并在6月正式将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李克强总理做出了“要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的指示。

1.2 城市双修概念解析

2016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改革座谈会中,住建部黄艳部长对城市“双修”进行了解读,一方面是对城市生态区进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对建成区进行“城市修补”,旨在提升城市品质[1]。在老城区,生态修复意味着水体的治理和修复以及完善绿地系统,拓展绿化空间。重点是要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则意味着需要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体系、改善出行条件、老旧城的更新改造、保护历史文化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与活力,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

2 国内外旧城更新经验浅析

2.1 西班牙毕尔巴鄂旧城更新策略:以文化产业复兴老工业城市

在毕尔巴鄂滨江老城区,设置了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旗舰项目,同时在周边聚集艺术文化产业与文化商业项目,以综合性文化政策、文化活动来重塑社区形象,打造小型创意文化产业聚集社区,延续亚班德伊巴拉地区的文化产业链。通过大型文化旗舰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创意文化产业链、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文化旅游社区复兴来带动片区旅游观光休闲活动,重塑产业、文化品牌以及社区形象。

2.2 法国巴黎左岸旧城更新策略:增添活力、新老融合

法国巴黎左岸拥有塞纳河全景,是法国巴黎建市之初的见证人,还是一处强力体现巴黎艺术生命的地方,因此这里不仅拥有狭窄的街道、围合的街坊以及私密的内院,还有很浓郁的文化氛围,无数的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如海明威、毕加索、魏尔伦等都曾经常出入于这里的特色咖啡馆和啤酒馆中,与朋友相聚或寻找灵感。进行旧城更新时,保留了左岸极具特色的街坊、街道以及历史遗迹等,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的序列变化,拓展公共空间,将丰富的建筑立面造型与旧街坊融合,挖掘不同区段的核心旗舰项目,分区段形成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教育、办公、居住多功能融合的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综合片区。

3 旧城更新与“城市双修”

3.1 旧城更新存在的问题

每个城市都是逐步扩展起来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区的发展更新速度远不如城市中拆迁工程量小的“空白地带”,因此旧城区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敏感地带和断片区域,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旧城区域的规划矛盾也日益凸显。

3.1.1 现状城市风貌特色不佳

街道店铺招牌零乱不统一,建筑装饰性语言少;街道环境整洁性不够;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相对缺乏;建筑天际轮廓线缺乏层次感与设计感,滨水空间消极利用无美感。如何塑造城市空间及滨江岸线、实现旧城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是重点需求。

3.1.2 文化传承衰落,文化特色缺失

旧城区域的历史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风貌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得到较完整的修缮、维修,周边的历史环境没有得到系统性保护,导致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正在逐渐消失。要对有历史价值的区域进行深入挖掘、归纳,推动由历史要素保护向功能再生转变,并对其价值使用作出个性化的体验安排[2]。契合城市整体风貌格局的延续,通过特色场所的保护更新、历史地标的保护和活化,才能彰显人居文化、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

3.1.3 整体城市格局关联度不强,交通体系不健全

城市格局关联度不强,与老城有深刻历史渊源且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必要的联系通廊,老城散落的历史文化“珍珠”缺乏便捷的联系通道,资源缺乏系统的整合。城市支路体系缺乏,停车设施匮乏,造成老城区即“堵城”的局面。

3.1.4 缺乏城市活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渐渐没落,原本具有的特色功能逐步迁出,大部分旧城区沦为棚户区,失去了产业支撑。同时在设施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在设施供给方面,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规模比例失衡,设施配套滞后,严重制约了旧城区的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产业支撑的缺失和较差的人居环境质量,使旧城区丧失了城市活力。

3.2 “城市双修”对于旧城更新的意义

“城市双修“的政策重心就是旧城区,从旧城区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发展已经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区域功能定位不明晰,风貌特色不突出,配套设施欠缺,缺乏城市活力。但是城市的旧城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中心,甚至是起源,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旧城更新需要超越仅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与审美的角度,应以保留原本空间尺度,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激发社区活力再生为要求,以公共利益为首要前提,以城市弱势阶层为重点关注对象,基于改善民生的社区活力的提升,追求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活化城市的社会与文化[3]。

4 旧城更新案例研究

4.1 湘潭市大河西滨江片区概况

大河西滨江片区位于湘潭湘江西岸,是湘潭的老城区,目前大河西滨江片区的空间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由于处于湘潭市的老城区范围内,以往各个时代差别发展的现象在该片区均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这就导致大河西滨江片区整体功能分区不明显,居住、工业、宗教、文化设施等用地布局分散、混乱,沿街建筑立面杂乱无章,沿江天际线形态单调。同时,大河西滨江片区也有自身的优势,其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突出,保留了老城紧实的建筑肌理,是湘潭的“黄金地带”,也是湘潭城市发展的核心区。

文化特征突出:湘潭市大河西滨江片区位于湘潭市湘江西岸,是湘潭的老城区,自元代起便孕育了老湘潭悠久的历史记忆,是承载湘潭文脉与乡愁的重要载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素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璀璨的商贸文化、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明清繁盛更胜于长沙。

城市格局特征突出:片区内一直留有历史城市格局的印记,有着独特的城市肌理,以及特有的“总”——老码头的设置。

景观特色突出:片区内包括白石公园、雨湖公园以及河西滨江风光带三大景观核心。

区位特点突出:滨江片区位于湘江西岸、南北商业主轴与滨江景观文化旅游轴十字交汇处,北接站前商务综合区与老城商业中心,西连杨梅洲与黎头嘴湿地公园,东承万楼文化风貌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滨江城市文化商业精粹聚集地。

4.2 旧城更新策略

从以地产为导向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从“大拆大建、千城一貌”到“注重文脉、新旧结合”。实现以历史文化为触媒,文旅融合互通的大河西滨江片区城市修补发展。

规划通过八大发展计划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塑造优美的滨江老城区形象。

4.2.1 产业功能提升计划

突出文旅,衍生文化产业链,拉动旅游休闲活动。大河西滨江片区将聚集文化旅游商业集群、文化旅游艺术活动、文化旅游社区发展三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住宿餐饮产业、特色商业零售产业、商务办公产业、高尚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图1)。

图1 产业布局图

4.2.2 城市空间塑形计划

规划将传承历史,延续“江、总、城、湾”的城镇格局,整体形成“1条滨江风光带+3个城市功能片区”的规划结构。一带:指湘江滨江公园风光带;三片:十八总片区;城里头片区;白石窑湾片区(图2)。

图2 功能结构图

十八总片区以江畔、街道、码头、牌楼为空间因子,塑造属于湘潭记忆的美丽画卷。城里头片区是湘潭老城厢令人怀念,在这里,江湖环抱、文化底蕴深厚,城墙、城楼、码头、街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窑湾白石片区,塑造为历史窑湾、创意白石,目标一:再现百里湘商画卷,打造湘潭窑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目标二:以名人文化为基础,打造白石文化艺术片区。目标三:重建千年古寺——唐兴寺,打造壶山宗教文化区。

整体风貌控制为五大区:现代城市风貌区、城正街历史传统风貌区、关圣殿历史传统风貌区、河街新老融合风貌区、窑湾历史传统风貌区(表1、图3)。

表1 整体风貌控制区

图3 整体风貌控制图

4.2.3 历史文化传承计划

片区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拥有文化遗存风貌五大要素:文保单位、一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街巷以及城墙城楼。重点打造窑湾、城正街历史街区。同时建议保留或者保护历史街巷共计21条,历史街巷根据其保留价值,列出街巷控制三大要素:材质、尺度、宽度要求。同时提出街巷周边建筑控制要求,对建筑的高度及风貌进行总体控制。从而起到保护街巷的肌理,传承城市历史风貌的作用(表2、图4)。

表2 街巷控制导则

图4 街巷控制导则

4.2.4 人居环境改善

通过塑造高品质的人文社区和构建“一带五廊, 两湖一山”加N个口袋公园的公共空间体系来改善人居环境。

主要打通5条廊道:沿新马路、白马湖路、关圣殿、曾家巷及大埠桥设置的通江绿廊;同时完善雨湖、白马湖及壶山自然生态公园。打通了“江、城、湖、总”之间的联系。

4.2.5 文化旅游实施计划

以唐兴街、壶山嘴、窑湾、白石公园、雨湖公园等老城历史文化遗承为依托,打造金湘潭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性修复:关圣殿、唐兴老街、城正老街、江西会馆、由义巷、鲁班殿。重点建设:窑湾民俗文化街、白石文化坊、唐兴古街+河坊新街、唐兴寺、河西滨江风光带白公渡+ 漕运源+ 古河街、观湘门+ 城正街。

4.2.6 绿色交通出行计划

4.2.6.1 打造窄马路、密路网的支路网络

依托人民路-雨湖路与新马路-沿江路,形成“两横六纵”的干网结构,并采用细密的支路网络形成宜人的街坊空间,打通街坊的微循环。

4.2.6.2 建立公交主导的TOD发展模式

与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相衔接,完善片区公交系统,提升片区公交可达性。

(1)衔接磁悬浮交通线,区域内设置韶山东路、熙春门路2处站点。

(2)沿片区内干路网,按服务半径300m设置公交站点。

(3)水上交通:湘江左岸设置3处游船码头,包括喻家码头,白公渡码头,九总码头。

(4)实现“零换乘”:公交站点对接水上交通码头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方便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4.2.6.3 倡导“慢行优先”

以滨江公园为基础,打造多条绿道系统。慢行线路主要考虑结合城市公园、商业街区、滨水空间、开放街区等地区布置,形成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并与自行车租赁点、公交站点相结合,形成便捷的换乘体系。

4.2.6.4 公共停车形成公共停车位与面向公众开放的私属停车位相结合的弹性停车方式

规划停车设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城市公共停车场,共四处;一类为结合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的配建停车位,共4处;一类为结合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面向公共开放的私属配建停车位,共四处。其他配建停车场:新开发的项目按标准进行配建。

4.2.7 公共设施保障计划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落实控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包括市级、街道级与社区级三类。

市级、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

市政设施重点设置海绵城市及综合管廊,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与水系系统,可有效减少地表雨水的流失,补充地下水,养护植物,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减少基础设施投资。

4.2.8 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构建以智慧政府为核心,以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系统工程,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5 结语

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以湘潭市大河西滨江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依据自身特色及内在需求探索城市更新策略,不仅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实践,更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实践。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双修旧城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