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医院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调查

2018-08-06 05:16王建峰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成果问卷

王建峰,张 琳

(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行政部,济南 250001)

附属医院作为高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和研究生培养基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角色在转变。附属医院作为研究与实践并存的综合平台,其科研成果在产出的同时,实际应用价值和转化效率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制约因素,探讨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在前期文献综述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研究的调查问卷,从员工的工作态度、对成果转化的支持程度、转化制约因素等方面了解高校附属医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参考。为了解高校附属医院普遍存在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根源,本研究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涉及工作积极性、对成果转化的认知与态度、转化制约因素等多个方面,统计数据秉持客观、真实和全面的基本要求,对国内多个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医务和管理人员等开展调查,并客观分析主要数据和结果。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该单位承担的一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部参加人员为主要对象,涉及全国21家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包括医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为保证调查对象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调查对象均具有3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以电子邮件为主,调查对象完成Word格式调查问卷并通过邮件返回结果。

1.2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出可能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结合高校附属医院的实际情况及工作实践经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设计过程中结合专家咨询并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试答,针对性地对问卷进行优化调整并适当注释。

1.2.2 数据录入与处理 问卷结果全部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汇总保存。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Cronbach模型对问卷多项选择部分进行效度得分评估,总体效度得分Alpha=0.854(项数=60),提示问卷信度较高。

2 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共发出电子问卷126份,回收问卷103份,回收率81.75%。其中有3份问卷数据不全且无法补充完整,故实际采用的有效问卷共计100份。

调查对象以高等院校(25%)及附属医院(63%)的卫生技术和科研人员为主,分别占比56%和28%,年龄主要集中于29~49岁(93%)。调查对象中博士学位人员占44%,硕士学位人员占29%,本科学位人员占25%,大专及以下文凭占2%。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8%,中级职称人员占25%,其他占37%(图1)。

图1 调查对象来源与结构分布

2.2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为了解影响科研和医务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问卷共设置2个多选题,从不同侧面分析潜在原因。

多选题“哪种情况最影响您的工作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图2),不合理的管理机制(71%)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人文环境不和谐(59%)和对收入待遇不满意(50%)。结果表明,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管理机制、人文环境和收入待遇等外部因素,其中对管理机制的合理性诉求最为强烈。这应该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从员工角度出发,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松绑”,从客观上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效率。

“激发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需解决好以下哪些问题?”多选题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应给予相应的尊重、信任和机会(73%),完善的激励机制(71%)和在工作安排上充分考虑本人专业、专长和兴趣(69%)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提高福利待遇(54%)和帮助其提升创新能力、增强自信(52%)也是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调动工作和创新热情,激励措施、职业尊重和专业兴趣是主要诉求。所以,管理者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和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本组问题从调查对象的主观诉求出发,站在科研和医务工作人员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意愿和想法。结果提示,针对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措施、成果与转化企业的对接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等管理机制的完善是影响当前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因素。

图2 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3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成果转化涉及多个环节,问卷设计3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预期可以找到成果转化困难的关键症结,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提供思路。

多选题“您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是哪些?”旨在了解成果转化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图3),认为成果偏离市场需求的占71%。此外,成果评价不可靠(36%)、成果技术不够成熟(38%)、我国的经济结构对成果的吸纳力不强(34%)、成果转化缺乏资金(34%)、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37%)、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不完善(40%)和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37%)等因素均是造成成果转化难的共同作用因素。结果反映出大多数人将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归结于成果偏离市场需求。究其深层次原因,应是当前的成果评价机制脱离市场需求,造成可实际转化的成果严重供给不足。

针对这一原因,设计问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哪些?”来探究更深层次原因。调查显示,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结合(75%)和缺乏产能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成果研究体制和机制(59%)被认为是主要原因。成果的产出不应该是多而全,而应该是精而新。当前的多数科研评价体系将成果产出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鲜有成果产学研结合的评价制度,即便是制度已然存在,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导致形式大于意义。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本质上还是成果研发的源头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加上政策与制度引导不够,产出的成果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是融入实际生产与生活。重大成果的创新与研究离不开实际需求的强劲驱动和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持。

成果是基础,渠道是关键。如何能够在保证成果质量的同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围绕这一核心,设计问题“您认为科技成果最需要获得何种技术转化服务?”结果显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成果转化信息与咨询服务(65%)、技术示范与推广服务(53%)和技术创新服务(50%)是科研工作者最想获得的服务。这表明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递是造成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因素。信息对接是成果转化过程的首要步骤,打通这一关,值得管理者思考。

本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若使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具有贴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成果是重要基础,也是决定成果能否顺利转化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应保证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足够通畅。首先是保证信息通畅,让成果能尽快进入转化环节。其次,要从服务入手,主动为成果所有者提供技术推广咨询等服务,发现真正可转化的成果,避免成果过剩无法落地和市场反馈供给不足的双重尴尬局面。再次,要重视管理体制创新,结合国家政策,从管理体制方面为成果转化松绑。

图3 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

2.4成果所有者主动转化成果的意愿分析高校附属医院的部分成果可以内部转化应用,大部分成果尚需要与外部企业对接转化,具体形式包括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将成果直接转让给企业。成果成功转化后,成果所有者无疑会是最大受益者。成果所有者和企业是成果转化的起点和终点,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成果转化效率。对此,问卷设计4个问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对这一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多选题“如果有合适途径,您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给企业?”的结果分析,9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转化,只有3%的人表示不愿意转化成果或无所谓。而对于高校附属医院和高等院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对比,46%的人认为附属医院更具成果转化优势,支持高校占优的占31%。表明多数人认为附属医院具有成果转化的先天优势,部分研究成果来源于临床实践,并很快可以转化至临床应用及技术改进。

经过前期调研情况,多数成果所有者不清楚如何与企业沟通并促成成果转化。为了解这一问题症结,设计多选题“影响高校附属医院科技工作者为企业服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显示,认为缺少为企业服务的桥梁和平台的占72%、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激励机制占50%、缺乏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占47%。另有32%的人认为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主要原因。问卷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科研成果的质量本身,而是缺少良好的对接渠道和平台,加之具有自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较差,更凸显渠道和平台的重要性。此外,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如何不影响本职工作,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受访对象对成果转化的贡献及方式,设计问题“就您的情况来说,为企业服务您能做些什么?”结果显示,62%的人选择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服务,其他包括提出合理化建议(54%)、参与企业委托的项目(53%)和提供技术信息(53%)。选择可以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企业的占47%。表明更多人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辅助企业做出一些决策。切实能够将成果向企业转化的人不占多数,这可能也是影响成果转化的不可忽略因素。

作为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设计多选题“您认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用来了解高校及附属医院的科技工作者在为企业决策咨询提供技术咨询或服务时存在的问题。问卷结果显示,66%的人认为渠道不够畅通,另外有59%的人认为建议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够。表明科技工作者通过技术咨询等形式参与企业决策的渠道不通畅,并且无法为企业提供具有现实可操作建议也是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原因。

本组问题反映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技术成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是造成转化难的重要原因。同时,管理者应积极寻求有效的外部企业合作,疏通成果转化的关键渠道,为科研工作者解决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使其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成果产出上,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综上结果可以得出,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因素如下:①科研成果偏离实际需求,导致与市场脱节,失去转化的核心驱动力;②转化渠道不畅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体系不健全;③高校附属医院缺少激励成果转化的氛围和管理体制保障,评价体系单一,导致愿意积极投身成果转化的人员稀缺。

3 建 议

3.1成果偏离实际需求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从项目阶段就要做好规划和导向加强与企业合作一旦成果脱离市场这一转化终端,再高质量的成果也很难保证其落地并产生真正的效益。科技工作者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本应是促成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和桥梁,但实际上诸多咨询建议和技术信息与企业真实需求产生偏差,导致依赖于技术咨询产生的决策针对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大大降低成果的转化效率。所以,应该在项目研究立项之初,深入实践一线进行调研,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谨慎立题,仔细论证,保证项目产出的成果真正地符合实际需求。同时,应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跟踪调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目标,保障预期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与企业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了解市场需求,开展基于需求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1]。

还应考虑到,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我国当前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尚未健全,完全依靠政府和企业资金,必将使一大部分成果无法得到及时转化。为补充转化环节的资金不足,应加强投入,设立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项基金,专门扶持得到市场需求认可的科研成果[2]。

3.2供需衔接平台和渠道不畅通需建立有效的孵化平台和共享信息库由于医务工作者在校内需要承担大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其成果在进行转化时,往往需要中介机构的服务,而我国现有的成果转化机构较少、缺乏权威性的综合服务平台,是造成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因缺少有效的转化渠道,多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而失去价值,而这些成果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立项的科研项目产生的,成果无法转化造成严重的公共资源浪费。

对此,医院应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扮演一个孵化者,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的外部合作,将成果主动推介出去。对外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成果交流服务平台等,切实提高对外交流工作的有效性[3]。医院管理者可成立专门的医学转化中心,并在政策、考核、绩效等方面给予倾斜,聘请专业人员从事成果转化服务;转化中心不仅能提供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和发布服务,组织供需双方信息交流,还可进行科研成果价值评估及转化相关法律咨询,为技术转让提供一整套完整服务[4]。同时,应做好该过程中的指导、服务和保障工作,保障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充分沟通,让成果真正落地。

3.3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成果转化需求需要创新管理体制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外部环境“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重纵向、轻横向”是当前高校附属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5]。多数单位在论文、专利和项目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和体系比较完善,却鲜有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奖励措施和制度,这也是造成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果转化的本体是成果本身,而成果的产生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高质量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勤奋高效率工作,更要创新热情和激情,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兴趣与工作不符,以及人文环境差等因素严重制约创新激情和动力。在高校附属医院中,管理应充分服务于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应从管理体制创新入手,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合理的科研成果创新及转化激励措施,鼓励科研工作者主动创新,培养其成果转化和经济意识,从源头上提升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尊重个人兴趣和特长,放宽不同工作岗位调整的限制条件,加强人才在单位内部的良性流动。此外,从管理制度上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归属感,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应用,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成果转化率,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科研激励机制应向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倾斜,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指标,针对科研项目、成果、论文等详细的指标,并且奖励的力度较大,但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没有提及,这也是该院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成果推广应用严重缺乏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成果问卷
科研成果转化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问卷网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