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灵川社田江莫氏宗族生活风貌录

2018-08-06 12:38莫惘秦桂艳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莫惘 秦桂艳

摘要:桂林市灵川县社田江村的莫氏宗族从明朝嘉靖年间的江西移民桂林至今,已历十八代人。四百多年来,莫氏宗族已深深融入社田江这片土地,其婚嫁、丧葬、节庆等生活习俗和耕作习惯都打上了深深的桂林烙印。文章旨在调查莫氏宗族的生活风貌,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对莫氏的历史、民间信仰、风俗民情、地域文化特点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的考述,以期从一个具体而细微的角度反映桂北农村生活风貌的一角。

关键词:灵川社田江;莫氏宗族;生活风貌;走众亲

一、社田江莫氏宗族历史、简况

莫氏共50户,184人,户年收入在2万左右。根据《莫氏宗谱》记载,莫氏系明朝嘉靖年间,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脚下村迁来。当时朝廷为了平衡土地人均占有率,从该地遴选身强体健的青壮年,自行迁往人烟少处定居,迁徙人口占该地总人口10%。大批江西移民一路南下,汇集于湘桂走廊一带,开荒造田,谋求生存。莫氏兄弟贵礼和贵祥落脚于秀丽的漓江上游甘棠江畔,永久定居。居住点定名为莫家坊。

随着田地越置越宽,弟弟贵祥移居于社田堽经营田地、果园,后称为社田江,成为社田江莫氏始祖。社田江莫氏传世排行第字为:贵、文、汉、黄、宗、枝、仕、君、中、自、日、时、汝、如、成、政、啓、大、有、定、光、华、永、肇、天、廷、尚、高、明、万、世、佳,现传至“有”字辈,为第十八世。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莫氏人均分得土地情况共有两次变化。第一次,1982年,人均分地为1.88亩;1994年重新分地,人均面积为1.7亩,因近年当地列入开发用地,村人土地被征,收入剧增,莫氏资产百万以上有7、8家,年收入五万以上的10户,一般莫氏家庭年均收入亦在2万余元左右。

据族中老人莫(秦)氏贤嫂口述,除必要的祭祖活动外,莫氏甚少举办大的家族聚会,没有族长。解放前倒是每隔3-5年会开一次家族会,选族长,处理族内事务,惩恶扬善。

二、社田江莫氏民间信仰、风俗民情

(一)扫墓祭祀、丧葬习俗

莫氏宗族扫墓的日子有四个:春社、秋社、清明节、鬼节。春社过后至清明,天气暖和,是扫墓时节。而鬼节至秋社,亦是扫墓时节。过了秋社,天干气躁,出于防火考虑,就不能扫墓了。

鬼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莫氏的族人们除了要在家烧香、摆好肉、酒、茶祭祖,烧纸钱、放鞭炮外,还要出门寻一块离家不远的空地,有大树最好,在树下用石灰画一个圈,把祭祀品放在圈里内,烧香和纸钱等冥品。

清明是莫氏集体“上众坟”的日子。所谓“上众坟”是莫氏以户为单位,派代表参加的集体扫墓祭祖活动。据族中85岁老人莫(苏)氏顺嫂所述,旧社会习俗,女性不能参与扫墓祭祖,后来才允许男女同去,但以男丁为主。在清明节晨,所有男丁吃过早饭,齐集祠堂,烧香祭祖后,于八点半左右出发前往祖坟扫墓。祭祖回来,一般在下午四点吃众餐。众餐按每户的男丁人数集资,20元/人,男丁不在家的,婦女可代去会餐。众餐由族人轮流当值,所有男丁编班,五人一班,每年一轮。

莫氏以高寿老人之丧为喜事,而参与者皆以此为沾福讨喜,前文所提莫贤嫂99岁过世时便如此。参与吊唁者连续三日不断,送葬者延绵数里。邻村人亦赶来送终。莫氏老人临终前,嫡系子孙齐集聚到身边,在老人弥留的前几日,家族男丁和村中要好的年轻人开始守候,打牌吃酒,事主供应一切烟酒食物,一连数日,以人多热闹为对老人的尊崇。老人过世,孝子皆戴孝,磕头谢礼。女子素衣恭站旁边。当日安排亲友和村人宴席,席间必有豆腐、青菜、鱼。晚上守灵。翌日雷同。

(二)关于婚嫁、乔迁等喜事习俗

莫氏宗族很重视婚嫁,以风光为首要,不太拘于经济预算,婚嫁普办三日。婚礼前晚,由村里男丁组织放炮恭贺,并设有专人在屋前给小孩发糖。放炮也有讲究,第一是要有人为头。一般在正日子的前七天,就要选择信得过而名望好会办事的男人作为炮头,由其挨家挨户告知喜讯。据多次担任炮头的莫志刚(65岁)所述,恭贺根据自愿原则,按户中男丁人数凑钱,一般为20元/人,由男丁前去吃喜酒祝贺。贺礼通常有镜子和鞭炮,镜子上面写参与恭贺的人家户主之名。镜子的写法很有讲究,按辈分排名写在左边;贺镜挂的顺序也有讲究,最前面是挂村人所贺镜子,其次是舅舅,再次是姑姑,依次类推。挂好镜子,放完炮就是吃饭了,鱼肉要够,烟酒要齐。第二天正日子,家族人来吃早饭和帮忙,在外面上班的家族人也会请假回来。

乔迁,莫氏亦为大喜事。多要宴请宾朋,最不济也要宴请村人放炮恭贺,以示重要。据受访者莫有喜所述,在莫氏宗族里,只静悄悄搬家的人家是要被鄙视的。放炮方式如同婚嫁,亦找炮头操办,凑份子买镜子和鞭炮之类,镜子的写字和壁挂也如婚嫁。却有几点特别:一、乔迁要选日子;二、正日子的头天晚上十二点正,要上新香火,捧火灶。即在旧址烧一个红红的火灶,挑一对箩筐,将柴米油盐酱醋各装一些,挑着箩筐,捧着火灶于当夜来到新家生火、烧香祭祖,方算完成仪式。莫氏家族约有95%的家庭住楼房,30%的家庭有两栋楼以上,因而乔迁之喜常有。

三、社田江莫氏耕种文化和节日文化特点

(一)春耕秋收和“铲草灰”的群民农事

桂北农民春耕秋收皆按时令而行,所种水稻为两季稻。莫氏族人从中升华出一项乐事,铲草灰。铲草灰在1998年前后慢慢转衰。莫氏铲草灰时间多选在10月份秋社后,全族男女老幼皆出门在空旷地寻野草丛生处,挖一坑,下面置以干柴和引火物,上面盖上草皮,点火烧灰,以所得草灰为肥料,作为来年丰收的祈愿,很是热闹。而今这样群民重农的乐事难寻了。

(二)节气中莫氏的重要节日

莫氏宗族过节习同其他汉族。比较认真过的有清明、端午、七月半鬼节、中秋、重阳、冬至、小年、春节和元宵。和许多桂林人一样,莫氏过节也有特制的食品。春节前要舂糍粑。舂糍粑是在一个专用的大石坑里头,把煮熟的糯米饭放进去,壮汉们挥棍子捣碎,妇女们搓成糍粑, 点上红色印泥或一种叫黄金桃的嫩黄色的植物果汁(寓来年发财),晾干后放到水缸里浸泡,以免开裂和发霉。糍粑可煎煮,咸甜皆宜,是简便的主食。现在很难见到这样的手工操作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要包粽子,粽子里喜放板栗、花生、胡椒、五花肉,用稻草煮几个时辰,香气四溢;清明节吃艾叶粑,用糯米粉做,包以艾叶,分甜和咸两种,甜的放芝麻、黄糖;咸的则多是肉、竹笋、酸菜和荞头;春节吃挂腊肉和酿圆子,是家家必做。

(三)莫氏津津乐道的集体联亲活动“走众亲”

除了上众坟外,莫氏还有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就是和车田里村的村民联亲,俗称走众亲。据《莫氏宗谱》的主编撰者莫润发(65岁)所述,这个众亲是日本人侵华时联的。由于社田江没有山、水可作为屏障,莫氏族人就只好跑到有大山和大河的车田里村去躲日本人,得到车田里村民拿粮食救济;而1982年莫氏返修祠堂时,缺少一根合适的大梁,在车田里所辖林子选中了一根。按照地方习俗,莫氏族人直接把树砍倒运回村,只在原来的树桩上面捆了一个钱袋。没想到车田里人又把钱送了回来。莫氏族人大为感动,主动提议两地村民结成众亲,每年过年双方都派大批村民到对方村子里吃吃喝喝,后来慢慢改成轮流做东家走亲,热闹、豪迈又温情。

四、莫氏的成就、发展及经济、文化困境

据《莫氏宗谱》记载,莫氏一族子弟自幼择选严师寒窗苦读,历来不乏出仕为官者。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不可考。根据1982年清明节莫氏十四代子孙成字辈率本族男丁扫墓祭祖,抄录各房有碑记载,方能从君字辈起有考,得知君举、时宇、时嵩、汝寅、如寿等人都是出入官场、风生水起的人物;活在当世的老一辈中,政字辈的莫政能进入中科院(北京)度量衡研究所获总工程师职位;现今莫氏184人中20余人就读大学,其中研究生6人,出国留学3人,参军并留在部队工作5人,其中1人在2008年的新疆“七.五”事件中殉职,村中学童无不以之为榜样。

综上,祖上从江西迁徙而来的灵川社田江莫氏宗族的人们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貌。他们紧密团结,因地制宜,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否能够长久还存在着经济、文化和信仰上的隐忧。如何在继承先辈约定俗成风俗习惯的同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形成新的健康文化习惯并与原有习俗融为一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不独是社田江的莫氏族人面临,以他们为代表的整个桂北地区农民亦是如此。

注释:

①数据来自口头调查。

②具体村名仍有待考证。

③枝和仕同为六世祖,不知何故

④莫贤嫂原姓秦,嫁至莫氏后始称为莫贤嫂,1907年生,2007年去世。

⑤亦有很多地方以七月十四为过鬼节。

参考文献:

[1]杨淑琴主编,《中国传统文化》[D],2006版

[2]段联合、陈敏直、丁珊;中国传统文化[D]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D];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分社,2005

基金项目:

1、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桂商文化”的“双向多元 文化双嵌”商贸类桂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编号:GXGZJG2017A077)项目资助。

2、广西高校科研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與实践》(立项编号: 2017KY1206 )项目资助。

3、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广西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立体式教育体系设计及全程育人路径探究 》(立项编号:GXGZJG2017B083)项目资助。

4、2017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 《广西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立体式教育体系设计及全程育人路径探究 》(立项编号:XY2017YB001)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莫惘(1981—),女,壮族,桂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