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褴褛”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

2018-08-06 12:38何玉梅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词汇化词义

摘要:现代汉语复合词“褴褛”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形容词性并列短语“褴褛”,成词于六朝,经过漫长的词汇化过程,词义发生了改变,本文主要讨论“褴褛”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最终凝固成词的过程和演变机制,及其词性与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褴褛;词汇化;演变机制;词性;词义

The lexicalization of “lanlv” and its evolution mechanism

He Yu M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compound “lanlv” comes from the adjective paratactic phrase “lanlv” in the ancient Chinese,and becomes a word in the six dynasties.After a long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as changed.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lanlv”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 process of solidification and its evolvement mechanism,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its morphological and semantic.

Key words: lanlv;lexicalization;evolution mechanism;part of speech; meaning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像“褴褛”这样的双音节复合词,如:“领袖、思想、学习、道路、群众、选择、掌握、智慧、骨肉”等,这些词语使用频率较高,有的作名词,有的作形容词,有的作动词,这类词语来源于古汉语中同形并列短语,通过对这类词的考察发现,在汉语发展中其短语属性不断减弱,词汇性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了结构固定,语义连贯,意义完整的词项。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褴褛”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探索,对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词汇系统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褴”和“褛”的词义考释

词义是用词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随着客观事物的增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改变,词义也就随着发生了改变,这是语言发展和词义演变的必然结果,在词语演变过程中,“褴褛”由形容词性短语演变成凝固的词项,其词义不是“褴”和“褛”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但是成词后的意义以及后面的引申义与“褴”、“褛”二字的词义有着内在联系,故此,探索“褴”和“褛”二字的词义有助于了解“褴褛”的发展过程及其演变机制。

(一)“褴”的词义演变

《说文解字》中:“褴,无缘也”,从衣,监声,本义:无缘饰的破旧短衣,无边饰的衣服 ,表示与服饰有关。如:

1.折褴表直臣之节,衣冠礼乐,百代攸推,道德贤良。(《唐代墓志汇编集》)

2.抖擞多年穿破衲,褴毵一半逐云飞。(《古尊宿语录》)

3.石骨瘦金珠窟嵌。树身驼璎珞褴镝。(《元散曲》)

4.只见老太太在床上躺着,那些婆子丫鬟均站旁边,笑和尚身上破褴不堪。(《济公全传》)

5.警察也要注意。若是衣服褴一点,更要盘问不休。(《留东外史》)

“褴”词义发展过程中,还表示地名。如:

6.李牧为赵将,居代雁门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史書·册府元龟》)

7.於是大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踳褴,破东胡,单于走十余年,不敢近赵边。(《周朝秘史》)

“褴”从明朝开始演变成了同音字“蓝”,“蓝”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字,《说文解字》中说道:“蓝,从艸,监声。本义:蓼蓝”,新华字典中说道:“蓝,蓼科草本植物,叶形似蓼而味不辛,干后变暗蓝色,可加工成靛青,作染料,叶也供药用,又泛指叶含蓝汁可制蓝靛作染料的植物”,由此可见,蓝表示的是暗色调,是直接用颜色形容一个人的服饰,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只是假借现象,本文认为这是“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形变,表示的是消颓不堪的现象,从开始的本义表示衣服的破烂,引申为对表相现象的形容。如:

8.一日,有个双鎝髻的道人特来访他,身上甚是蓝褛不像,却神色丰满和畅。(《二刻拍案惊奇·上》)

9.戴着一顶破头巾,穿着一身蓝褛衣服,手臂颤抖抖的叙了一个礼,整椅而坐。(《二刻拍案惊奇·下》)

10.可怜这来旺儿,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褛,没处投奔。(《金瓶梅(崇祯本)》)

11.居丧时有毡帽一,布羔裘一,终身服之,蓝褛不改,盖所谓终身之丧者。(《二十五史》)

12.吴坐中堂,茂憔悴蓝褛,蒲伏阶下。(《觚剩续编·清·钮琇》)

(二)“褛”的词义演变

“褛”衽也,形声,从衣,娄声。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为衣襟,形容衣服破裂。如:

13.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道论抱·朴子》)

14.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褴褛,殆不蔽身。(《话本·太平广记》)

15.弊服褴褛,常巡成都市廛,见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坠文书,求官不遂。(《野朝佥载》)

16.只见一人头巾破碎,衣裳蓝褛,看着卢俊义纳头便拜。(《水浒全传》)

在宋朝,“褛”的词义也有表示丝线,主要指的是用来纺织衣服的线。如:

17.衣弊曰褴衫,又曰音缕,汤中瀹肉曰寻。(《肯綮录·宋·赵叔问》)

二、“襤褛”的词汇化过程

词汇化指非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变为词的过程。除联绵词和音译词之外的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主要是词汇化的结果。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主要有三条途径:从短语降格而来;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发展出来;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但在线性顺序上紧邻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词汇化的发生要受到句法、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制约。词汇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汇化程度。“褴褛”经过漫长的演变历程凝固成词表达意义完整,结构精密。

(一)春秋至两汉:“褴褛”词汇化的酝酿期

“褴褛”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形容词性双音节并列短语,其意思为“没有边缘的短衣”,如:

18.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殆谓此也。(《左传》)

此处的“褴褛”的意思是没有边缘的短衣,“褴”和“褛”都是“衣”旁,“褴”是指衣服的边缘,“褛”是指衣襟口,两个字的内部关系松散,意义也是两个单音节词义的简单相加,语音上存在停顿不连贯。此时的“褴褛”还没有形成词项。

东汉以后,双音节词开始迅速发展,因此大量的双音节词产生,“褴”和“褛”的并列连用让“褴褛”这样性质的词汇得以发展,为后面大量这样的并列词汇奠定了基础。

(二)六朝至隋唐:“褴褛”词汇化的形成期

从六朝到隋唐大量的文献中存在“褴褛”,表示的是衣服破破烂烂的意思,此时的“褴褛”不仅仅是语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完整意义,结构严谨的词项,表达一定的意思,是固定的不可分割的。如:

19.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道论抱·朴子》)

20.弊服褴褛,常巡成都市廛,见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坠文书,求官不遂。(《唐·野朝佥载》)

21.君衣服褴褛,容貌憔悴。元瑰深悯之,与语叙旧。(《太平广记》)

词汇往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镜像,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等息息相关,词汇的发展更是反映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褴褛”由简单的语素叠加发展成词项,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改变,很明显的是以上的“褴褛”已经成词,并且意义完整,结构紧密,词义凝固不可分割。

(三)隋唐至今:“褴褛”词汇化的发展期

“褴褛”在成词以后,词汇化程度加深,词义也进一步引申和发展,从之前形容衣服破破烂烂引申出形容一个人衣衫不整,不爱干净,颓废的模样。如:

22.有客候之,称孙希龄,衣服甚褴褛,赠允药一刀圭,令揩齿。(《话本·梦溪笔谈》)

23.小人因家贫,往乡间姑娘家借米,闻得此信,便欲进城,怎奈衣衫褴褛,与表兄借件遮丑。(《话本·元代话本选集》)

24.又一群三五个衣衫褴褛,脸青口黄,一个一手攒着一个大拳头,两手攒着一双拳头。(《三宝太监西洋记(四)》)

25.一路受了风波,颜色憔悴,衣裳褴褛,他是兴头的时节,不要讨他鄙贱,还宜从容为是。(《二刻拍案惊奇(下)》)

从隋唐至今,“褴褛”被渐渐赋予了褒义的情感色彩,义项增多,词汇化程度不断完善。22~25中的“褴褛”不仅是对衣服破烂的形容,还具有对人的嫌弃和鄙视,在之前词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感情色彩。这时期,“褴褛”无论在词义、感情色彩、使用语境等方面都更丰富和稳定。

三、“褴褛”词汇化的基础和机制

(一)“褴褛”词汇化的基础

“褴褛”能够从并列短语最终凝固成意义完整的词项,其主要原因是具备了双音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基础为“褴褛”的词汇化发展提供了渠道。

1.语音基础。董秀芳认为:“当短语是双音节时,就满足了一个音步的要求,构成一个韵律词,从而也具备了造词的形式基础”。汉语词汇双音节的流行是从东汉开始,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汇,这为“褴”和“褛”两个单音节发展成一个双音节词奠定了语音基础。

2.句法基础。在春秋以前,“褴”和“褛”的句法位置不同,单独使用的现象很多,没有线性上的关联,但是春秋之后,“褴”和“褛”叠加在一起,线性空间距离不断缩小,这样的句法位置是其不断词汇化的基础。

3.语义基础。“褴”和“褛”都是从衣,与衣服有关,属于服饰范畴,具有相同的语义场,是同义类关系的单音节词,因此“褴”和“褛”可以直接组合成并列短语,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成词,这是其词汇化的语义基础。

(二)“褴褛”词汇化的机制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演变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作为语言一部分的词汇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褴褛”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词汇自身机制的作用,同时人们的认识机制也影响着其发展。

1.像似性。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其结构、位置反映概念或意义的结构位置,这是客观世界位置接近的实体折射出的概念和意义,从而反映在语言中,董秀芳认为:“认知上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就客观而言,“褴”和“褛”在衣服上是不同的位置,其距离也很接近,按照像似性原则,“褴”和“褛”这两个语言成分在句法位置上也应接近,这就为其词汇化提供了渠道。

2.隐喻机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它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抽象的客观世界具体化,并列短语“褴褛”语义为没有边缘的衣襟,二者都是形象而具体的。“褴”是没有边缘的衣服,“褛”衣襟,表示衣服开口,描写的是衣服的不完整,在寒风中不能保暖,通过隐喻机制,“发生由具有事物的认知域到人际关系的认知域的隐喻引申”。“褴褛”表达的概念由具象变为抽象,引申出了,形容衣服破破烂烂,到后面形容一个人颓废,不整洁的词义,“褴褛”从短语不断形成了词项,其语义和词性也的到了扩展和丰富。

四、结语

词汇化是汉语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综合运动,句法位置的变化和语义关系的转变可以说是词汇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变化,“褴褛”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并列短语成词项,通过演变机制“褴褛”的义项不断增加,丰富了其语义和词性,现代汉语中,并列短语成词现象还有很多,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不断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王渝光,王兴中.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何玉梅(1993- ),女,佤族,云南临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语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西行学院成语班(一)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大少不同
浅谈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英语词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