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养德

2018-08-06 12:38崔立志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学校道德教育是国家法德兼治的奠基工程。

桐柏方树泉中学开展的“以德养德,主体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从“彰显道德力,丰厚德育土壤,滋养孩子;突出德育目标,精选德育内容,贴近孩子;丰富活动,搭建体验平台,锻炼孩子;创新表彰方式,以生动的情境激励孩子;健全机构,建设队伍,以严谨的工作和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等几方面阐述道德的教化作用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及社会道德群体对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正面影响,呼吁建设道德社会和法治社会的速度加快。

关键词:以德养德;主体发展;德育模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刻总结。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调整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中蕴含的道理和伦理思想对于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我国教育方针一贯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自1999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纲要颁布。《纲要》也明确“德育为首”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桐柏县方树泉中学根据当前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现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探索中,尝试渐进地推行“以德养德,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现凝神聚气,育德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人才。在全面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终以“培育德育生长的丰厚土壤滋养孩子;建设高尚的教师队伍形象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孩子;精选多样性的德育教育内容贴近孩子;创新表彰形式激励孩子”等为基本操作策略,引导孩子“主动参与、自我发展”收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一、彰显道德力量,丰厚德育土壤,滋养方中学子

首先营造正能量的思想氛围。学校确立了“服务社会,成就孩子,造福民众”的办学目标,坚持“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鼓励广大师生做造福于国家、造福于家人、造福乡邻的人。以积极态度入教入学入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研兴校,优质优能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三风“即”人之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乐群,尚德爱生”的教风;“文明尊师,理智善学”的学风。教师和学生即使三风的传承者优势三风的建设者,要求教师讲大气,讲大度,讲大局。以淡泊之心对名利,以博爱之心对学生。把健康智慧、善良、责任的育人环境浸润在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其次是营造陶冶熏染的文化氛围。

从建校历史终寻找道德教育的元素。桐柏县方树泉中学建校之初得到方树福堂基金情怀为道德亮点。挖掘方式文化,以生动的案例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创始人方润华家族是富有传奇色彩和人生启迪的成功家族,方氏事迹值得发扬光大。方氏文化将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借助建校这一历史优势,努力挖掘,彰显方中文化特点。

二、突出与人目标,精选德育内容,贴近孩子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充分认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灵出发,从学生生活细节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修炼自己。

首先引导反思,自谋发展。每年秋期学年开始,学校设计《学生家教育现状调查表》、《中学生思想状态调查表》、《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表》,利用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学生生活、思想状况,引导孩子,教师和家长一起共同谋划中学生活发展目标,对学生时期的困难进行充分预估,使孩子们面对快节奏高要求的中学阶段有思想准备。同时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借此活动激励学生“我要成长”的心理内驱力。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活动,架起家长,学生及教育者沟通的桥梁,改变被要求被强迫的德育被动局面。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注重基础素养。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借鉴《全国二十一世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的研究成果,把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为目标,以“尊重与文明”为教育主题,从五个方面“不伤己、不损人、不害物、不坏事、不违法”所涉及的五十二个文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做文明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把握“知晓、体验、监督、内化”的认知过程,通过一次次晨会的宣传发动,多次班级坏境创设,一次次主题班会,一次次提问检测反馈,把教育主题深入人心,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的快乐,知礼知耻的快乐。

三是以心理教育为内容,设立“聆听与倾诉”校长办公室、班主任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开展常态化的师生对话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道德环境建设,除了在方树泉中学所涉及到的: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教育措施和学校教育队伍..........然而仅此这些是不够的,在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重视法律规范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人的德性德行是可以培养的,传统中国人的德化很重要来自“教化”这一途径,经由“教化”转化为“自化”。在今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个人品德、旨在让道的真正内化和自化。

期待一个道德社会成为强化的教育力量。让社会群体高尚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孩子的思想品德,以社会群体对孩子关爱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以社会意志调节孩子的意志,以社会个性影响孩子个性,以社会灵魂塑造孩子灵魂,以社会群体人格塑造孩子人格,以社会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以社会智慧启迪孩子智慧,以社会群体心灵呼应孩子心灵,以社会群体的热情和热血共同谱写辉煌的教育篇章!以社會群体的忠诚和执着维系绵长的文化繁衍........

参考文献:

[1]南阳市委党校 张海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以德养德、主体发展德育模式实践与探索》(JCJYC17251322)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 JCJYC17251322

课题名称:以德养德、主体发展德育模式实践与探索

学科分类:综合类

主持人:崔立志

所在单位:河南省桐柏县方树泉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发展创新
论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
论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构建
浅议中职德育模式的建设
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留守儿童德育模式探究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小议全寄宿制学校“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运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