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08-06 12:38查湘义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对策研究大学生

查湘义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也非常严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应重点关注。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严重社会危害问题的案例时有发生。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这些事件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值得去分析、反省。这些事件直接警示大学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刻不容缓。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文件中,教育部特别强调大学生心理干预问题,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出高校建立心理问题预防体系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因此,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1]。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方面适应性差

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面对陌生老师、同学感到无所适从,这可能与从小的家庭成长、学习环境有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父母身边学习、生活,从未脱离父母的照顾,导致自理能力特别差。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情绪上产生波动,心态上不能得到调整,从而会产生失落、焦虑和抑郁问题。

(二)学业繁重,学习成绩落后

大学的学习课程完全不同于高中,一个学期要学习好几门课程,而且每个学期课程是不断变化的。从大一开始,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节奏,加上平时学习上的放松和缺乏规划,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从而出现考试不及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高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学业上的落差带来严重的焦虑感,使自己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状态。其结果是越是挂科严重,越是无心学习,最后面临降级甚至的退学的风险,心理自然容易出现问题。

(三)性格存在缺陷,交际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严重,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进入大学后,由于是集体生活,面对性格各异、生活习惯与自己不同的同学,遇到问题不会与人沟通,而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对方,从而与同学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产生仇恨的心理。也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自己。还有的同学,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受到宿舍其他同学排斥,从而产生抑郁心理[2]。

(四)情感上受到挫折,一蹶不振

大学生异性交往是常见的现象之一,正常的异性交往能促进情商的提高和学业上的进步。有的学生在追求异性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定位,屡次受到情感上的挫折,由此产生压抑、抑郁的情绪。而有的学生遭遇失恋,从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应该建立起一支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现在所有高校均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管理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教育工作。但有个共性的问题是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欠缺。有些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所学专业不是师范教育类的,自身缺乏管理和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验。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负责好几个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管理上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引进高素质的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同时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从事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其次,建设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心理教育作用,制定课后兼职教师的心理帮扶计划;最后,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队伍建设,成立以专业性强、具有心理健康科研能力的骨干队伍,顶层设计全校心理健康工作方案[3]。

(二)建立五位一体、层层结合的工作网络体系

建立起学院—专业—班级—宿舍—个人的五级网络体系。一级网络是学院,学院成立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专业辅导员组成,对全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二级网络是专业,负责传达并执行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院健康咨询中心报告。三级网络是班级。以班长和心理委员为主要负责人,加大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排查,并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沟通和指导工作。四级网络是宿舍。以宿舍长为主要负责人,向辅导员定期汇报本宿舍成员心理状况,组织本宿舍成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五级网络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体入手,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识别同学的心理异常,及时反映或提供心理支持[3]。

(三)形成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如前所述,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针对不同原因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去引导。比如在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交谈时,注意谈话方式,应建立老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比如谈话时,以接纳理解为前提,倾听学生的倾诉是建立情感的良好方式, 可以减少压力与困扰、减少对教师的排斥, 需认可他们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这种理解桥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三、结语

大学是人生学习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在处于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时期,同时也是储备知识,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时期能够很好的学习、生活,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成长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大学期间出现心理问题,造成学业停滞甚至人身伤害,则会大大影响以后的工作、发展。因此,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郝万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 (1):142-143

[2]浦甲东,樊熙梦.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33(2):118-119

[3]范红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1):72-74

[4]琚长庭. 团体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1):121-123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对策研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