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汴京灯笼张”的艺术特色

2018-08-06 12:38刘俊梅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汴京传人彩灯

刘俊梅

在北宋时期,开封的元宵灯会便名扬天下,“闹花灯”可以看作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狂欢节,是开封民间节庆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热闹的灯会习俗促生了北宋制灯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汴京的制灯艺人和制灯工艺也代代相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汴京“灯笼张”。

一、“汴京灯笼张”的发展历史

张泰全是汴京灯笼张的创始人,他不仅擅长绘画,在雕刻、印刷、扎糊彩绘等方面也很突出,对宋代的精品彩灯有着独到研究。当时官府内外高高悬挂的各种彩灯大都来自于他手,他的作品大多从民间传说和戏曲选材来设计画面,画面生动有趣,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第二代传人张艺广,擅长雕刻,尤其是彩灯图案雕刻方面非常突出。他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彩灯的制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制作出的“鲤鱼跳龙门”这盏灯利用走马灯的科学原理,在灯内点上蜡烛,让蜡烛所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让画面旋转,有种鱼进龙出的动态视觉效果,其下部的水纹图案木版雕刻更让该灯与皮影戏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代传人张精业,他的作品大多从休闲娱乐活动中选取制灯题材,技艺高超。他所制作的灯笼与上一代比较,增加了科技含量。其中,代表作风车灯迎风转动,不仅速度快,而且灯内烛炬在重力作用下不倾斜,不歪倒,不影响彩灯发光。这项发明使他在灯笼制作上有了科技创新的成就。

第四代传人张弘,创建了“敬文斋”装裱店,坐落在理事厅西口路北。对于“汴京灯笼张”名扬天下,被众多人所知道,他可以算是功不可没。光绪二十七年,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员为了取悦慈禧,指派张弘以及儿子嘉献、嘉信、嘉义进宫做帮手,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得到慈禧的满意,此后“敬文斋”张家名声大震,汴人赞誉为“汴京灯笼张”。

第五代传人张嘉义,是张弘的最小的儿子,八九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因为他的聪明、心灵手巧,得到父亲的真传。张嘉义在制作彩灯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他把彩灯和民间的玩具结合起来,致力于彩灯的制作和研究方面,并且扩充了彩灯种类,他所制作的折叠拉合灯、瓜灯等作品,能开能合,并且携带也非常方便,推动了彩灯在民间的普及。

第六代传人张金汉,使彩灯在制作上又上了一个层次,他擅长的刻纸、绘画、雕塑得到了更好的运用,此外还利用了机械、电器、照明灯等技术,让彩灯造型独特、丰富多彩。张金汉在“敬文斋”灯坊的原址上设立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当时的场地和资金对他来说都是困难,可是张金汉迎难而上,将全部精力用到弘扬宋代彩灯艺术当中,为中原彩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和张俊丽,是张金汉的一双儿女,父亲认为祖辈留下来的技艺单靠一祖传承不容易,只要能够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传男传女都一样,只要想学都教都传。兄妹俩从事古代花灯的研究、复原、传承和创新工作上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并且在2014年建立了“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为彩灯爱好者的学习,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二、“汴京灯笼张”的种类

(一)彩灯

中国灯笼,起初作为一种照明灯具,起源于西汉时期。后来经过历代制灯艺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从种类上可分为:宫灯、纱灯。

宫灯,是汉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品,是灯具和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宫灯制作的工艺非常复杂,宫灯的骨架采用较细的木条,在其上面镶上绢纱和玻璃,然后在灯身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来展现出宫廷的雍容华贵气派。正统的宫灯在内容上很有讲究,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等有着吉祥寓意的图案。例如 “一团和气灯”象征着一家人和睦相处,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便挂一盏 “九子登科灯”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来寄托人们心中的愿望。

纱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特色的手工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采用薄纱糊成的灯笼。纱灯是在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蔑扎、纸糊、油漆、染色、绘画、等项工艺制作而成。它的框架材料多采用檀木或红椿,灯身使用纱绢镶嵌而成,并在上面描绘花、鸟、鱼、虫、人物、动物等形象,在烛光穿射下这些形象变得十分生动,栩栩如生。

(二)造型灯

人物造型灯(佛像灯、财神灯、阿福灯等)。

动物造型灯(龙灯、锦鸡灯、神犬灯、鲤鱼跳龙门灯、孔雀开屏灯等)。

植物造型灯(荷花灯、西瓜灯、寿桃灯、石榴灯等)。

建筑造型灯(城门灯、鼓楼灯、铁塔灯、龙亭灯、八角琉璃殿灯等)。

玩具灯(风车灯、猴上树灯、年年有余灯等)。

山水盆景灯(以灯的形式展现各种山水奇观)。

架子焰火灯(焰火五颜六色与彩灯相结合)。

三、“汴京灯笼张”的美学特征及特点

“汴京灯笼张”不仅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在造型、材料、工藝、题材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使用纸、布、绸、缎、绢、竹、木等材料,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完成。

(一)美学特征

1.造型美。汴京灯笼张的造型独特,主要分为两大类:几何形灯、肖形灯。

简单几何形有普通的球体、圆柱体、多面体造型灯,灯体大多装饰带有光影效果的褶皱、鲜艳美丽的渐变色和图案,简洁大方又不缺乏美感。复杂的几何形灯是由多种单体几何形按照美的样式组合而成,例如传统的宋代宫灯,灯体造型饱满复杂,并且还装饰的有雕刻精美的花边,流苏配饰,便显出精致细腻,优雅的韵味。

肖形灯造型独特,在其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造型灵活。鼓楼灯、铁塔灯、龙庭灯建筑造型灯制作的非常精美,是开封古建筑的缩小模型。还有孔雀开屏、鲤鱼跳龙门等动物灯,制作的也是十分有趣。山水盆景灯的制作堪称一绝,把各种山水奇观以灯的形式展现给大家,非常精彩。

2.题材美。灯笼作为一种从民间习俗中诞生的艺术物化形式,体现的精神承载功能主要表现在作品题材的吉祥寓意上。灯笼张大多选取吉祥植物花卉、灵兽、图案文字等,以此传达。例如“榴开百子灯”“莲生贵子”“龙凤呈祥灯”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还有一些“鲤鱼灯”“松鹤灯”“牡丹富贵灯”“连年有余灯”迎合了人们追求的功利心理。其中,宗教题材的灯笼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渴望被庇佑的美好愿望。张金汉、王秀菊扎制的“千手千眼佛灯”获得了开封市彩灯大赛的一等奖。这个灯是按照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佛制作的,是唯一一个大型的花灯,眼睛是以小灯泡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手上都有一盏小灯,并且手和眼的数量一致,下面的莲花宝座也是一盏荷花灯,金碧辉煌,绚丽多彩。

3.绚丽的色彩美。“汴京灯笼张”在用色方面十分大胆,以红、黄、绿等原色为主,用大面积的纯色、互补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常用金黄、玫红、翠绿、深蓝等颜色进行提炼达到装饰效果。例如“孔雀开屏灯”的设色,自然中的孔雀羽毛是蓝绿色,而作者却提炼出纯度较高的更鲜艳的原色,进行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鲜艳夺目的艺术视觉效果。

4.纹饰图案美。“汴京灯笼张”的作品上采用回纹、方胜纹、如意纹、盘长纹等常用纹,有的还用梅、兰、竹、菊、蝙蝠、喜鹊等吉祥纹样进行装饰,纹饰图案非常丰富。生动自然,笔法简洁,有疏有密,风格古朴,具有祥瑞意义和装饰性。在装饰纹样上也有一些讲究,例如成双成对的纹样格式,通常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反一正,产生一种形式美。“开窗式”也是常用的纹样装饰形式,勾勒出菱形、方形、扇形、花瓣形的现况作为分割部分。“汴京新八景立体画灯”便是开窗式的代表,以八边形为框架,内为开封新八景立体画,外用几何来装饰,达到新颖的艺术效果。

(二)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灯笼的选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一种叫蒺藜的植物,谐音是吉利,制灯者根据其外形特征制作成很多尖尖角角的灯笼。再比如无骨花灯有着五谷丰登的吉祥寓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第二个特点是传承宋代灯笼的风韵,反映宋代的科技文化成果。在北宋时期,火动灯、水动灯、风动灯等是作为玩具被发明出来的,制灯者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外面悬挂的纸片人物不停旋转。从这项发明中,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科技文化日益成熟。

四、设立民间艺术博物馆来弘扬“汴京灯笼张”文化

“汴京灯笼张”在制灯作坊“敬文斋”原址上又建立了民间艺术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有灯笼工艺品400余盏,燈笼种类超过100个,收集了一些关于彩灯制作技艺、以彩灯而举办的各种活动的原版照片等宝贵的资料。博物馆采用现代虚拟和视听技术展现从而使观众对我国彩灯艺术的发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感受。

五、结论

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传统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汴京灯笼张”从第一代传人张泰全创立名号,到如今第七代传人张俊涛的坚守,走过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汴京灯笼张”的各种丰富造型、不同的题材,绚丽的色彩运用,图形纹饰的风格等所展现的传统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更值得我们精心、合理的开发保护,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汴京传人彩灯
彩灯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水浒传》中的汴京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东坡梅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有多少盏彩灯
环球简讯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