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泰山婚俗

2018-08-06 12:38于艳李宗保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孔子

于艳 李宗保

摘要:孔子认为,“成亲”、“成身”,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人道在国家政治中是第一位的,“爱与敬”是“政之本”,而婚礼正是爱与敬的体现。既孔子后,历代儒家共同酝酿,逐渐把婚姻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儒家对婚姻的重视程度。而孔子所推崇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完婚"“回门”七大礼仪完整的婚俗文化大都被泰山人所继承,从而融合成泰山定亲、纳吉、迎亲、回门四大程序,其中“定亲”是序曲,“迎亲”为高潮,“回门”算作尾声。通过泰山婚俗来传承孔子的婚俗文化。

关键词:孔子; 泰山婚俗; 定亲; 迎亲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时深刻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袁明英,2007)。泰山婚俗是华夏民俗的代表,它的形成与孔子推崇的“礼”有着密切之关系。

一、大婚乃礼之本。“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刘向,1987)。孔子对(鲁哀公)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刘贤,2009)。

二、定亲俗。定亲由提亲纳彩两个基本环节。1.提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周礼·地官媒氏》:“孔子认为,“成亲”、“成身”,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人道在国家政治中是第一位的,“爱与敬”是“政之本”,而婚礼正是爱与敬的体现。 在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张文学,1991)。依上引,孔子前后的婚姻年龄基本在男二十、女十五岁左右。2.纳彩:定亲传统上叫“纳彩”,也叫“订亲”。经过媒人的多次说合,男女双方家长相互打听对方家庭综合情况后,常有女方家长到男方相亲,满意后托媒人通知双方定亲。由男女双方互换的“成亲志”或交换的定情物而来。男方的“成亲志”名“求亲志”,常写“谨遵冰语,愿结良缘,白发偕老,永世万年。”署注“敬求金诺”及订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姓名;定婚人名。“许亲志”正文与男方相同,署注改为“仰答台命”。定亲这天,媒人拿着男方的“求亲志”、“压启”彩礼到女方家取“许亲志”,简单就宴后中午到男方家庆祝成婚。女儿家一般摆“鸡四八”宴请本族长辈庆贺,取大吉大利、好事成双之义。相比女方,男方就隆重了许多。这天,一族人都忙忙碌碌,烧水沏茶、置备酒席,称“侍候客”。两家族中长老、村中的头面人物大都前来致喜,宴席一般为“两大件”或“重八两大件”。公开向社会昭示:儿女“成家”了,这就是“明媒”。

三、迎亲俗。泰山一带的迎亲也叫“完婚”是婚俗中最重要的礼仪,由迎亲、送客、会亲、洞房花烛等程序。1、迎亲:迎亲前,男方家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所有门上贴喜联、进门贴“进门迎喜”、“抬头见喜”,天井中设喜堂,正面墙上挂大红帐幔,中间贴大红囍、大树、院墙“囍”、“青龙”。中堂挂上“亲友贺礼名单”,将所有贺喜人姓名上榜公布,以显是其名望。究其源还是孔子倡导的“名”。傍晚由新郎族内儿女双全的兄长铺床,意为“大伯哥铺床,儿女满堂”。床腿下面垫红纸包裹的新砖,砖下压钱,新砖寓意“爱情专心”,垫钱寓意“家底富裕”。2.送客:送新人泰山一带又称“送客”。孔子对外出迎送宾客十分重视,由于孔子推行,泰山所有参与婚礼人都循礼而行。女方男送客一般由新娘子的哥哥充当,女送客大多由嬸、嫂担任。嫁妆由族内英俊体面的小伙抬送,所有人都新衣新帽,装扮整齐。嫁妆上系上红绸子,衣扣上栓上红头绳。花轿到家不远,放一声礼炮,通知男方:花轿即到,准备迎接。3.会亲:泰山婚礼高潮中的顶点。会亲主要是借此机会让双方亲戚、朋友相会,以便今后相于时认识。这天最尊贵的客人是女方的父辈——新亲家还有新娘家的舅父、姑父(或俵兄弟)、男方家的至亲、族中长辈、村里的头面人物。宾客到齐后,新娘由族中长嫂引领给男方至亲长辈一一点烟倒茶,借此来和男方亲友见面认识,被点烟的亲友用红纸包好“喜钱”送给新娘作见面礼。

四、回门:也叫归宁。婚后第三天,娘家的弟或兄到婆家看新娘并请新娘回娘家曰“回门”,即为归宁。三天后由新娘的母亲、婶母备礼送还,叫“送兑月”,大婚礼结束。

结语:泰山受孔子文化的影响,婚俗中的“七礼”可以在泰山婚礼程序中显现。而在泰山婚俗中可以看到泰山人民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家族意识浓厚,无论是送客还是迎亲,都显示了男女双方家族亲人的重要性,从而让人们意识到长幼有序。因此,由孔子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定亲、纳吉、迎亲、回门泰山四大婚俗文化礼仪与孔子推崇的“礼”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向.说苑·建本[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7

[2]刘贤.孔子家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3]裴泽仁.五经全译·礼经[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

[4]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袁明英.泰山石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

[7]张以文.四书全译·孟子·离娄上注[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

[8]张文学.五经全译·春秋左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

作者简介:于艳(198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泰山文化;李宗保,(1948-),男,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大官庄村人,研究方向:泰山文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泰山民俗文化的译介与教育推广》,立项号:YJ1711136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如何管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小孩
孔子师项橐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