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史研究 服务现实社会

2018-08-06 20:28沈祖炜
世纪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史世纪改革开放

沈祖炜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变革轰轰烈烈。但凡经历其中,谁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保存这些记忆,就是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既可启迪后人,更可服務现实。

正是出于这样的初心,25年前,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的前辈创办了这份《世纪》杂志。双月刊,每年6期,迄今共计出版了150期,排列起来,总共近2000万字,可谓洋洋大观矣!我虽不敢说字字珠玑,却敢说其中的确凝聚着众多作者和编者的心力、汗水与情感。

当初刊名之所以定为“世纪”,意在反映20世纪中的历史变迁。如今,生活在新世纪新时代的人们,尽管仍然关心上个世纪初以来的世事变迁,但是以披露作者亲历、亲闻、亲见的史实为自己特点的《世纪》杂志,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稿的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时期,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年代,稿件涉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普通民众的际遇、感受。不过越来越显见的倾向是突出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这既由《世纪》的特点所决定,更是杂志办刊方针的体现。“拓展文史研究,服务现实社会”,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编辑部同仁始终遵循的行动指南。中央文史馆号召写好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文史资料,《世纪》正好可以发挥所长,乘势而为。

25年辛苦耕耘,时时以“积累史料,传承文化”为己任。《世纪》组稿方向依托中央文史馆和各地方文史馆,让更多的作者留下“三亲”资料,也登载专家学者还原历史真相的研究成果;组稿风格从细处着笔,强调史料价值,重视历史细节;组稿方针坚持主旋律,以史为鉴,服务当下,强调故事性、可读性,以能够让读者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为宗旨。近年来《世纪》在维持较高发行量的同时,又顺应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发展潮流,同各家网络媒体合作,又创建微信公众号,使杂志上刊载的好文章通过网络点击而放大了社会影响。从中我们看到了读者对文史知识的渴望,对《世纪》杂志的喜爱,从而提升了工作的自觉性。所以,从根本上讲,《世纪》办刊25年的成功,同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厚爱也是密不可分的。

时下颇为流行所谓“心灵鸡汤”。日前见到一则,说是人要过得开心,必须放下包袱,减少压力。要多点“忘记”,忘记种种不如意,忘记自己的成就和他人的不是,等等。听着似乎有点怡情益智的意思,可是把此说辞推己及人,又觉得不尽恰当。忘记既往的成绩和荣耀,忘记曾经的屈辱和苦难,对于个人尚且难于做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则更是不应该了。“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恰恰需要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历史经验和教训也是在千千万万人的恩怨情仇的纾解过程中得以总结的。所以要鼓励所有“有故事的人”写出文史资料、口述历史、回忆录等等。

修史历来是官家的事情,可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大众,更有条件参与修史。当然,对于写出高水平的现当代史,专业史学工作者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大众参与的口述史、文史资料、回忆录等等也有不可小觑的功能。如果披阅各类史书,常常觉得言人言事过于简略,重于“宏大叙事”而轻于细节真实。因此有的史书,只有抽象的趋势论述,缺乏生动具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描述。把人的活动还原为一种物质力量,也许称得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但是如果将历史对象(包括人物和事件)的具体环境、个性特点、过程细节都抽象掉的结果,难免使历史真相蜕化为形式化和公式化的杜撰。既往修史常见选择性的失忆,即该写的不写;而个人回忆录、口述史也会发生选择性的记忆,即夸张个人兴趣之所在。这多半是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所以我觉得历史研究应当是一个不断修正和重构历史的过程,而其基础就是不断发现新的史料。对于现当代史而言,历史过程参与者的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文史工作者提供的掌故笔记、访谈杂录,都可以为正规的历史撰写起到补充细节、提供佐证、解释内情等作用。就这一点来说,为裨益于现当代史研究,更要提倡以“三亲”为特点的文史工作。

文史工作须要从故纸堆里发掘遗篇真本,从回忆杂谈中体察真情实意。《世纪》杂志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25年甘苦同在,凝成勃勃生机。祝愿《世纪》更加辉煌!

猜你喜欢
文史世纪改革开放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My School Life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世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