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与高效

2018-08-06 12:12刘奕佳
魅力中国 2018年13期

刘奕佳

摘要: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重视课堂生成,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动的亮点,巧妙的提问,高效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胜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精心預设;开发课堂;提问引胜

语文高效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最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求得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一、精心预设,奠基高效

教师备课既要下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同时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当然,课堂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认真研读、正确解读课文,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正确解读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好教学过程的预设。

(二)简单、务实超越文本

简单就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语文教学。达到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开发课堂,激活高效

大容量、高密度、题型丰富的课堂不一定就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能只看外在表象,而应看课堂每一个环节或细节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

小组学习中的讨论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己去发现、探索、感悟,课堂才更高效。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因此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是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愿望的最好做法。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二)高效课堂不仅要做到真实、扎实,还要做到灵活、互动、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参与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富有文彩、神采飞扬、激情洋溢、与学生思想融为一体的语言,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愈来愈广泛地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形象、生动、变化万千的画面,美妙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入耳动心的诵读,在触发着学习的兴味,开启学生灵感之窗。当然兴趣的发生和维持还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等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依赖。这种学习氛围下,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课堂环节,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巧妙提问,引胜高效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该紧扣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学生走进课文,便于教师即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启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教师精巧地提出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

(一)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

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要善于变通引导。同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提问不但要忠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可以提出具有拓展延伸新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学习效率。这也能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很好的熏陶。但有时学生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将思维停留在表象上。此时教师应把握分寸转移话题,引出几个实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首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中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有时是独立思考,有时是互相讨论。使课堂教学的秩序呈现动静结合,相互融合的局面。但是富有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也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中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