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2018-08-06 19:35郭翔宇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制度

郭翔宇

【摘 要】制度与经济增长及其方式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意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讨论和概述。最后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给出三点政策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明确资源产权。

【关键词】制度;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制度与经济增长及其方式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意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讨论和概述,最后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给出三点政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经济学家的代表性观点

对于制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虽然尚有一定的争论,但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是倾向于“制度决定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凡勃伦和康芒斯开创了制度经济学,并在《有闲阶级论》和《制度经济学》两本书中界定了制度的概念和对制度变迁做出了解释,为制度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诺斯在他们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论述:我们常说的要素(创新、经济规模、教育、资本积累等)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发达的结果。也就是指技术进步固然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经济的长期增长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构建来实现的。此外诺斯对1600年至1850年期间海运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这250年间航运成本下降了50%,但期间海运方面的技术并没有什么进步,其原因在于期间海运制度发生了改变。这是证明制度对经济增长起重大作用的强有力的实例。

在利用殖民地数据进行研究这一方面,一些经济学教授通过研究指出:相对于生产要素,制度安排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利用历史上欧洲各殖民地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证明了制度安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排除了文化说和地理位置学说。但不足的是Acemoglu的分析中只包括“正式制度”而没有涉及“非正式制度”。他们的文献大致探讨了一下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安排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制度安排的关系;三是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是经济增长受政府效率的影响状况;第五是正式制度i、非正式制度ii和制度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Wietzk对殖民地欧洲人口比例和财产保护等进行研究发现制度和地区和家庭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Bruhn和Gallego通过对殖民地的實证研究,证实了建立起市场的经济制度比以矿业或者种植园制度为主的经济更有利于增长。Auer通过对殖民地的空间距离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分析研究,发现相比制度而言,这些自然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上面这些以殖民地为研究对象的学者称这种方法叫“自然实验”。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殖民地在自然条件上非常相似,这一点保证了自然禀赋这些殖民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大致相同;二是殖民地的宗主国因其本身制度上的差异导致殖民地之间的制度也形成差异,从而有利于对殖民地之间制度的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不过这样也存在缺陷,一是结论的准确性受测量的误差和变量的遗漏等影响较为明显;二是这种研究结论只通过数据的计量结果得出,难免在经济理论支撑方面缺乏进一步支撑。

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学领域研究,人们发现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的手段来使经济增长越来越困难,而且以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增长现实。之后的新古典强调了技术进步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技术进步或许只是经济可以取得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怎样让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增长,而且是可持续的增长?这中间需要某种“软件”或者是“平台”让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整合到一起,让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这种用得到发挥,那么这种所谓的“软件”或者是“平台”就是制度。我们在这里可以把这种思维或者是关系推广到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物质资本、资源配置的改善、人力资本等)和经济增长本身的关系中。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制度一直被视为外生变量,而新制度经济学将之内生化,从此,制度内生化增长理论得以创立。

制度安排和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引起了当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走过将近40年的路,前期在那种最宏观层面的制度变革后,简单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现实中已经无法在独挑大梁。新的增长点的培育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层面的设计和支撑。历史上,苏联在许多科技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但其经济的低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根本原因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忽略对劳动力的激励。如果把经济整体看成是计算机的话,那么制度安排就是其中的操作系统,而众多要素是硬件,没有良好有效的制度,再多再好的要素都无法让经济的运行产生令人满意的效益。正如刘传讲和周玲(2003)提到:“制度或体制因素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的主要决定因素和重要解释变量。通过制度创新以改变传统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状况,才是真正找到了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今天生产要素不断更新升级,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根本的作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更有效的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可以更快的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使交易的成本降至更低的水平;可以更加激发劳动力在参与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

虽然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国情会影响其经济增长方式,同样经济增长方式受制于当地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甚至是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对经济增长都会有影响,但是,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制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体制问题。回顾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的经济体制通过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经济制度的变迁iii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它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经济增长方式也会明显受到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由于高度集权,无视市场规律,排斥市场制度和市场机制且忽视个人利益,从而不仅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还将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处在锁定状态。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少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力机制,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实现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并且经济增长的粗放式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计划经济体制在以下四个方面制约经济增长:

一是在个体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个体存在,过度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和一致性,而且在管理上依靠行政命令,从而导致在个人激励方面的扭曲。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铁饭碗”等现象使得“搭便车”效应进一步放大,最终造成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丧失,造成在个体层面上的低效率。

二是在微观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源于投资饥渴加上非企业化的软预算约束iv。在这种体制下,生产单位只是隶属于行政机构的附属,一切经济决策权被中央政府垄断,生产单位只是按照中央政府的指令生产产品,而非市场真实的需求状况。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单位没有对利润的索取权,因为政府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这使得生产单位没有动力去提高经济效益。在软预算约束下,政府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关系”,生产单位为取悦上级政府将扩大产值而不是追求效益作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

三是在中观层面上,计划经济体制使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处在彼此分割的状态,这样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和行业间自由流动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再者,这样被分割的区域状态使各个区域形成独立的经济系统,导致每个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向中央政府经常性争取建设项目,这样不用承担风险的交易自然导致高投入和低效率的经济增长。

四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央政府在制定计划、安排生产、投资、调拨物资、采购产品和财政手指上都是统一安排的进行的。由于这样非市场的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加上计划制定者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经济的高投入和低效率在所难免。

(二)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增长也不可持续

尽管商品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经济机制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风险和激励机制等实现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增长是集约化的,但不是生态化的,或者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在涉及生态环境的资源配置中总是“失灵”的,这会导致在经济活动当中,因为盲目性等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支甚至破坏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基础,从而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三)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前面的讨论,欲使经济增长变得可持续性,需要建立起一套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套体制的关键在于可以使经济增长适应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具体地说,这套体制可以把经济增长的当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成本“内部化”,通过尽可能的制度设计,使原先在经济活动当中负的外部效应,转变成内部化的成本。这样将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且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使生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从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得以实现。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概述

第一,储蓄率的提高引起投资增长的加速加之外资大量涌入加速了经济增长,更深一部探究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改革使经济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投资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所以单独把这段增长视为投入带动型的增长是不合理的。

第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制度的巨大变革使得生产要素大规模地重新配置,尤其是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由此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从国际市场角度看,对外开放使得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润激励使得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但这段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不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这种经济增长是外延式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过去大部分的增长是靠着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主要包括高储蓄率和高的投资率带来的增长和对资源与环境的掠夺和污染破坏带来的增长。但至于劳动力,在我国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弱,这是由于我国存在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力增长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削弱。根据王小鲁分析结果,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我国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为0.8%。

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今天,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整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也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是以下数方面:

首先,城市化相对滞后,特别是适度规模的大中城市数量不足,导致城市化率水平现对偏低。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数据,在金砖国家中我国城市化率(50.6%)仅比印度(31.8%)高,另外三个金砖国家分别为巴西(84.6%)、俄罗斯(73.8%)和南非(62.0%)。不仅是金砖国家中,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为92.5%,墨西哥为78.1%还有土耳其为71.5%。

其次,促使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不健全。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市场规则的健全的法律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产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此外还有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以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保障。

最后,政府机构的臃肿,以及其寻租等问题也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绊脚石。因此,精简政府机构,打击腐败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将对改善市场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深远意义。

五、结论与总结

第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最根本的制度支撑。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重点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方面,做好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充分流动扫除制度上的障碍;二是健全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加快流通领域改革,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此外,还要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竞争机制,为此要不断规范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行为,加强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

第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行为。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虽然市场化转型已经完成,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很多方面主导型的特征依然很突出其表现为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干预过多,且在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方面政府对其配置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这也是当前经济粗放增长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政府的角色需要从目前的经济建设型尽快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避免政府“越位”情况的发生。

第三,进行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资源的核算及管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资源的产权不清晰,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不相等,产生外部不经济。基于我国国情,可以将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加上资源的有偿使用期限和转让制度。这样明确了资源的产权后,其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三者的权、责、利将变得明晰,“公地悲剧”才得以避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张芬,朱光宇.制度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进展[J/OL].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126-1134.

[2]渠立民.制度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经验的解释[J].经济体制改革,2010,(02):16-19.

[3]李卫国,盛连喜,程淑佳.制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40-43.

[4]刘传江,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461-467.

[5]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07):3-15+79.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