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眼中的中国瓷器

2018-08-06 19:35王辉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瓷器

王辉

【摘 要】在中西文化和科技交流史上,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他在康熙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在乾隆年间去世,经历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江西、北京等地传教、考察长达四十余年。殷弘绪不仅从事日常的传教工作,而且还写了大量的信件寄回欧洲以介绍中国,他所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有如神农尝百草般每一类都去尝试探索,其中包括瓷器、医药、植物、装饰建筑、香料、磁铁、水银等等,而在他的累累硕果中最重要的,也是对欧洲影响最大的便是瓷器。总之,在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历程中,殷弘绪在向西方介绍有关中华瑰宝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殷弘绪;中西交流;瓷器

本文主要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组织,郑德弟、耿升等学者译作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殷弘绪寄回欧洲的信件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来探讨来华传教士殷弘绪对于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贡献。

一、生平及其在中国的活动

殷弘绪,原名Père Fran?觭ois Xaxier Dentrecolles(有时也作Dentrecolles, dAntrecolles或者dAntrecolle),法国人,字继宗,1662年2月5日(也有说是1663年或者是1664年)出生于法国利摩日(也有说是里昂),1681年4月5日入天主教耶稣会,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器重的耶稣会士白晋神父(Joachim Bouvet)受钦命回法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入华,于是殷弘绪与巴多明、雷孝思、马若瑟等神父一同入选。1699年,殷弘绪与傅圣铎(Pélissont)、罗德先(de Rodes)、樊继训(Fraperie)、傅圣泽(Foucquet)等人从马德拉斯来到厦门,次年便在中国成立了在华法国传教区。

到达中国后,殷弘绪便努力学习汉语,并于1703年到江西的抚州、饶州、九江一带传教,在他“未至饶州以前,信教者无一人” ①,但是在殷弘绪与傅圣泽、孟正气(Jean Domenge)等神父的共同努力下,信教、受洗的人数不断增加,并且也修建了可以容纳更多教众的新教堂。1707年,殷弘绪开始担任在华法国传教区的会长,他的传教活动便由江西地区逐渐转移至北京,虽然康熙末年以及后来的雍正皇帝开始实行全面的禁教政策,但他仍不放弃自己的事业,秘密传教长达二十余年,他一边以医生的身份医人,一边以传教士的身份医心,直至他生命的终点。1741年5月20日,殷弘绪去世于北京,葬于正福寺法国传教士的墓地,墓碑镌刻文字如下:

耶稣会士殷公之墓:耶稣会士殷先生讳弘绪,号继宗,泰西拂朗济亚国人,缘慕精修,弃家遣世,在会六十余年,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东来中华传天主圣教,至乾隆六年辛酉五月二十日卒于都城,年七十九岁。

墓碑现迁存于北京海淀区五塔寺内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立中文与英文对照的耶稣会士碑文写到:

耶稣会士碑:本区陈列的墓碑原立于北京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耶稣会士曾于明清期间来华,在传教的同时,他们把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传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

二、殷弘绪与景德镇瓷器

在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的瓷器已经远销海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且欧洲还并不知道瓷器是怎样制作完成的,所以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极其昂贵,欧洲的贵族和皇室以收藏有中国的瓷器作为风尚,有诗云:

去找那种瓷器吧,

它那美丽在吸引我,在引诱我。

它来自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

它是多么迷人,多么精美!

它是中国的产品。②

为了满足欧洲的审美需求,在中国本土也曾制作了欧式的瓷器以专出口,比如在欧洲博物馆或者在当时的画作上就可以看到,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上绘有欧洲风格的建筑还有耶稣像和圣母像等,但就算这样也很难满足欧洲人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是中国的工匠很难完全领悟西方人关于瓷器的设计,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師傅完全为中国的皇室服务,而其他的工匠很难做出符合欧洲人要求的瓷器;另一方面是运输困难,致使运入欧洲的瓷器不仅数量少且价格极其昂贵,只有贵族和上层人士才能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就变得十分重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相对早期的来华传教士利玛窦都在自己的著述中粗略地记述了瓷器的制作,但这些只言片语对于欧洲瓷器的制作工艺的突破很难起到实质的作用。

在1712年9月1日,即清康熙51年,殷弘绪从饶州(后称景德镇)给中国和印度传教区巡阅使奥里神父写了一封长信(Lettre du Père dentrecolles, missionaire de la Compagnie de Jesus en Chine),这封信的原文摘要刊登在1980年巴黎版的《利摩日的瓷器史》一书中(《La Porcelaine de Limoges》),而且还附有“制坯”和“装窑”两幅生动反映当时景德镇制瓷工序的插画。这封信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当时饶州府(后称鄱阳县)的人口、城镇、地理特别是与瓷器有关的胎土、釉料、成型、色料、彩绘、以及匣钵制作、瓷器入窑、烧成等详细的介绍瓷器制作工艺的情况。使欧洲人第一次认识了中国的瓷都景德镇以及当时其先进的制作瓷器技法。他写到:“因信徒们的心灵需要而不时在景德镇逗留的日子,使我有机会了解这种备受推崇并被运往世界各地的华丽的瓷器在此地的生产工艺。虽说我的好奇心尚未足以使我从事类似的研究,不过我相信,对与这项工作有关一切做一比较详细的描述,对欧洲多少是有用的。”但从新的内容特别是十年后的第二封信作为补充来看,殷弘绪信中虽说是好奇心驱使,但他的考察十分详尽,特别是对制瓷流程的每道具体工艺步骤的介绍尤其细致,有人说,他是一个工业间谍,笔者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将法国葡萄酒进献给皇帝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与江西巡抚郎廷极私交甚笃,为殷弘绪来往景德镇,业余时间去坯房、红店、窑厂等地尽心考察陶和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他写到:“我参阅了一些记载瓷器的中国书籍,并比较正确地掌握了这一绝妙艺术的各方面知识,因而很有自信地把它记述下来。”可以说,殷弘绪对于描述制瓷有关的准备还是相当周全的。在他的第一封信中,他首先揭开了瓷器原料的秘密:混合使用高岭土和白木子,“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同样,软土的混合物增加了白木子Petontze的强度,使它比岩石还要坚硬”,后来瓷商的一句话让他恍然大悟:“高岭土作为骨骼,白木子作为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在第一封信中的另一部分是关于瓷器上釉的记录,他写到:“这种釉或者说涂料,是从坚硬的岩石中提炼出来的。”例如他在信中描述景德镇当时用石灰石加凤尾草或者是柿子树作为柴来煅烧出灰釉,还把配方和比例作了具体的说明。在第二封信中,他对前一封信的内容作了更加详尽的补充,并介绍了许多经过改进的新工艺,比如滑石的功用,乌金釉的配方,釉里红的制作方法,窑内火候的控制,彩瓷烤花方法等等。殷弘绪不仅通过文字描述,而且将高岭土样本寄回欧洲,凭借殷弘绪的努力,欧洲终于在利摩日附近发现了与高岭土相似的土样,从而成就了欧洲的瓷都——利摩日。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安谢德所说:“十八世纪耶稣会士带回更多的中国技术资料并被采用,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③由此可见,殷弘绪在将中国的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传播到西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恰似应邀出席出席第七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的法国利摩日副市长伯纳德·瓦海意强调说:“一千多年来,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东西方商贸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为推动世界陶瓷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我国前总统希拉克盛赞‘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使得中国文化闻名世界。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举办,搭建了一个世界陶瓷交流的大平台,使东方灵感和西方创意成为一种互补与共享,引领世界陶瓷的创新和发展。” ④

三、结语

殷弘绪在中国传教四十余年,一直兢兢业业,传播圣教福音,特别是在雍正皇帝禁教期间,不顾自身的艰辛和痛楚,想方设法施洗教众,为教友们主持圣事,坚持传教事业,最终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同时他也是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特别是对景德镇瓷器的全面介绍以及对中国医药的研究,并推动其走出偏见,传遍全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殷弘绪所了解的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并不是道听途说,而是自己亲身实践考证出来的,在他寄回欧洲的信件中,有很多类似的话语:我仅介绍我在一部中文书中读到的内容,自己并不能保证作者就此问题所记载的一切均为事实;我去请教那些精于此种工艺的中国人;我希望这些研究能够有点用,这是我花了一点力气做了研究以后的唯一想法。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完全看出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对所介绍的内容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虽然以前我们可能对殷弘绪神父有着些许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18世纪的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参考书目[M].冯承均译.中华书局,1995.

②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王遵仲译.中华书局,1995.

③李梦芝.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J].历史教学,1997(04).

④《景德鎮日报》2010年10月19日第3版关于“瓷博会”开幕报道专文。

【参考文献】

[1] 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M].郑德弟,耿升译.大象出版社,2005.

[2]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其书目[M].冯承均译.中华书局,1995.

[3]伏尔泰.哲学通信[M].高达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王遵仲译.中华书局,1995.

[5]刘芳.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对中国医药的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0.

[6]刘芳.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对中国瓷器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

[7]李梦芝.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J].历史教学,1997(04).

[8]孟华.法国18世纪“景德镇神话”何以形成—一个感觉史意义上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个案[J].国际汉学,2017(04).

[9]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的哲学交流史[M].东方出版社,2001.

[10]《景德镇日报》2010年10月19日第3版关于“瓷博会”开幕报道专文。

猜你喜欢
瓷器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清三代 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国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开元代瓷器历史地位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北京毛家湾瓷器坑那些事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