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以江苏5所高校为例

2018-08-07 06:01
关键词:教学资源实训互联网+

韦 佳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 江苏 南京 211169)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应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与时俱进,用“互联网+”思维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重组与改造[1]。

一、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三江学院5所高校的师生为调查对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投入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

“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所需的是综合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2]。而关于“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否与企业沟通协商?”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从不与企业沟通协商的教师占比34.8%,选择部分专业与企业沟通协商的教师占比28.7%,仅有13.6% 的教师选择所有专业都与企业沟通协商,选择其他的占比22.9%。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与企业沟通,容易导致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而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产生矛盾。此外,调查显示,目前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跨学科课程较少,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这进而加大了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投入有限,师生无法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经费短缺仍然是许多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高校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问卷调查显示,28%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已经建立了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14%的学生表示学校正在建设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38%的学生表示学校正在规划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20%的学生表示学校还没有考虑建设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由此可见,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建设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并不明显。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还比较分散,综合利用率不高,还没有实现专业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导致师生无法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三)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部分高校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学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3]。问卷调查显示:有33%的教师认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31%的教师认为师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经验;29%的教师认为教师学历不高;7%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偏少。首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而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数量偏少,很多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仅限于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行业实践应用方面的专业能力还比较欠缺,此外,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无法高效及时地掌握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其次,学历普遍不高。目前,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其引进的教师多以应届研究生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年轻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师资来源单一。不少高校在引进教师时基本以应届研究生为主,引进高层次人才较少,而应届研究生大多缺乏实践锻炼,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部分高校综合管理存在问题,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在调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情况时,43%的学生表示互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学生管理,而选择应用于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其他方面的学生占比较小(图1)。虽然互联网技术在学生管理方面应用较广泛,但是部分高校仍存在一些综合管理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中,一些高校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建立合作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同时人才培养也缺乏区域和地方特色。其次,部分高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管理效能的提高,尚未准确把握管理的科学性,没有真正围绕教师与学生开展高效的管理活动,未能切实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办事效率。最后,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人性化管理功能,教师和管理人员仅仅将其当作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移动办公的辅助工具,没有将其应用于学生的实习实训智能化管理。

图1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二、“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分的扩散、应用和深度融合的过程[4]。“互联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图2)。

图2 “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分析

(一)智能性

智能性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创建虚拟的实践平台和实验实训情境,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模拟训练。其次,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在线学习课程体系,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训项目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以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效性

目前,不少师生对课堂教学存在认知偏差,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教的结果,学生也盲目追求学的结果。而“互联网+”可以高效便捷地监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教学与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馈[5]。“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学校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引导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集成性

“互联网+教育”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有机体。良好的管理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互联网+”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和便捷,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

(四)协同性

“互联网+教育”的协同性是指,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和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和管理不再是独立的系统,管理者可以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并向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协同性,高校可以有效整合教学与管理资源,从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五)开放性

“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由过去单一的线下学习方式转变为既可以选择线上学习也可以选择线下学习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同时,可以通过创建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其二,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互联网+教育”整合资源,创造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互联网+”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6]。

(一)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高校应从根本上改变学科与专业设置模式化、单一化的现状,优化学科专业配置,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专业发展目标,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使学科专业建设能反映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7]。

在学科专业群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教师培训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以“互联网+”为导向,注重培育专业特色并形成特色专业的品牌价值,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

(二)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在优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建构主义学习”为理论基础,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环境支撑下,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高质量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5]。在当下不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应以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资源重组过程,是优质教学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的过程,其注重实践导向,重视良好传播环境的营造。

(三)加强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

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建立并完善在线课程资源库,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应依据专业分类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库,每一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类型应丰富多样,如包括讲授类、启发类、实验类、设计类、讨论类等类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应包括课程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资料、在线作业、在线答疑等内容。其次,建立微课、慕课在线教学平台并向学生开放,制定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工具。首先,大学生个体条件不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式、接受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在线学习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其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五)改革管理方式

高校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人性化管理。目前,“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大,大数据、云计算为高校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个性化服务方式深入人心。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功能,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个性化,以管理理念的创新带动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使管理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其次,高校还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升级校园管理系统,使校园在线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最后,应以“互联网+”为依托,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师生办事的成本。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实训互联网+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