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站在山腰看好戏

2018-08-08 06:38JOANNA
商界·时尚 2018年7期
关键词:好戏黄渤情商

JOANNA

很难说清黄渤到底是哪一部戏之后大火的。

当他第一次走入观众视线后,他的事业发展就好似一锅温火慢炖的汤,一直冒着泡,底料十足,香浓醇厚。

就算你不关注,也能从老远就嗅到这里飘来的香气。

从演员到如今的导演,偶尔还会在适当的时机下展露一下自己的歌舞才能,还干回了“老本行”,用声音创造了一个二次元形象“黄逗菌”,不同的角色在黄渤的身上游刃有余地切换。

2018年8月10日,他酝酿了7年之久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终于要公映了。

戏内,黄渤营造了一个狂欢的世界,戏外,他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缤纷有戏。

遇见“命运”的小指针

“哎呦,北京,真大哈。”

站在北京站的广场上,蓝背心,蓝衬衫,化纤的裤子,天然的山东口音。手里抱着一大瓶矿泉水,张着嘴,望着天,茫然地环顾着这座未知的城市。

这是黄渤入行的第一部戏,《上车,走吧》。管虎导演,搭档高虎。如果不是事先看过资料,很难想象那时的黄渤在进组之前竟没有上过一天表演课,也从未接触过演戏这个行当。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当年拍攝时,经验“老到”一些的高虎还要一边演戏一边拽着黄渤的腰带,以免他出画。

不像很多演员在处女作中的青涩,黄渤参演的首部作品就得到业界的极大认可。而在十多年后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依然引人入胜。与其说当年的黄渤是在演绎一个角色,不如说他通过高明这个角色第一次正式地向大众介绍了自己,也多多少少地讲述了一些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其实在这之前,黄渤已经出道有一段时间了,这可以从他上中学开始算起。那时他与组合中的小伙伴们一起,跟着朋友们从国外带回来的录像带学习舞蹈,编排属于他们自己的节目。当他们觉得一切已经成熟后,便一起离开了青岛那座小城,奔向一座座陌生的大城市。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无畏地走向未知。走南闯北,可能没有节目可演,可能穷到所有人身上只剩下10元钱。但是充满朝气的他们,依然坚信着自己总有一日会出头,在江湖中,练就一身武艺。

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终于落脚在了影视这一行里。而一切都像是被安排好的。黄渤早年的身份转换与历练,成为了他日后演艺之路的基石。因为比同龄人见得多,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也多。后来在学习表演时,学校里面有一项功课叫做“生活观察练习”,黄渤说,“其实我早就开始练习了。所有见过的人与事儿都在脑子里,有时候看到一个剧本,我都能反应出来这像是谁谁谁,他要做这事儿是怎么个状态。”

一直以来,黄渤所扮演的很多角色都被称作“小人物”。除了拿到剧本之后对角色的钻研,彼时漂泊生活更给了他孕育这些小人物的土壤。曾经的黄渤没车没房,他过的就是“小”生活,那些“小人物”的角色就发生在他的身边,或者有些故事,就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

当年的黄渤没想到,一部《上车,走吧》就把自己带上了影视这趟列车,让在生活中捶打多年的他在演艺圈获得了一席位置。

我问黄渤,你觉得走到今天,第一部戏《上车,走吧》就拿奖,这是命中注定吗?他说,这没法简单的说是或者不是,“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是对立的。比如我长这样,何德伺能?可戏给你演着,然后还给你这奖那奖,这也是命。但很多歌手,努力很多年才出来,那他没出来之前的那些年呢?我觉得还得是你一直是在为之而努力着,为之而不懈的使着劲,才能在这条路上走,才能碰到命运的那根小指针,把自己提起来。不全是命,还是得走吧。”

最好是没那么出名

黄渤也曾年少轻狂过,他也有过在酒桌前与朋友底气十足地说“我400一场”的张扬时刻。可当名气真的来了的时候,当别人对他的称呼从“小黄”变为“黄渤老师”的时候,他有一度很不适应。“你知道吗,后来我下楼梯竟然还有人扶我,说黄老师慢点儿慢点儿。”那一刻,黄渤恍惚了,他觉得别人口中的那个他与真实的自己离得那么远,那么陌生。当身边的同事给他看网络上写他的新闻,“什么什么喜剧之王,谁谁谁的接班人”,黄渤说,他自己看着都想乐。

随着名气的增长与一座座奖杯的加身,大众对于黄渤每一次的出现,更充满了期待。人们开始习惯性地认为他接拍的每一部戏都应该是被叫好的,他在公共场合的每一次现身都应该是趋于完美的,即便那可能是他不那么擅长的主持或者其他工作。而这样的改变似乎应了黄渤那句话:“我不认为得这个奖完全是一个好事儿。”以前,你可以好你可以坏,但从得奖以后,你不能坏了。“你演得好你应该,演得不好,人家就会说,‘呦,还影帝呢。”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综艺节目《创造101》中,黄渤以嘉宾与总决赛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除了为自己的影片《一出好戏》做宣传,黄渤说这档节目吸引他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轻努力的女孩们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当初。他们努力着,渴望着被人们看到,有属于自己的位子。

“现在看她们在排练的时候,觉得既幸福又羡慕。”面对新人辈出的娱乐圈,黄渤感叹人生就像过山车起起落落,而实现梦想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决赛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而已。面对人才辈出的娱乐圈,要黄渤这位“过来人”给一点经验。黄渤想了想,他的答案很简单:“不管做艺人这条路走得有多难,都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因为你们的背后永远有一个叫做家的港湾为你托底,永远都有一群人一直做你们的后盾。”

跑过场子、做过生意,影帝头衔加身,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到现在,12年间,黄渤从来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2013年,在《泰囧》公映之后,那时的黄渤过的更是“一天36个小时”的日子。你会发现每每采访时,黄渤总有一个习惯动作:如果他坐在沙发上,靠着扶手,他总会下意识地把胳膊支在沙发扶手上,用手托着脑袋,忙碌与疲惫可见一斑。

与黄渤的谈话中,他说有的记者问他这么忙碌是不是因为害怕自己有一天会不火了。“那种火都是别人说的,我只能做一个旁观者。我也丝毫没认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人生真的是有各种各样的巧合与机遇。老天爷只是想起来才给你腰眼上顶一下,那你就向前挪几步吧。我不会自满,也不会怨天尤人。”

这两年,黄渤开始放慢脚步。享受小忙小碌带来的生活乐趣。他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比喻,他说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山,现在爬到了一半,站在半山腰的状态是最开心的。“向下看有成就感,向上看还有一段距离,希望并可以继续攀登。如果到了山顶,没有再高的余地了,就剩下原地踏步,然后就等着自己掉下来。对于演员来说,‘成名最好的状态或许就是要没那么成名,我恰是这种状态,站在山腰上看风景。我觉得我还有努力的空间。”

回到生活里面去

人们熟悉了解黄渤,是从他演绎的那些“小人物”开始的。但成名,却让黄渤离他离那些“小人物”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即便是他脑子中还存储着许多“小人物”、甚至是底层人物的范本,但他本身的状态与生活环境还是随着通告越来越多而与曾经那个挤小巴、做买卖或四处演出的阶段越发不同了。黄渤本身,也对这种疏离感感到过恐慌。

2012年的时候,黄渤为了让自己能够感受到普普通通的生活,他曾尝试坐地铁出门。他觉得这便宜又方便快捷,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但进了地铁,就不对了。“我还以为是要去窗口买票什么的,再一看,人家都是用卡了。都根本不一样了。”最后,黄渤不再去坐了。不是因为买票还是买卡,而是因为地铁似乎都不再包容他了,他上了地铁会有很多人认出他,在地铁里和他不停地聊天,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拍照。“这样一来,就与我的初衷不同了。干嘛还非逼着自己去做。”

后来黄渤算是想通了,“演《上车,走吧》的时候那种本真的东西,为什么好?你知道它宝贵的地方在哪儿,我也不想把它丢掉。但你不得不面对的是,你一路捡,也一定会一路丢。就是说,在你获得所谓的经验与技术的同时,那种下意识的、本身的那些东西,一定在或多或少的丢失。但是这可能就是成长,你不可能不接受它。”

现在,虽然没法坐地铁公交,但黄渤又多了一种发现生活的手段。他会在前往下一个通告的路上绣个花,会在看到雨后花苞时留下一张影,会认真的把自己的馍掰得碎碎的。他不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人,他是名以演员为职业的生活里的老百姓。

参加真人秀的好处,或许就在于此。虽然是秀,却也同样真实。在模拟世界的各种游戏中,过往的经历与生活的积累,让黄渤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在《极限挑战》六一特辑中,黄渤对小女孩的关心与情绪的牵动更感动了无数观众。你能感受到在生活中也有着女儿的黄渤,在那一集中把那个小姑娘也宠成了小公主。陪着她一起寻找野菜,给女孩梳头,在众多的孩子中,他给予无时无刻不的惦念,让她不被忽视。诸多细节,让人们感到了黄渤内心的柔软与感性,也感到了一个贴近生活,更为生动的他。

黄渤说,回想之前,一路也没闲着,但现在想想是有点急了。“总得停下来想想,慢一点,享受一下生活。毕竟艺术創作来源于生活本身,脱离了生活,有时候反而会恐慌,所以还是得回归到生活里面去。”而生活,不只在市井,生活本就随处可见。

不是情商高,是恰好没被拽进坑里

身边常常会听到一些来自演艺行业的人讲,在这一行打拼,想要走的好,没有高情商是不行的。在影视圈里,黄渤的人缘算是很不错的。

在参加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时,黄渤一个微信请大家帮忙给“蘑菇屋”打电话点菜,好友们二话不说,纷纷来电“捣乱”。在《创造101》的总决赛上,罗志祥为黄渤口播宣传电影《一出好戏》,引得身边的主持人忙问:“刚才这句是收了广告费吗?”而在黄渤首执导简的影片《一出好戏》中,友情出演的徐峥在影片中的戏份被剪。黄渤的“歪理”“我给你钱了吗?既然没给你钱,那减掉又有什么关系?”竟然也能让徐峥欣然接受,可见友情坚固。

演戏之外,黄渤也希望做更多不一样的尝试。比如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配音,而配的这个角色又恰恰是自己的“二次元平行萌物:黄逗菌”。这个萌萌的小人儿,纠结、唠叨、敢想敢干,你能从他身上看到黄渤的影子,但它又是完全另一个“人”。最近,黄逗菌可成了比黄渤还火的网红,它与稻香村糕点合作退出了一款“黄逗菌”冰糕,引来一些圈内圈外好友的友情转发。而随着“黄逗菌”定格动画第二季即将推出,这款由黄渤而起打造的动画形象IP,也将生长出自己的模样。

人们说黄渤就是情商高,会讲话,才维系了这些朋友。但黄渤说,真实的状况根本不是那样。就像黄渤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时的台词老师徐燕说的那样,在黄渤的情商与智商中,最突出的品质,应该是善良。“人善良,眼睛看东西的色彩就不一样,他能看到很多我们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人善良,他就能够为别人着想,他能够换位思考。”徐燕说。对于外界的评价,黄渤说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他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另外他的个性也不具有很强的侵略性。“我性格里有柔软的地方,所以我不喜欢把话说绝。因为这些所表现出来的做法与判断,被人们说成是高情商,但我觉得只是性格使然。”黄渤曾在一些书店看到过类似“跟着黄渤学说话”的书籍,他看着都想乐,这些都不是他写的,也不知道这书是怎么出来的。黄渤说,朋友是实实在在结出来的,而高情商是大家怀揣善意为他包装起来的。“怀揣善意,把你说过的有意思的话总结到一起,你就是高情商的金句王。但抱有一丝丝的不善,从你各种活动节目里面挑毛病,那你就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大傻子。分分钟,你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无论是好坑还是坏坑,这些都是一个被越挖越大的坑。而只有你自己和真正熟悉你的人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你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完成了一些该干的事儿

BM=BIZMODE

H=黄渤

BM:《一出好戏》这部电影与您是如何结缘的?您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是怎样的?

H:这个故事也是在七年前就开始构思了。在脑海里不断完善,也经过无数次推翻重来,才有了现在的《一出好戏》。第一部电影我没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其实拍这部戏之前就想清楚了,我到底要什么。要十拿九稳的拍个喜剧吗?还是拍个不一样的?我一直想做到一个平衡,既商业又有所表达。这部电影就是这样来的,当然它首先得是个很好的故事。我希望观众看这个片子时候能各取所需,看热闹的可以很热闹,想琢磨也有得琢磨。

BM:当导演是一直有计划的吗?

H:当导演的想法是很早就有了,但中途有一段时间不太想了,觉得有点太赶了。最早想到这个故事,想拍出来的时候,当时跟徐峥聊了聊,徐峥说你赶快写,我听了就琢磨着开始写。在琢磨写的过程中,徐峥拍了《泰囧》。后来跟邓超也聊过,不久之后邓超拍了《分手大师》。跟陈思诚也聊过,不久之后《唐人街探案》上了。结果到现在他们第二部都上映了,我的却才来。但是慢慢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决定,如果仅仅是拍成一个简单的商业喜剧片,我不太想导,我去演就行了。恰恰因为这个戏对我来说有点难度,就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BM:做导演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H:过程挺艰苦,毕竟拍戏就是这样。但是对我来说,更难的是怎么从演员跨过导演这一步。做导演和演员的不同,是可以自己说了算。但同时意味着,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得是对得起所有人的。收獲就是我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干完了一件该干的事。接下来的事儿,我说了不算了就交给观众。

BM:发布的剧照中有一张是只有半张脸,并且穿着病号服,这样的表达有着特殊的含义吗?

H:凌乱的长发、胡须,久经风霜,好似历经磨难的一张脸,我想要告诉大家“他”都经历过了什么。只露半张脸,想说这“一出好戏”,不是一个你以为的“喜剧”那么简单。蓝白色似乎跟“希望”有关,但这半张脸好像又欲言又止,隐藏了一些信息。蓝色和白色,干净的配色跟这半张脸形成了强烈反差。但那个不是病号服,就只是正常的蓝白条布。穿着这样的衣服在电影里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达,但具体情节现在不能透露。

BM:演艺之外。你也涉及很多商业工作。是对商业运作感兴趣吗?

H:公司早前的时候做过一些衍生周边,还有一些角色的漫画形象,是后来才有了黄逗菌,其实它算是公司的一个项目,很早之前就在筹备了。当然它也是一个商品品牌。最初接触是因为觉得有一个东西放在那儿,比较好玩,就想尝试。现在更多的是我自己真的很感兴趣,也不再是玩票的心态,而是想非常认真的去做一些除演戏之外的其他工作。在黄逗菌的IP运营方面已经玩儿了一些有点儿意思的结合,希望以后能越做越好玩儿吧。

猜你喜欢
好戏黄渤情商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黄渤:正道的光,来教你说话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一出好戏
黄渤的“一出好戏”
黄渤:“小人物”演成大明星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