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红星》报

2018-08-08 15:32戴和杰
老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星邓小平红军

戴和杰

邓小平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邓小平主编《红星》报便是鲜活的事例。

《红星》报是在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于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洋溪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创办的报纸(属总政治部机关报)。1933年5月,邓小平被错误地撤销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被派往乐安县的南村区当巡视员(实际上是劳动改造),旋即被改派到宁都的一个村庄参加劳动,同年8月,被分配至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当干事,任《红星》报主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邓小平没有计较职务高低,他亲手操办的《红星》报,先后开辟了10多种副刊和专栏,共70多期,发行量达1.73万份,成为仅次于《红色中华》《青年实话》与《斗争》的出版物,在中央苏区数十种报刊中独树一帜。

那时编《红星》报,邓小平手下只有几个人,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两个人,条件又极其简陋。据邓小平1972年11月回忆:当时编辑《红星》报的各项工作任务,由他和一个通讯员两人承担,因而编辑工作业务量相当大。从选稿、编辑、印刷到各种新闻、文章的撰写,邓小平都亲自动手。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翻开红星报,你会到处发现父亲的手迹。虽然是铅字排版,但常常会有父亲写的标题……红星报许许多多没有署名的消息、新闻、报道乃至许许多多重要的文章、社论,都出自他的笔下。我曾经把中央档案馆汇集的红星报册拿给他看,请他辨认哪些文章是他写的。他一挥手,说:‘多着呢!谁还分得清楚!”报上醒目的木刻标题字体遒劲有力、清雅俊秀,大多出自邓小平之手。

邓小平总是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他白天一般忙于采写、修改稿件,晚上还要编排、校对。校对时邓小平一丝不苟,错漏之处很少。这期间周恩来曾送给邓小平一盏马灯,供其晚上编报用,如今这盏马灯已成为邓小平当年办报的历史见证和珍贵的革命文物。他主编的《红星》报,从1933年8月6日到1934年9月25日,共出版67期……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又出版了七八期。

邓小平力求把《红星》报办出特色,使之真正成为苏区军民的良师益友。他凭着多年办报纸杂志和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朴实的文风,从形式到内容对《红星》报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使报纸面貌焕然一新。刚接任主编时,邓小平考虑到原来的油印期刊式报纸,虽便于携带保存,适应部队频繁的战斗生活,但因出版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反映部队生活和指导部队建设,于是他决定将《红星》报恢复成创刊时的4开铅印,每5天1期,并重编期号;还首次增出32开的《红星副刊》。这样一来缩短了报纸的出版周期,加大了信息量,充实了报纸内容。为活跃版面,增强宣传效果,邓小平还广泛约请作者设计报头、题饰和尾花。因印刷厂设备简陋,铅字不够用,在用大号铅字印标题时,遇到缺字就采用几个小号铅字拼凑在一块,使其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字。

邓小平坚持群众办报思想,力求做到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列宁室》栏目,指导如何学习革命理论;《群众工作》栏目反映军民关系,介绍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军事常识》栏目宣传有关战略战术的知识;《卫生防病常识》栏目介绍常见病、多发病和战地救护等知识。《红星》报还发表了大量的插图和美术作品,评论甚至理论文章,也常配有漫画或图画,并利用《猜谜语》《山歌》《红军歌曲》等栏目活跃生活。邓小平特别注重报纸的导向性言论。几乎每一期,他都要配发一篇社论或重要的署名文章。凡涉及红军建设等重大问题,几乎都有社论或文章加以引导。在他任主编期间,有近半数的社论由他亲笔撰写。《红星》报就像“一架大无线电台,各地红军的战斗消息,地方群众的斗争消息,都可以传到同志们的耳朵里”。

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邓小平与毛泽东的见解一致:在革命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扩大红军;在作战原则问题上,邓小平不赞成把敌人挡在根据地大门之外,同敌人硬拼,而主张“诱敌深入”。但“左”倾临时中央仍一味强调红军应辗转寻战于敌之主力和堡垒之间。由于未采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红军战事吃紧,根据地越来越小,这令邓小平十分着急。为此,他认为要充分利用《红星》报这个宣传主阵地,不失时机地登载文笔犀利、能针砭时弊同时又具有权威性的文章,以正视听。

1933年8月初,纪念八一南昌起义6周年之际,邓小平便抓住时机,决定向毛泽东约稿。而此时的毛泽东实际上已被排挤出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仅保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一职。当时不少人对毛泽东避犹不及,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叫作“鬼都不上门”。一天傍晚,邓小平信步来到毛泽东的住处。见到邓小平,毛泽东关切地询问起办报的情况,并表达了自己对如何办报的一些看法。离别时,邓小平说:“主席,今天我来这里,就是想请您为我们的《红星》报写一篇关于红军战斗事例的文章,不知您有没有时间。”毛泽东特地问道:“我写的东西与有些人的想法不一致,你这个主编就不怕?”邓小平明白其意,但仍坚定地表示:“您敢写,我就敢用,有什么可怕的!”

1933年8月14日,《红星》报第二期第四版《红军故事》栏目里,邓小平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泽东以“子任”为笔名撰写的文章——《吉安的占领》。文中叙述了红一方面军攻打吉安的战斗场景,盛赞红军英勇作战的精神。全文贯穿了“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等游击战、运动战的思想,同“左”倾临时中央领导所推崇的“御敌于根据地之外”、不放过苏区一寸土地的“阵地战”“街市战”思想形成鲜明对照。当广大红军指战员得知“子任”即毛泽东时,纷纷奔走相告。他们饱受了打所谓“阵地战”带来的苦头,自然怀念起这位“游击专家”,并期望他能早日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而在那非同寻常的政治氛围下,邓小平敢于刊文旗帜鲜明地宣传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邓小平在《红星》报开辟《铁锤》《自我批评》等专栏,深刻揭露红军中存在的贪污浪费、消极怠工、贪生怕死、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鞭挞丑恶褒扬正义,极富战斗风格。《红星》报要求通讯员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当邓小平发现通讯员写的有关扩大红军的报道存在虚假现象时,就及时在《铁锤》专栏给予严肃批评,而且批评的内容很广泛,也不顾及被批评者的职务高低。《法厅》专栏则对红军中发生的极少数受到军法处罚的案件予以报道,以惩一儆百。《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红军中一切工作和生活的好处、坏处都可以在它上面看得清清楚楚”;它又是“一个裁判员,红军里消极怠工,官僚腐化和一切反革命分子,都会受到应有的处罚,并且使同志们能从中受到警醒与教育”;它还是“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把党的工作经验告诉同志,指出错误和纠正的办法”。

从严治军才能造就雄师劲旅。“左”倾机会主义者反对毛泽东的建军思想,破坏党政、军政、军民关系,忽视党内干部教育和群众利益,造成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在红军队伍中时有发生。为严肃党纪加强教育,1934年11月7日,《红星》报出版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份号外报,号召部隊争做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

逆境中的邓小平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消沉颓唐,总是豁达乐观、百折不挠,始终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作为人生追求。他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猜你喜欢
红星邓小平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星闪闪迎国庆
十送红军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