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就业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敏感性分析

2018-08-08 10:12刘文文
商情 2018年34期
关键词:能源消费技术进步

刘文文

【摘要】当前我国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能源的有效利用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劳动力本质上是一种替代关系。然而在长期,能源消费与就业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穩定的关系,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这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能源消费;技术进步;就业增长

一、引言

随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当前自然资源日益匮乏,能源供给日趋紧张,世界逐渐从“空”的世界走向“满”的世界。众所周知,能源匮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加深,人口数量的增加,刺激了社会化的发展,不断扩大能源的使用范围与使用量。在能源使用程度加深的同时,就业水平也在发展变化着。能源消费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一定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尤其作为重工业发展重点的华北地区,其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的提升离不开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能源无疑是华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目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区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朝着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一定程度上使得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甚至能源使用量发生变化。考虑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文将就业作为对能源消费敏感性的导向,因而,本文对此提出疑问:在较长时期中,华北地区的能源消费是如何影响就业水平的?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做出了如下猜想:首先,在较早时期,华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一开始就抓住了重工业发展的必要优势,在这一阶段,能源使用速度快,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与对能源的节约利用的忽视,这时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之后,随着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能源过多开采加速了能源的枯竭态势,在这一阶段,对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探索与尝试不断增加,并已见成效,由此引发的技术革新催生了岗位的变革,由此改变了就业状况;另一方面,能源消耗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能源危机使得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受挫,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反而有较大发展,因而影响了就业结构的变化。

二、文献回顾

能源禀赋对就业增长有负向作用(赵领娣,2013),“资源诅咒说”反映了资源富足反而导致了由于过分依赖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的现象。

姜磊(2011)选取了能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产业机构以及市场调节作为控制变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尤其是减排效应进行分析。如国涓(2009)研究了重化工业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张晓平(2008)通过选取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和综合消费指数,分析指出经济发达区域由于重化工所占比重较大,能源消费较大,也就是重化工业程度的确与能源消费相关,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大,这一观点与上述国涓(2009)的结论相一致。

刘华军(2015)等对能源消费的空间结构做了系统研究,发现了能源消费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种空间网络形态,并以沿海省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毛雁冰(2012)认为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就业的变化,表现在低碳下的能源使用将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产生负向效应,而对第三产业而言,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术水平较差的就业者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和压力。

华北地区产业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已成大势。同时,考察华北地区的就业情况,发现该区能源消费行业仍然是大部分就业岗位的支柱,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而一些新兴行业、第三产业等耗能量低的产业处于正在发展阶段,承担不起太多的岗位责任。

三、就业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敏感度分析

本质上就业是各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因而,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关系到产业经济增长水平和就业状况;当各种要素协调配置时,能够用最少的能源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相反,当各种要素配置不当时,即便投入了过多的能源,也难以达到提高产量,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的目的。因此,能源与就业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替代关系。能源消费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使得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这时候,一些落后产能自然会面临淘汰,绿色产业和就业机会应运而生,迎来就业的热潮,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转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和内部情况。

产业结构是关系到能源消费对就业影响的重要因素。由于产业结构受技术进步、要素投入结构、能源政策以及能源消耗总量等诸多因素控制,因而产业结构对能源就业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强的异质性特征。因而,我们在关注能源消费总量的时候,还应该考察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利用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尝试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程度、增强技术创新等措施来通过调配能源消费来实现就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就业对能源使用的技术水平敏感性的研究,表明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能源消耗量的直接减少会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水平的提高;另外,尽管技术水平的提高确实会使得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从而使得经济产出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可以说是一种能源的替代性资源,从技术的一开始投入使用,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比如高科技机械的购买、高端人才的聘用等等,这些无疑是很大的支出,因而在这一阶段,经济净产出未必会有很大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水平的另一个负向影响在于技术进步改进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与机械化程度,在另一程度也使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加大了对能源使用的需求量与速度要求,这反映了科学技术在降低能源使用中的反作用。不过,总体来说,技术进步仍然是推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改善就业水平的主要推动力。

当前社会提倡低碳化生活、低碳化发展,并不断加大能源减排力度与惩罚力度。低碳化的能源使用对于能源消费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从能源种类的变化来说,能源低碳化使得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遇冷,而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始受到广泛开发与利用,从而催生的新兴产业部门提高就业水平。另一方面,新能源的使用会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比如,新能源的使用会导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停并举,落后产能面临淘汰,对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形成冲击,形成失业。因而,探究就业水平对于能源消费的敏感性需要充分考虑新能源的“创造性破坏效应”。

目前针对能源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针对就业对于能源消费的敏感度研究尚少,而且华北地区是大规模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代表性地区,然而对华北地区能源使用的特定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华北地区为例,创新性的研究就业对于能源消费的敏感度。希望能够填补当前华北地区能源消费研究的空白。

四、结论及建议

就业是各种要素投入的结果,我们得出了能源消费与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替代关系的定论,并认为,就业对能源消费有着敏感性的变动,主要通过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当前,要想改善就业现状,就需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合理调配能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加更多良性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就业岗位。针对当前华北地区就业与能源消耗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靠能源消费提高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是最快速、最有效、风性低的发展模型,但是同时也是对环境污染程度最高的。而且,当前能源储量处于紧缺形式,地质学家哈伯特早已预见了矿物资源的“钟形曲线”规律,因而一味的“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并不是长久之计。

(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改善当前就业状况是十分有必要的。高耗能的产业虽然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者,然而一旦高耗能企业被整治或淘汰,就会产生大量人口失业的情况,从这一方面来说,高耗能产业的就业是有很大弹性的。换言之,当就业结构是健康良性的,这时不少人从事高技能岗位,被替代率低,因而就业比较稳定。

(三)对于政府或者企业来说,应该鼓励开发新能源,投资高新技术,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受益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效应。通过技术发展,增加能源或者虚拟能源,从而转化为劳动力。与此同时,加大劳动者的科学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人力资本,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四)要降低结构性失业的影响,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信息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强化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绍雨.环境税“双重红利”在中國的实证检验[J].中国物价.2017(1).

[2]张剑英,陈桂东,孟建东.碳税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6(10).

[3]陆旸.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J].经济研究.2014(7).

猜你喜欢
能源消费技术进步
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能源革命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影响分析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