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秦国青铜戟形制与演变蠡测

2018-08-08 06:16丁大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演变

丁大为

摘要: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兵器戈、矛的型式演变均表现出明显的突变性,而秦戟的发现却极少,型式发展脉络不甚清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通过对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兵器戈、矛的形制分析,并从三者之间戈矛分铸、联装成戟的关系人手,分时段对秦戟的形制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东周;秦戟;形制;演变

就目前考古发掘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戈、矛、戟作为东周时期最主要的长兵器,在中原各诸侯国的墓葬中多有发现,三者各自面貌与相互关系都较为清楚。一般认为,戟复合了戈的勾击与矛的刺擊功能。东周时期大多数戟都由分铸的戈与矛两部分联装而成。正如《说文》对戈与戟的解释“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这便是三者最显而易见的关系。

以目前秦国兵器的发掘情况而言,戈、矛的发现虽数量不多,但其型式发展演变规律较为清晰。而秦戟的情况却非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至今仍未发现连秘成套的秦襄公至秦庄襄王时期的东周秦戟,对于秦王政之前秦国是否有戟,秦戟又是由何种形制的戈与矛联装而成的问题更是显得扑朔迷离。因东周铜戟为戈矛分铸联装而成,所以要解决这些疑问,搞清东周秦戟的形制演变,应首先对这一时期的秦戈与秦矛形制与铭文内容的变化进行梳理。

1秦戈的形制分析

目前发现的秦戈以其锋、胡、内部形态差异大致可分两型。

A型戈:三角形锋,中胡三穿,短内三缘无刃且上有一穿。以目前发现来看,该型秦戈均为春秋至战国早期器。可根据锋、援形态变化分Ⅰ、Ⅱ两式。Ⅰ式戈上锋较下锋略短,锋援连接处折角明显。以《殷周金文集成》11352秦子戈(图1中1)为例,胡部有铭“秦子乍(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用逸。宜”。Ⅱ式戈上锋较下锋略长,锋援折角不明显,如陇县店子M282:1(图1中2)。

B型戈:弧线形锋,中长胡三或四穿,长内缘部开刀,上有一穿。该型秦戈主要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根据阑部戟铭文铸刻的位置不同,分Ba、Bb两亚型。Ba型戈厚阑,长内三缘作刃,铭文均在胡部。如《殷周金文集成》11279十三年大良造鞅戟戈(图1中3),胡部铭“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此亚型仅流行于商鞅变法之后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后即被Bb型戈代替。Bb型戈窄阑,内部下缘呈斜弧刃,铭文在内部。根据胡上穿数分Ⅰ、Ⅱ两式,Ⅰ式为胡上三穿。如凤阁岭甲墓出土铜戈(图1中4),内部背面铭“廿六年,临相(湘)守藉造,右工室阉,工□”。该器年代应为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Ⅱ式为胡上四穿。如四年吕不韦戟戈(图1中5),内一面刻铭“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謦、臣义、工可、戟”,另一面铸“寺工”,刻“文”。此戈出土于秦俑坑,而其铸器刻铭的时间则在秦王政四年(前243)。

结合墓葬、铭文的年代来看,A型戈在战国中期以前其形制变化极其缓慢。而到了战国中晚期,A型戈则突然消失,被B型戈取代,表现出强烈的突变性。

2秦矛的形制分析

目前发现的秦矛以其整体形态差异可分为A、B两型。A型矛:圆脊,矛叶宽而薄,截面为十字形。该型矛流行于春秋至战国早期,如陇县边家庄LM1:35(图2中1),其形制与秦子矛相同,年代同属春秋时期。B型矛:棱脊,矛身窄而厚,截面为菱形。与A型矛相比,该型铜矛多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如长陵车站南出土铜矛(图2中2),又如秦俑1号坑T19G8:0710,矛胶部刻有“寺工”二字铭文。与秦戈的发展演变规律相同,A型秦矛的形制一直保守着春秋早期的风格,而同样到了战国中晚期之际发生B型矛替代A型矛的突变。

总体来看,东周秦国戈、矛两种主要兵器形制在整个东周500余年的时间里表现出“保守一突变”的变化趋势,而且两者型式发生突变的时间也十分一致。陈平先生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正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兵器的影响不仅在于兵器的形制,更在于其对兵器铸造管理制度的革新,最明显的一点即在于秦戈与秦矛的铭文由A型的“物勒主名”转而成为B型的“物勒工名”。

3戈、矛分铸联装戟的形制分析

至今未成套发现早于秦王政时期的东周秦戟,但在前文对戈、矛形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商鞅变法为历史节点分时段对秦戟的形制进行大致的推测。秦襄公至秦孝公前期(商鞅变法前),此时既未发现成套连秘的戈矛联装戟,亦未见自名为戟的单件戈或矛,但《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等句中体现出秦人对戈、矛、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虽尚未明确发现,但基本可以肯定戟应是当时秦国常见的兵器。原因有二:首先,目前发现的秦戈与秦矛均可作为戟之配件进行联装,具备客观条件;其次,秦人有对戟、戈、矛的相关认识,具有主观条件。因该阶段只流行A型戈与A型矛,故秦戟的戈部也应是三角形锋、中胡二穿短内的形制,而戟刺部则是圆脊、矛叶、宽薄的形制。

秦孝公后期至庄襄王时期(商鞅变法),此时出现的Ba型大良造鞅戟戈的铭文中确切写明了“戟”,表明该戈是专门为联装成戟而造的。虽未见矛部,但若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可做如下猜测:Ba型戈替代A型戈并作为专造戟的戈部,其戟刺(矛)也应体现这种器类的革新,所以此时流行的铜戟形制应是Ba型戈加B型矛。另外在该期出现的BbⅠ式戈同样应可与B型矛联装成戟,并且从BbⅠ式戈较长的流行时间来看,BbⅠ式戈加B型矛联装戟的流行时间较Ba型戈加B型矛联装戟更长。

秦王政时期流行的秦戟始以完整面貌示于今人,如秦俑1号坑T10G6:0577四年相邦吕不韦戟,戈部即BbⅡ式四穿戈,戟刺为秦矛B型(图3中1),戈矛联装在木秘上,秘残断,残长249厘米,戈与戟刺的间距为22厘米(图3中2)。

综上可见,战国中期以前可用于联装成戟的秦戈、矛均只有A型,而战国中期以后,秦戈与秦矛的形制均发生B型替代A型的突变。通过秦戈、矛形制演变的分析以及对秦俑坑出土铜戟的考察,故而可以对东周秦国戈矛联装戟的形制演变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推断,即秦戟当同戈、矛一样,在战国中期以后商鞅变法之时也应发生过一次突变。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