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嘉兴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8-08-08 11:42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牛虻英勇观点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这个作文题旨在考查同学们明确表达观点,并在关系分析中辩证论证观点的能力。虽然题目只提供了一则材料,并且材料观点唯一,但同学们可以赞同材料的观点,也可以不赞同,当然还可以超越材料,挖掘更深的本质。

材料体现的主要是“成熟”与“生死”的关系。成熟与否,生死选择,如何组合需要同学们先理清思路,再进行清晰的表达和有深度的论证。

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思考立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成熟与生死间有什么关系?英勇的死和卑贱的活,两者有没有统一之处?……能围绕关键词“生死”“成熟”作辩证思考的,是最佳立意;有一定的辩证思考,但偏重一面的次之。最忌只抓其一、不及其余:只论成熟,不谈生死;只谈生死,不论成熟;只讲事业或者只讲理想、信仰、贡献……那就是在离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挽救。

【评分标准】

本次作文满分60分,总体要求立意准确、观点深入,特别关注有辩证分析。

55—60分:对“生死”“成熟”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50—54分:对“生死”“成熟”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45—49分:对“生死”“成熟”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40—44分:对“生死”“成熟”理念及相互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36—39分:对“生死”“成熟”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嘉兴市第一中学 朱瑜冬

真正的战士

“真正的战士,不是做每一件事都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一事不与可歌可泣相关联。”鲁迅此言正巧总结了我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熟之论的看法。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不在于为其事业英勇地死或卑贱地生,而在于他是否把生死作为成全事业的手段。只要他做的事无时无刻不在为大义努力,就是可歌可泣的。

愿意为事业卑贱地活着的人是成熟的,他们懂得隐忍、侍奉、修行。沈从文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却幽闭于历史博物馆中。与文物藏品为伍并不代表永无出头之日,沈先生不选择消沉,而是倾全力于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为中国文化添上精彩一笔。能像这样从不公之中走出来,无论身处何地,都立足当下,用自己的力量,想着为民族尽力所能及之事的人,无疑是成熟的。

然而,我们也铭记这样的名字:屈原,投身沧浪痛斥腐朽的王朝;江姐,用鲜血染红革命的旗帜;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他们用死亡书写事业之诗。悲壮的诗篇,让一代又一代黑色的眼睛流下滚烫的泪珠。

他们不成熟吗?

不成熟之人,绝不会为事业卑贱地活着,同样也不会为事业英勇地死去。在真正的战士们眼中,生死不是常人眼中极端而宏大的命题,生死早已是同革命、战斗、研究、思考等行为并列的一种成就事业的手段。事业要我生便生,事业要我死便死。这样超然度外的精神是为人格书写的壮丽一笔,这一笔汇成“成熟”二字,足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然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在我看来,明确人生目标,并不惜一切为之奋斗,是对人类最深刻的启蒙。换言之,找到终生奋斗的事业的过程,就是接近成熟的过程。

不论选择生与死,真正成熟的战士的每一个行为,都与可歌可泣相关联。执着生者自然不必多言,凛然死者,也不是白白地死去啊!他们明白自己的逝去会创造出更多为事业奔波的人,这何尝不是生命的伟大延续?这何尝不是成熟的战士?

点评

文章围绕材料观点展开又超越了材料观点,对“成熟”与“生死”的辩证认识在开篇就得到了全面而清晰的解读:生与死并不是人成熟与否的标志,把生死作为成全事业的手段才是真正的成熟。有此观点,已成功大半。下文展开论述,有以生践行之壮士,亦有以死践志之勇士,娓娓道来,总结精当。鲁迅与康德之语的两处引用,都为点睛之笔,值得学习。

嘉興市第一中学 朱瑜冬

只有成熟的人才为事业而死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是错误的,为自己所坚信的事业而死的人是成熟的。

一个成熟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也一定拥有自己毕生应当追求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我们为自己定的期末考试目标,不是自己的减肥计划,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不受时空变化影响的永恒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这项事业来说,人就像无垠大海里的一滴水,像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星,是渺小的。但为了高于自身的利益,一颗成熟的心,当然愿意、也必然会燃烧。因为自己的生命与伟大的世界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诚然,人的生命虽然渺小,但也珍贵无比。但成熟的人的爱是广泛的,他不偏爱自己,而是像墨子般无差别地爱着自己的那份事业,甚至爱自己的事业胜于爱自己。《圣经》上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掉在地上,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便会结出许多粒来。”一个成熟的人,明白自己的死将带动事业的发展,况且他将这事业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因而他才会为之牺牲。而不成熟的人,因为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于是便在舍生取义的大门前徘徊起来。

《孟子》上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是儒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为人所奉行千年的真理。其意义便是要求人们能为自己所持之事业献身。意大利人牛虻是早期革命志士的代表,他为解放意大利而献身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革命者,使得共产主义能够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难道孟子与牛虻都处在一种不成熟的、幼稚的状态?牛虻因为进行爱国运动被逮捕后,本来是有时间逃跑的,但是经过思考,他决定不向主教求饶,反而将营救自己的方案告诉了主教。他之所以没有选择苟活,正是希望用自身的死促使主教,也就是他的父亲,认识到神学的虚伪和意大利统一的必然性。这正是成熟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

总而言之,愿为自己理想而死的人是无私的、成熟的,只有像牛虻般成熟的人才甘愿因自己的事业成为烈士。

点评

作者不赞同材料观点,开篇直入正题,提出“只有成熟的人才为事业而死”。接着先论述成熟之人有独立人格与信念,然后在对比中提出成熟之人是因为知道死将带动事业的发展才为之牺牲。以孟子之语印证观点,以牛虻的例子为重点,叙议结合,层层深入。全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自圆其说。但细究之下,成熟与生死的辩证关系未加论证,文章观点有偏颇绝对之嫌。

嘉兴市第一中学 朱瑜冬

使用生命

印度谚语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使用生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成就英勇的事业,哪怕是受尽非人的折磨,也要不屈地活着,直至目标实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认为死是英勇,是对事业的最大贡献,其实不然。那些死去的人,再也不能为事业做任何一点贡献了,他们不过是逃过了自己的煎熬。比如屈原,虽然他的英名流传于世上千年,但他的死没能改变他想要改变的一切,楚国的政治也未能清明。他的死令人痛心、惋惜,给后人以指引,但于他自身追求的事业,却无所帮助。屈原终归是一个悲剧人物,英勇的死换不来他想要的。

只有隐忍,不是单纯地苟活或赴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南非领导人曼德拉曾被关在监狱中达数十年之久,但他从未放弃过追求人权、平等的理想,所以他不轻易死,最终获得胜利。又如司马迁,真可谓受尽屈辱,卑贱地活着,但后人铭记了他的事迹。人们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都是为最终成功所付出的代价,而我也相信最终的成果值得付出的一切。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节节载满黄金的车厢,你要细细体味每一节。”所以要想有所成就,就得学会使用生命,而使用生命的前提是能拥有生命。我们相信卑贱地活着只是暂时的,就算再漫长的黑夜也有黎明,就算终其一生没有所得,但一直行进在道路上,也好过待在原地不动。人学会使用生命,是懂得珍惜生命,是内心坚持与远大理想的体现。

人注定大多数时候都活得很卑微,默默无闻,所做的努力没有人看见,百年之后也不见得有人会记起。但人类历史长河一步步地不断演化,靠的正是千萬颗不肯放弃而又执着的心。任何的努力都不会被轻视,正如有一天的时间便要发一天的光和热,太阳也好,蜡烛也好,都是这个社会光明的所在。

所以对我们而言,真正地去使用生命,不是虚掷光阴,不是放纵人生,更不是厌世,而是以自己的担当和理想鼓舞我们努力前行。

说到底,活着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为事业而努力。正如生命,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生命。

点评

作者赞同材料的观点,在此认知上引用印度谚语提出“生命的意义在于使用生命”,让人眼前一亮,也使标题显得深刻和与众不同。第2段的阐述笔力有些不支,引用与例证都为老生常谈,好在议论一直不枝不蔓,围绕观点缓缓前行,曼德拉与司马迁的例证亦是如此。接下来叔本华话语的引证,使文章有所提升。作者的论述虽没有特别的深度与新意,倒也显得亲切与接地气。

嘉兴市第一中学 朱瑜冬

猜你喜欢
牛虻英勇观点
骄傲的牛虻
英勇最年少 欧阳立安
死于蛛网的牛虻
观点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