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建筑设计在中国的技术异化

2018-08-08 06:16王洋周家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王洋 周家聪

摘要:现在奇形怪状的建筑已成为中国各地的一道风景,如何看待这种设计现象及其背后的内涵成为了大众广泛讨论的话题。在当今后现代主义建筑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后现代主义这种外来的建筑设计语言,如何与本土建筑设计语言相融相生?在中国尚未完成现代建筑设计历史进程的条件下,技术异化了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给中国留下的只能是一座座格格不入的建筑怪胎。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技术异化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有一个现象,千城一面与标新立异的建筑并存,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全国各地标志性建筑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一个是不断刷新的高度,另一个就是奇奇怪怪的外形。民间赋予他们形象化的别称——“大秋裤”“铜钱眼”“马桶盖”……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新城市规划条例指出,那些风格千篇一律、缺乏中国文化古典意蕴的奇形怪状建筑已被列入了黑名单。在文化滞后(Cultural Lag)所产生的文化自身挑战的混乱时期,中国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在商业主义和文化意识的矛盾中被技术異化了。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是最容易被国际社会所辨识的视觉符号,同时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代表,是人们对于所在城市的记忆和情感。但这其中的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否真的承载了渴望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后现代精神呢?这种外来的建筑设计语言,如何与本土建筑设计语言相融相生?是落地生根还是留人笑柄?

千城一面成为了当下人们对大多数中国城市建筑的整体印象。为何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的东方古国,其承载文化延续性的建筑却变得如此缺乏个性和文化魅力呢?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政策基调下,文化成了一种掘金手段,而经济发展倒成了终极目标。文化在经济发展面前变成了用于包装商业目的的一层层华丽的外衣,却将决定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根与魂丢掉了。现实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建筑的老城市一座座被夷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如同孪生兄弟般的现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喜新厌旧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但这种夷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西方现代性的出现是因为“上帝死了”,西方人不再希冀天国的生活,而是通过纯粹的人的手段建立尘世上的理想国。一个崇高的引领世人向上攀登的维度不存在了,多维空间被夷平了,坚持深入现实生活的“二维世界”被普遍承认。本来是立体、有序的时间和空间,现在骤然塌陷为“二维”,陷入“混乱”。当我们面对一个由科学理性来处理的物质世界,一个由工具理性组织起来的社会世界,结果就是原先属于人类家园的感性世界被技术异化了。这种技术异化导致的是设计思维的个性碎片化,是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层出不穷。中国人没有体验过西方人的宗教生活,没有在一个由唯灵论所建构的社会制度框架里面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无法体验祛魅(Disenchantment)。那么我们作为一个非宗教的民族,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建筑过程,又如何理解和接纳那些技术异化了的后现代建筑呢?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据人民日报的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较1978年上涨了68倍。庞大的物质财富,近三十年持续的稳定和开放,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其中,经济跨越发展与文化滞后矛盾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滞后”一词由奥格本提出,用以特指非物质文化仍在适应新物质状态所造成失调的混乱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发展相对于物质文化发展较为滞后,因两者发展时间、发展程度不平衡及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这种滞后现象正在不断加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两者并不同步,物质文化的变迁先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于是就产生了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往往处于被“利用”的地位,成为了一种并不易发觉的“生产资料”,并借由其他资本获得“再生”。一些地方政府对申遗高度重视,并不仅仅因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也许更因为一旦申请成功,就可以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名,行获得保护经费、旅游开发、安置就业等一系列政绩之实,而这恰恰是一种“生产资料”的“再利用”。这就可以解释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如城市千城一面、旧城改造变成建设性破坏、危旧房改造中“危”“旧”不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等问题。它们其实与传统文化遗产并无直接联系,这依旧是政绩的文化遗产参与到当代生产链条中出现的矛盾。

文化再生(Cultural Reproduction),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生不是消极的复制或重复,而是一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不断演进的社会。而我们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功能就是“再生”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运用古人总结出来的创作基本法则,开创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独特创作新局面。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构造和传统文化之后,需要恢复原有的城市秩序和魅力,重建以往的城市文化构造并发展出新的设计模式。其中王澍的作品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是获得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学奖的第一位中国公民。

中国建筑设计现代化是否必须以切断历史为代价?彻底地破旧立新是否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新旧建筑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共存?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文脉”使其永生。我们既要反对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但也要明确,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引入是一种时代需求,同时也已然发生了原有形态的技术异化,这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是有害的。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不是偶然的,也是对之前建筑设计的批判和对当代生活变化的适应。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要在创造中再生,在创新中发展。

资讯

山西首档大型文博类节目《文明守望》开播

由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的大型演播室文博类节目《文明守望》,于3月31日开播,每周六晚20:00与观众见面。

节目旨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媒体呼吁、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新机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文物所承载的民族记忆、文化价值、人文情怀深入到百姓心里,培育、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漫长的岁月里,守望着历史,守望着文明,守卫着长城的有很多普通而可敬的卫士,他们终日守护在古长城上,对长城进行巡查、修复、宣传。

《文明守望》第一季《走进长城“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将录制10期,每期请3名长城保护者出场,讲述感人故事,展示山西长城文物资源及价值;长城保护专家现场解读被保护长城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讲解如何更好保护长城;同时,专家团队、文物部门代表会进行针对性点评,共同探讨长城保护制度。

据悉,《文明守望》节目还将援手古建、走进博物馆等,多角度展现山西文物,并通过现场观众投票、嘉宾打分、场外微信公众号投票、场外文物专家打分等方式评选出“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山西十大古建认领人”“山西十大镇馆之宝”“山西十大文博创意产品”。(来源:国家文物局网)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参数化虚拟建筑设计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