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济门

2018-08-08 06:16吴培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泉州

吴培植

摘要:泉卅隋“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历史上泉州出土的各类宗教石刻有数千方。2001-2002年及2017年,福建省考古队及泉州市考古队先后两次对德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清理出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城垣基址、内濠沟、拱桥、瓮城城门城垣基址、外濠沟等遗迹,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掘出包括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内的宗教石刻,对于研究泉州市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泉州;德济门;宗教博物馆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性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性的“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地许多商人、旅行家、僧侣来到泉州,在这里做生意、传教,给泉州带来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这些外来宗教和泉州本土民间宗教互相融合交流,形成了泉州独有的宗教文化特点。

1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

从宋、元时期开始,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和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船舶、水手、商人的传播遍及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通过往来贸易,泉州人远及欧洲、非洲等各大洲及沿线各国,又北到琉球群岛、韩国、日本等国,大力传播中华文明,也推动了泉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在最为鼎盛时期,泉州曾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在其游记中记载了泉州的盛况。保留至今的艾苏哈卜清真寺、灵山圣墓、草庵摹尼像以及许多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反映了当时外来宗教在泉州的盛况。

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贸易大港,刺桐城(泉州)是微缩了的整个世界,不同民族、各种宗教的人们混处一隅,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各种宗教石刻。其宗教石刻数量、种类之多,在中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成就了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这些宗教石刻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泉州宗教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2泉州出土宗教石刻概况

泉州出土的遗物及遗迹按照宗教性质可分为八大类:

第一类:伊斯兰教。泉州保留有唐初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泉州灵山有“圣墓”说明伊斯兰教在唐代传人泉州)。现泉州保存古伊斯兰教石刻数百方,其中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就有200多方。这些石刻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已毁没的伊斯兰教堂的阿拉伯文字石刻,这些石刻多数记载着修建清净寺的人名和国籍;第二种是刻有古阿拉伯文字(有的是阿拉伯字和汉字并用)的墓碑石。

第二类,基督教。这一类的石碑多刻有十字架、天使、莲花、云朵、华盖、幡幢、梅花,甚至有鸽子等图案。石碑上的文字有汉字、八思巴蒙古文字、叙利亚字母拼写突厥语、回鹘文字以及叙利亚字母拼写中亚的一些地方的方言和中部亚洲方言,有的天主教墓碑则刻有古拉丁文字。更为特殊的是同一墓顶石刻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标志。

第三类,摩尼教遗迹和遗物。可以确定的有草庵摩尼教遗址及摩尼光佛的石刻造像,还有草庵摩尼教摩崖碑记。

第四类,印度教。印度教又称婆罗门教,约在秦汉时期传人中国,在中国海南等地区发现有该时期的遗迹。这一类石刻有200多方。有印度教崇拜神的造像;有印度教寺庙建筑构件和碑记,如古印度式石柱、柱头、柱础、雀替、石狮、石牛、门框石以及半人半兽、半兽半鸟的雕刻:还有希腊式的人面狮身石雕和希腊式的柱头石等。这些建筑遗物的形式及雕刻内容,与古代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印度教寺庙建筑形式以及与印度、锡兰流传的印度教神话故事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五类,佛教。佛教于南朝时期传人泉州,泉州九日山仍保存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的《金刚经》翻经石。佛教在泉州保存的遗迹、遗物较多,主要有石塔、石经幢、佛雕像等。

第六类,道教。泉州有记载的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建于281年的白云观,今名“元妙观”。还有泉州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清源山的老君石雕造像,象征五岳四渎相贯、精神之相系的三翁宫石刻,道教艺术作品麒麟壁等。

第七类,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石刻遍及泉州城市各个角落,神明数量极多,如海神通远王、天妃、医神保生大帝、忠义、财神关帝和王爷神等。

第八类,纪功、贞节牌坊和其他。有封建仕进官员的纪功碑坊和封建礼教妇女贞节的旌表牌坊,还有记载灵山圣墓历史信息的老照片、遗迹、元代奉使波斯使节的墓碑。

3泉州德济门

德济门是宋、元时期以来的泉州古城南门,是我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包含有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其与聚宝街等商业街相连,是古泉州重要的进出通道和舶来货、外销产品进出的主要通道。南宋绍定三年(1230)始建,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扩建,内外皆石,改称德济门。明洪武(1368-1398)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增筑月城(瓮城)。其后屡有重修。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于地下,历700余年历史。

2001-2002年,福建省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清理出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城垣基址、内濠沟、拱桥、瓮城城门城垣基址、外濠沟等遗迹,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掘出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在内的宗教石刻,对海交史、城市建筑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清理出的遗迹主要有花岗岩石构墙基、壕沟、门道以及石构和砖构的拱桥。遗迹分为五期,时代跨度从宋至清代。共出土古伊斯兰教石刻12块(绝大多数属不同个体的石墓须弥底座部分的残段),古基督教石刻共4块,及同城南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有关的印度教石刻5块,还有为数众多的佛教、道教等石刻。

特别重要的是,其中一件一端雕基督教的十字架与莲座,另一端却刻有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的石刻。两种宗教图案出现在同一块石刻中,这是极少见的现象。通过这块两端雕刻的分属两种不同宗教典型图案,可以大胆推测泉州在宋、元时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融合。

宋、元之际正是泉州港空前繁荣的时期,一城之盛莫过于南关。南门德济门附近城门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享“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之誉。古代舶来货和外销商品皆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是泉州城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史书记载,11世纪时,德济门一带“异货禁物,堆积如山”。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是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中保存和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古代印度教等宗教石刻建筑、构件,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多元文化和平相处、共融共生的集中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4年,德济门遗址被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作为泉州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泉州
泉州!泉州!!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立体三维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泉州第一中学为例
德济门:一个门见证一座城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
第十三章 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