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

2018-08-08 06:16朱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观众欣赏博物馆

朱进

摘要:博物馆陈列艺术是博物馆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和提高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观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吸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丰富文化生活,而且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笔者通过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想象阶段、情感阶段和理解与再评价阶段的审美感受心理形式,浅谈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艺术;观众;欣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迫切,特别是人们在求知、审美、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亟待得到满足。博物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博物馆陈列艺术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教育、研究功能的重要教材,使观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从感性直观到审美把握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的目的。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主要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与再评价几个阶段的审美心理形式来完成的。

1感觉阶段

人类每天都要与他周围的各种感性事物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将外部信息输入大脑,经过不断的信息转化过程,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而人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基础就是感觉。所以,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反映。比如对颜色、声音、气味、质地等属性的感受就是靠感觉来完成的。感觉也是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基础,只有通过感觉,观众才能形成对博物馆各种文物、图片、文字、绘画、雕塑、景观、沙盘等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感性状貌的把握,才能形成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欣赏。

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官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构成审美感官的核心。因为视觉和听觉与其他感觉相比具有更大的感觉范围,有着更大的概括可能,具有更多的理解功能,也能反映出更多的社会性。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完成对博物馆各种文物、图片、文字、绘画、雕塑、景观、沙盘等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的欣赏。在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欣赏中,视觉和听觉发挥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感觉阶段,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对博物馆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个别特征的反映,即观众头脑中形成的只是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雕塑、一个个景观等孤立的映像。而且感觉阶段一般来说相对短暂,观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时,很快便会从感觉阶段进入到知觉阶段。

2知觉阶段

知觉是指人通过大脑的作用,依靠多种感觉分析器官的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达到的综合完整的把握。如果说感觉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个别特征反映的话,那么知觉则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整体特征的把握。在知觉中,观众的大脑中所形成的不是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的孤立的映像,而是由文物、图片、景观、雕塑等组成的完整的图式系统。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知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离开知觉,观众就不会形成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认识,审美感受也无从谈起。

知觉必须以感觉为基础。观众要达到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正确知觉,其首要的前提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个别属性的感觉的丰富性。例如,观众在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艺术过程中,要知觉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必须看到纪念童金色的色彩和五星形状,观众只有感觉到它的色彩和形状,才能形成对抗美援朝纪念章的审美感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中,观众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把握文物、图片的具体特征的,博物馆陈列艺术作为具体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意识中,观众很少有孤立的感觉。这就是说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知觉中包含着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而意义的生成则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是通过整体的知觉方式来完成的。观众知觉博物馆陈列艺术不是靠某一种知觉所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多种分析器官的联合行动。因为知觉是人脑复杂分析综合活动的产物,只有多种分析器官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综合的、完整的知觉。例如,观众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首要的条件是有较完整的视知觉,但这还不够,因为陈列艺术是综合艺术,还需要听知觉。只有视知觉和听知觉这两种分析器官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对抗美援朝纪念馆陳列艺术完整的审美感知。审美知觉的发生还依赖于观众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如果观众缺少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经验,就很难构成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欣赏的完整知觉。例如,观众对抗美援朝战争史缺乏了解,不知道邱少云是如何牺牲的,那么在欣赏“邱少云的棉衣残片”时,就不会形成美的感知。因此,知觉需要由以往的经验来补充。同时,知觉还具有选择性特征。由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的丰富性,决定了观众总是经过识别。有选择地以陈列艺术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使对象的某些特征凸显出来。例如,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重点文物、重点图片、重要景观等都具有选择性特征。

3想象阶段

想象是人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来新的形象的过程。当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人形成了对事物的感知;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的记忆还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这件事物的表象,在某种条件下,它还能浮现出来。离开了生活中的表象,任何想象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象也是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的一种创造性审美心理活动。例如,观众以前看过《上甘岭》《奇袭》《铁道卫士》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在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艺术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就会浮现出来,观众会根据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艺术改造电影中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志愿军英雄形象。由于每个观众大脑中信息储备的不同,想象人物或事物的样子也是各不相同的。

想象作为心理学范畴之一,其内容是较为广阔的。想象的初级形式是联想。欣赏陈列艺术中的联想,指在欣赏过程中观众在类似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感受。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接近联想指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接近的两事物,其中一事物被提及而想及另一事物,引起人特定的情绪反应的心理形式。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时“见物思人”“爱屋及乌”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反映。类比联想是指两事物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引起的联想。如抗美援朝纪念馆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中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围歼“联合国军”立体逼真的大型场景,使观众联想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决心与信心。对比联想指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如观众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时看到各个朝代帝王将相使用过的物品,联想到普通百姓使用的物品便是这种想象的运用。

想象的高一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知觉真实事物所进行的想象,它不能完全脱离眼前的事物,一般的博物馆陈列艺术欣赏所进行的想象就是这种心理形态。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过程中,陈列艺术不仅规定着观众的想象范围,也规定着想象的性质,也就是说观众想象什么、如何想象都要受到陈列艺术的制约。观众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想象志愿军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的模样,无论怎样想象也离不开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中提供的英雄照片或画像特征。创造性想象是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进行的想象,这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想象的基本趋向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以创造新的形象,如文学创作、雕塑创作等。

4情感阶段

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一定的主观态度及其体验。也就是说,情感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观众对博物馆陈列艺术一定的主观态度及其体验。情感不同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它是观众与博物馆陈列艺术之间的某种关系反映,而不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时,观众的情感活动是以观众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觉和知觉为前提的。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激烈。例如,观众在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艺术过程中,不但要感觉和知觉陈列艺术中对文物、图片、景观、人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渗透在这些文物、图片、景观、人物形象上的艺术家们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的真正欣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欣赏中的性质也呈现出差异。博物馆陈列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引起的情感态度,同观看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内容所引起的情感态度迥然不同。观看前一个陈列内容有着屈辱者的情感,而观看后一个陈列内容有着胜利者的情感。这就说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随着观众立场、观点、需要、愿望诸多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就同一审美对象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不甚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则主要表现在人的阶级性上,不同阶级,尤其是敌对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情感态度。例如,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人同时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所唤起的情感态度就不一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与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观众欣赏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艺术,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也不一样。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老兵观赏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可能会有对立的情感态度。

5理解与再评价阶段

理解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内容的把握和意蕴的领悟。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过程中,审美感受不会停留在感觉和知觉阶段上,要继续向前发展,直到对陈列内容的感悟,这就需要理解。所以,理解是整个审美感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艺术形象外表的认识,只是完整、全面地再现艺术形象,还未深入到形象的内在本质。要知道,博物馆陈列艺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包含着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掌握它的本质,这才算是深入认识了博物馆陈列艺术。例如,观众到博物馆参观,要了解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全过程,了解陈列图片、文物及展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和规律,就要分析图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展厅展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本质,了解展品的过去和现在。观众只有深入陈列艺术的本质,才能真正欣赏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但在深入本质的过程中,有些欣赏者由于审美能力低,不能彻底认识陈列艺术的内在本质;而审美能力高的欣赏者,有时候却可以在陈列作品中发现更多的东西。因此,观众欣赏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要深入本质才能欣赏到图片、文物及展品所反映出的内在美。

再评价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中已评价过的生活的评价,在博物馆陈列过程中,陈列设计者对陈列艺术中所反映的生活已作了一次评价。不论评价如何,欣赏者在欣赏陈列艺术时都会再作一次评价。这个再评价可能与陈列设计者的评价完全一致,可能高于或低于陈列设计者,也可能与陈列设计者完全相反。再评价决定着欣赏者是否接受陈列设计者的思想观点,对陈列设计者的思想观点或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或完全不接受。

如何进行再评价?既然博物馆陈列艺术欣赏中的再评价是评价专家评价过的生活,那么就要对陈列艺术中所反映的生活和陈列设计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一看博物馆陈列艺术所反映的生活是否真实,二看博物馆陈列艺术所反映的生活是否正确。评价博物馆陈列艺术所反映的生活需要,将它和现实生活作比较,看它对现实生活是正确反映还是歪曲反映。当然,这个比较不是机械的,博物馆陈列艺术不是机械地反映生活,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把二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但不是说陈列设计者爱怎么摆放陈列品就怎么摆放,而是有标准的。这客观标准就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博物馆陈列艺术是否真实,就看它是否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真实性是博物馆陈列艺术最起码的要求,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真实,说明陈列设计者或陈列艺术从生活出发忠实于生活。但光有一点还不够,欣赏者还要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者或陈列艺术观点进行评价。评价博物馆陈列设计者或陈列艺术的观点就是分析博物馆陈列艺术是否符合要求,分析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艺术形象,看博物馆陈列设计者的陈列艺术强调什么、贬低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只有这样欣赏者才能对博物馆陈列艺术做出正确的再评价。

综上所述,观众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欣赏,只有通过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想象阶段、情感阶段和理解与再评价阶段,才能完成对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各种文物、图片、文字、绘画、雕塑、景观、沙盘等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的欣赏,才能彻底地认识博物馆陈列艺术所反映的本质,满足广大观众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提高观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观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从感性直观到审美把握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的目的。

猜你喜欢
观众欣赏博物馆
博物馆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露天博物馆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