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那么多,只点一个赞

2018-08-08 10:12邝海炎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向太空圈点好友

邝海炎

有时某个已疏远的朋友也来点赞,那种温暖,就好比从地球向太空发出寻找外星人的讯号,几十年后收到了来自遥远星球的回音

这两年,连大妈卖菜、乞丐要饭都学会用微信了,年轻人对微信便有些审美疲劳,“关闭朋友圈”“清理微信好友”之类话题也就多了起来。

有文章认为,微信令你处于“永远在线”状态,陷入信息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来阅读和工作。文章还援引了著名的“邓巴数”(人的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说明,不要无谓添加点赞之交的“好友”。

我以前也持跟这位作者类似的观点,但现在不这样看了。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按照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四个维度,分为“强关系连接”“弱关系连接”和“休眠关系”。“强关系连接”是当前与你互动比较多的亲朋、同事、客户,在“邓巴数”内。“弱关系连接”则指与你互动较少的亲朋、同事、客户,即“朋友圈点赞党”。人们出于安全感,常把重点放在强关系连接上,因此推崇“邓巴数”。但有社会学研究表明,因为“强关系连接”存在重叠性以及人数限制,你从弱关系连接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概率反而更大。

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寻找一份新工作、获得新的商业机会或新信息,弱关系连接可能更有价值。这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却是真实的。比如,当你在国外旅游摔伤时,只要在微信说一下,你许久不联系的现在做医生的小学同学就能给予相应的急救建议。有些同学朋友未必喜欢你“自恋”的朋友圈展示,却会在你遇到实际困难时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

而且,仅仅是在朋友圈为弱联系人点一个赞,也有其特殊的功能。

你发了朋友圈肯定希望好友评论,人同此心,好友发了你要不要点评?有些好友做了微商,一天十几条广告轰炸,你每条都正能量地鼓励“亲,加油,下一个马云”?有的好友是话痨,孩子学会了1+1=2也晒晒,你次次评论“干闺女,棒棒哒!哈佛在等你!”累不累啊?点赞就能避免这种尴尬,不用说话,就对好友发的低质量信息表达了关注,大家都轻松。就好像你穿了漂亮衣服逛街,赢得了陌生人极高的回头率,你为自己的魅力自豪,却没有回礼的心理负担。

有时候,你工作累了发条朋友圈“好想去苍山洱海发呆”,后面一片点赞认同,犹如中国山水画里的“米家山水”,意味含蓄,烟雨迷蒙,气韵流转,多美啊!如果谁来问“什么时候一起去啊?”反而败兴。

点赞几乎可以承担一切功能。你发一条:“刚才穿个裤衩偷偷溜到楼道丢垃圾,不小心把门带上了,没钥匙,怎么办?在线求援!”下面哗地一片幸灾乐祸的点赞,讓你哭笑不得、治愈感满满是不是!

众所周知,减肥是件痛苦又无聊的活,我今年能坚持减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微信运动”里朋友的点赞。有时,某个已疏远的朋友也来点赞,那种温暖,就好比从地球向太空发出寻找外星人的讯号,几十年后收到了来自遥远星球的回音。某种超常的“力”或“缘”,把“休眠关系”摇醒,死的点就变成活的生命,酷似围棋里“一个点活出一片”。

所以,不要小看点赞。“点”是一个无话可说的符号,悄无声息,这是其消极因素;但点也是从一个实体到另一个实体的桥梁,它仿佛宣纸的晕染,会慢慢变大,这则是其积极因素。(《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我们不能太迷信“邓巴数”,它就像是物理学上的“经典信息”,看似作用大,实则固化、古板;“弱关系”则像“量子信息”,看似没用,却常带给你云淡风轻的会意一笑。刻意经营“朋友圈人格”固然病态,但关闭朋友圈或将“点赞党”删除,又何尝不是目的性太强的另一种“自恋”?

台湾作家李敖曾写过一首歌:“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似乎就暗合了朋友圈点赞党的生存哲学:爱觉不累。

猜你喜欢
向太空圈点好友
圈点、勾画、批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分析
催债与还钱
飞向太空
属羊
奔向太空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奔向太空
得病
雪花特快专递
杨慎研究《风骨》篇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