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路径研究

2018-08-09 08:58李娜
科技资讯 2018年8期

李娜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大量人才、企业涌入首都北京,合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经成为京津冀发展的核心战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其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天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相关路径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对指导相关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 非首都功能 疏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232-02

京津冀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核心是缓解首都北京的发展难题,重构京津冀区域布局,在我国心脏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当前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京津冀发展战略规划中,我国相关部门明确指出以天津滨海新区等四个功能区作为建设主体,其重要职能就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时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天津市的相关领导在滨海新区进行调研工作时,针对新区职能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滨海新区要加速发展的脚步,以改革开放为基础,做好经济发展工作,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1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战略意义

1.1 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利于北京更好的发挥首都核心功能

北京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之一,近年来,一方面基于首都功能的集聚效应,城市吸纳能力强,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北京市人口承载力有限,城市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之间矛盾突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大城市病”问题。制定疏解非首都功能相关政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公共政策的出台,对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区域内部功能结构失调导致的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所共有的特性,还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首都属性。这导致北京叠加了过多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资源要素形成虹吸效应,非但没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还导致“环京津贫困带”的出现。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需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来实现区域整体功能在三地间的优化配置,才有可能建成区域反磁力中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首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3 天津滨海新区简述

滨海新区是我国天津市沿海地区的重要功能区域,其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和渤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东部起点。滨海新区面积约为2270km2,合计产业区域和填海造陆区域约为3000km2,人口达到了250万人,是我国天津市的关键组成部分。2007年,在我國颁布的有关滨海新区的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经济开发区,其成为国家级经济改革试验区。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滨海新区的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并且形成了贸易、航运、金融以及研发等四个功能,并且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其功能作用逐渐凸显。

2 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相关优势分析

2.1 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港口

滨海地区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港口,并且具备离岸金融、国际配送、国际中转等功能,其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滨海区在京津冀发展中的前沿阵地以及桥头堡作用。

2.2 制造业雄厚

滨海新区在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现代冶金、海洋化工、石油加工、石油开采、电子信息以及航天航空等产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并且在旅游会展、航运物流以及现代金融等产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滨海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冶金基地以及石化基地。

2.3 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

在200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成为我国战略发展试验区后,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制造企业不断向这里聚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改革试验区域,并且带动了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3 天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相关路径分析

3.1 建设国家级制造基地

一是,滨海新区要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紧密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功能,突出强调低碳化、融合化、集聚化、服务化以及高端化的原则,围绕壮大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汽车制造以及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滨海新区还要以特色街镇和重要功能区为载体,持续完善各种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以及功能定位,以“补链”项目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吸引制造产业在新区投资建设,进而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形成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以及南港石化等大规模产业基地。三是,滨海新区还要积极与唐山和沧州等冶金、石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做好上下游衔接和项目配套,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共同发展。

3.2 实现服务业的聚集发展

滨海新区不但要给予第三产业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新区开放引领、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紧密围绕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现代商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国际贸易、现代金融以及航运物流等服务性产业,实现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同时,滨海新区也要对自身的基础条件以及功能定位做好深入分析,制定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方案,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产业,积极兴建创新基地、数据中心、技术中心以及研发平台。同时结合自身的港口优势,加快建设贸易市场平台和体系,发展国际分拨配送、国际中转以及保税仓储等业务,不断提升滨海新区的贸易功能,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无缝对接,重点发展海洋观光、工业旅游以及邮轮游艇等特色旅游形式,将滨海新区打造成区域内的旅游胜地,提升其旅游功能。

3.3 建设滨海新区科技园

滨海新区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强天津市与北京市的科技合作,推动两市实现政策以及科研资源方面的共享和互补。要积极与中关村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做好科技园的承接疏解工作,合理规划区域建设科技园,科技园主要承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主要分为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产品。同时,科技园要将天津制造产业优势和北京科技研发优势充分结合,全面落实资金链、政策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重点培养一批以科技园区和企业集团为载体的科技型创新实体,实现北京中关村资源向滨海新区的持续转移,让更多的先进成果在滨海新区开花结果。

3.4 利用首都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

当前,滨海新区正在加速实现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并且与北京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校开展了深入对话,推动新区创业板块的快速发展。首先,滨海新区要积极与北京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打造高端而先进的创新平台,例如与中科院开展合作建设信息技术产业,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建设信息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其次,滨海新区要积极与北京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例如与中航工业开展合作,在新区建设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最后,滨海新区要积极创设创新创业的空间和平台,吸引北大创业、清华启迪训练营进驻新区,吸引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和企业,进而推动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3.5 加强滨海新区的特色建设

滨海新区要突出经济自贸区的特点,为企业开拓创新提供支持和帮助,发挥自身商务楼密集、交通便利以及中心商务区发达的优势,不断吸引北京市高端产业以及服务产业的领军人才和领军企业,重点推动港口服务、海洋经济、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信息服务、软件研发、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以及新型金融等产业,为企业营造积极和谐、稳定繁荣的经济环境,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机制,进而打造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的创新创业平台。

3.6 加强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市产业疏解承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发展程度和历史因素的影響,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文化、卫生以及教育等领域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资源配置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想要承接非首都功能,需要选择公共服务比较完备的地区,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关键环节。

第一,加强教育合作,滨海新区要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吸引我国各大高校设立特色学科或者分校,并且加强京津冀地区高校在成果转化、科研以及教育方面的合作,探索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的互通互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而满足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二,加强医疗合作,滨海新区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发展卫生医疗领域,完善医疗政策体系,吸引我国知名医院开办分院、开展合作以及合作办医,从京津冀地区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医疗人才,加大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

第三,加强文化合作,滨海新区要充分发挥数字出版基地、动漫试验园以及动漫园的作用,吸引各大创意文化企业到新区落户,加强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同时,新区还要积极与首都艺术界开展合作交流,支持各种商业和公益演出,丰富新区群众的娱乐生活、提升新区群众的文化品位。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天津市滨海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滨海新区要发挥自身的产业、交通以及地理优势,承接北京市非首都功能,进而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玉娟.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未来与发展,2013,36(9):94-99.

[2] 张佑印,顾静.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游客行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6):191-197.

[3] 陈怡安,齐子翔.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3(1):46-50.

[4] 苏睿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产业安全评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0):89-94.

[5] 姚海燕,赵蓓,刘娜娜.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海洋通报,2012,31(3):34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