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天染

2018-08-09 17:40申丹丹
投资与合作 2018年5期
关键词:枫香布依族染料

申丹丹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布依族村寨里,有一种古老的布依族印染技法,它被誉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由于其染液主要从当地的枫香树中提取而成,因此得名“枫香印染”。

布依枫香染,一门古老的印染技法,它从惠水县雅水镇的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逐渐为世人所知。由于其图案极具感染力,其色泽与青花瓷器极为相似,因而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据《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今惠水)物产名马、朱砂、染布……”书上所提及的“染布”,即布依枫香染。

惠州有一个叫小岩脚寨的地方,这里是一个不到30户人家的小寨子,如果不是枫香染的缘故,或许至今仍然鲜有外人踪迹。这里有精致有序排列的布衣木楼、环绕山寨的梯田、竹林深处的阡陌小道。

传说,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寨子里一个叫茶维哨苗的布依妹子就在这片枫香林下乘凉织布,梭子翻飞间,几滴枫香树脂落在土布上,瞬间凝固后就怎么也擦不掉了。茶维哨苗只好将土布带回家,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蓝靛脱染后,这块土布上的“疤痕”竟然变成了美丽的蓝底白花图案。

这个小小的图案,就是枫香染的灵感和雏形。在此后的岁月更替里,寨子里的杨姓家族不仅将枫香染这一技艺延续了下来,而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将杨家祖传的“密法”熬制成枫香油,供染布之用。而今,它更是被赋予了新的艺术内涵。

2008年,枫香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该技艺传承人之一的杨光成,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50多年来不离不弃,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枫香印染这一布依族古老的民间技艺。

惠水县文化馆,坐落在一栋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楼中,需要穿过狭窄的小弄,再踏过一片杂芜的菜地才能到达楼前。杨光成就是暂住在惠水县文化馆借给他的这个地方,同时作为枫香印染技艺的传习所。

伴随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浓郁的枫香味扑面而来,炉子上的火未熄,温着枫香油。一棵百年以上的枫树,一年只可以采两斤枫香油。杨光成的画笔搁在一旁。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身形瘦削,提笔画画的时候,颇有几分书生的意味。

枫香印染可谓蜡染的“孪生姐妹”,同样属于防染技艺,较之蜡染却十分小众。蜡染用刀刻,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因而线条更流畅、细腻,花纹更雅致古朴,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

枫香染被誉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在惠水县是杨家祖传的手艺。其历史并不算长,只有近两百年,且始终伴随着一个“少”字:流传的地区少,只贵州布依族及少数的苗族村寨中可见,习艺的人也少,仅依靠杨氏父子相传,无文字记载。

严父出高徒

杨光成1953年出生在播潭村,家里一共有6個兄弟姐妹,只有他和哥哥学得父亲的手艺。

杨光成的父亲杨通清,曾是当地最有名的枫香印染手艺人。杨通清对枫香印染极为崇敬,严格按照《染谱》上所述,如何时作画、何时浸染,都遵循明确的时间规定。更为苛刻的是,每次作画前,杨通清都谢绝一切访客,关门制作。杨光成自小耳闻目睹父亲的画、染技艺。

杨光汉总会在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杨通清生于1913年,自幼聪明,为人忠厚。他父亲8岁时就常常上山、下地为家里放牛、割草,做些简单的农活。闲时,常看其父操作枫香染色,对画图、染色、漂洗等项工艺十分留意,潜心铭记。14岁时,杨通清开始从父学习枫香染手艺。15岁始入私塾读书,兼练书法、绘画,写得一手好字,喜欢吟诗,为其以后的枫香染技艺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诸多贡献。

杨光成13岁时正式开始跟从父亲学习枫香印染技艺,但他并没有赶上好时代。童年和少年时期,杨光成一直生活在饥荒的阴影中。布依族虽然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但是灌溉技术一直十分落后,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

父亲和哥哥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染布,杨光成就在一旁看。他们上山割枫香油、砍蓝靛草,杨光成都在一旁打下手,耳濡目染中熟悉了每道工序。

“文革”期间,“家庭成分不好”的杨通清隔三差五被批斗。如此一来,杨光成少年学艺期可谓一波三折。但杨光成仍然坚持学习,终于在他20岁时出师。

杨光成仍记得出师的第一道考题,既作为考官又作为老师的父亲,要求他在宽大的白布上,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这次考试非常严格,因为这决定了杨光成是否能独自在家庭内部完成枫香印染的整个过程。最终,杨光成顺利通过考试。

正是在父亲的严苛培养下,杨光成成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人。

渲染匠人之心

天性爱美的布依族女子,习惯将床单、被褥、衣裙、背娃娃的带子,生活中一切看得见的角落,都用枫香染上有美好寓意的花纹。依据当地的习俗,布依族嫁女儿,一套枫香印染的铺盖做嫁妆是必不可少的。待嫁的女儿,头一年便日日坐在机杼前纺纱织布,提前数月将裁剪好的布料送到杨光成家。杨光成带着对枫香印染和族人的尊重,严谨地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于生活和美的理解及想象,都画染在了每一块布料上。

为了陪儿子读书,杨光成在惠水县城住了近两年,很久未给村里姑娘染嫁衣。杨光成说:“要看枫香染,最好是去村子里。播潭村是我和枫香染的故乡,在那里,枫香染踏着自然的风、雨和季节的影响,依照着时序生长,每道工序具体而翔实,不慌不忙。”

春末夏初,黔南的雨水充足,万物生发。枫树开始抽芽,一树的鹅黄浅绿。此时,是收获枫香树脂的时间——只有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枫香树,才是适合割树脂的。仿佛是自然的馈赠,播潭村四周生长着为数众多的老枫树,最大的需好几个人合抱。秋天枫叶红时,整个寨子如坠入燃烧的云霞。

杨光成采枫树脂的林子,离他家的吊脚楼不足百米。采脂时只需砍开树皮,不伤及树干,晶莹的枫香油便从伤口溢出。说来很神奇,枫树也有公母之分,母树才能采脂,母树木质偏红,秋天叶片会变红。布依族人采枫树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树皮不砍一整圈,不伤枫树的性命。

采集好的枫香脂经过加热、过滤、提纯后,与适量的牛油混合均匀,枫香油便制成了。两者的比例,是杨光成不能对人说的秘方。常温下的枫香油是棕色的固体,待需要使用时,便置之于炉子上加热,融化后蘸取作画。冬天是农闲时节,温度低使得枫香油更易凝固,适合描画图案。屋子里生着炭火,孩子们围在身边,丰收之后心里踏实喜悦,这是杨光成最舒心的时刻。

描画好布,剩下的工序便是浸染了。然而,入染的最佳季节却是夏天,染出的布料着色均匀,花纹细腻流畅。浸染时,将画布置于染料中,每一两个小时,捞起来晾晒十来分钟,等待染料氧化,随后再浸入染缸,如此反复五六日。

杨光成说:“制作枫香印染品应十分注重時序。冬天是农闲时节,温度低使得枫香油更易凝固,适合描画图案。然而,入染的最佳季节却是夏天,那时染出的布料着色均匀,花纹细腻流畅,因而即便是染料制作亦要讲究时序。染布所用的染料是山上长的蓝靛草,其收割有两个季节,5月枝繁叶茂,适合采摘叶子,冬天则可收割尚未枯败的杆。因此,春天制作的染料轻盈润泽,而岁末制作的染料翠色凝重。”

染好布后,将其放入热水中,漂洗多次,枫香油融尽,浮色也褪去,蓝布之上,花鸟鱼虫就显现出来。如此算来,制作一块完美的印染布,至少需要等一年的时间。

杨光成说:“养护染缸里的水是祖传的绝活。染缸水是枫香印染的生命之源,有灵秀之气。”杨光成说在他家的院子里,三口背阴处的大印染缸里面盛着深蓝色的染料,表面浮着一层细小的白泡沫。“这里面是千年不死的活水,微生物在水中不断地运动。”杨光成说不出其中的原理,但他知道蓝靛染料配方和养护非常讲究,即便是技艺纯熟的染衣匠人,稍不留意便会使染缸水成为“死靛”,“水一旦死了,布浸多久都染不上色。”杨光成说。

传承规矩 焕发生机

做一件枫香印染作品,耗时长、成本高、工艺繁琐、价格相对偏高。因此,近年来,当地人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制作技艺,枫香染一度跌入低谷。

为了传承枫香印染这一技艺,杨光成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把家传的这门手艺传给了外人。2009年3月,他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教小学员学习枫香印染制作工艺,先后培养了200余名学员;2010年,他开设了枫香印染提高班,共培训学员60人;同年7月,杨光成又在本村每户人家中各选两名略有基础的年轻人,专门给他们传授枫香印染技艺。他还成立了枫香印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为乡亲们提供了一条生财之路,这不仅使濒临失传的枫香印染手工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杨光成说:“枫香印染不仅仅是我家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个原汁原味的技艺,我会尽最大努力使枫香印染技艺代代相传。”

如今,在杨光成的努力下,枫香印染作品愈发光彩照人,越来越多的人被它那素雅的图案、浓浓的民族风情所打动。这个布衣族村寨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学者,在杨家的木楼上,他们听杨光成讲述枫香印染的故事,欣赏他精巧细腻的点染笔法,品味一幅幅积淀着时代记忆的染布。

猜你喜欢
枫香布依族染料
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扶贫路径探究
枫香园四季
共赏欧洲枫香 共创事业辉煌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欢度佳节,芝加哥河又“绿”啦!
染料、油和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