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商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8-08-10 04:30杜娟娟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

杜娟娟

摘 要 “PC+移动+OTT”的多元生态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商业发展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目前,“一条”和“二更”在微纪录片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其在叙事策略及商业发展模式上不断探索,推动了微纪录片的产业化进程。文章以“一条”和“二更”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微纪录片;新媒体;“一条”;“二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1-0111-02

新媒体时代,随着4G的普及以及WiFi的高度渗透和覆盖,用户的流量成本不断下降。微纪录片凭借其内容和传播途径的诸多优势吸引了广泛受众。“PC+移动+OTT”的多元生态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商业发展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目前,“一条”①和“二更”②在微纪录片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其在叙事策略及商业发展模式上不断探索,推动了微纪录片的产业化进程。所以本文将以“一条”和“二更”发布的微纪录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微纪录片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而产生和发展的,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微纪录片的时间长度。国外通常把4~10分钟的纪录片命名为“微型纪录片”。从近年发展状况来看,微纪录片就是适应新媒体传播,通过艺术化手段记录真实生活和再现真实历史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艺术效果的影视作品,通常具有制作周期较短、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较快等特点。在国内,普遍认可微纪录片的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上限为25分钟。

2010年,国家颁布的文件《关于加快纪录片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纪录片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微纪录片因其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逐渐进入到主流媒体的视野中。

1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微言大义

2014年11月30日,“二更”正式上线,首期推送的是《杭州24小时》系列短片。这一系列共24集,每集3~5分钟。选择24位在杭州生活的不同人物,讲述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浓郁的人文色彩,温暖的画面和平视的视角,引起了很多杭州百姓的情感共鸣。在此,“二更”的微纪录片定位为讲述温暖有情怀的故事,输出文化价值观。下面,我们从三方面来分析此类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

1.1 选材与主题:以小见大

以“一条”为例,作为一家主打生活类微纪录片和短视频的互联网新媒体,其创办人是来自传统媒体《外滩画报》的前总编徐沪生。2014年9月8日,在微信开办公众号,每天发布原创生活类微纪录片。其选题包括生活、潮流、文艺等方面,主要的栏目有“隐世小店”“独立设计”“中国建筑新浪潮”“艺术现场”等。其受众定位是中国注重生活品质的中产阶级。在腾讯视频,“一条”上传的总视频量是714个,播放量7.2亿次,每条平均播放量101万次。

从“一条”近几个月的选题来分析:专拍大熊猫的摄影师、改造旧时房屋的新锐设计师、青少年网约性行为调查、在美国卖鞋发家的中国男孩,丁克家庭的苦恼……选题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新锐建筑设计师,旨在通过这些网络发布的微纪录片为目标受众群体提供理想的生活方式指南,从而进一步实现商业转化。

从选题上,“一条”和“二更”都是以小见大,捕捉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美。既有大时代的情怀,也有小人物的地气。选题够生动,为宏大的主题做了很好的注解,使其有了细节和支撑。

1.2 人物与故事:以情动人

纪录片必须要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线索才能吸引当下的受众,微纪录片同样如此,对创作者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分钟以内的时长里,能够把故事线索讲清楚,人物形象立体化,对导演而言是非常考验创作功力的。

“二更”坚持的是“小视频、大情怀”的创作理念,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把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展现出来。用平民视角,以小见大,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新时代系列中《奋勇女青年》记录了一位年轻的北京女清洁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健身老炮儿》描述了一位地下健身房经营者的善良心灵和奉献精神。《保护狼群》中的杨长生坚持二十年保护新疆的野狼。《梦栖洗碗间》中对着洗碗池引吭高歌的老阿姨唐春英。这些人物都是社会普罗大众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却拥有不普通的大情怀。

1.3 结构与视角:以点带面

新媒体语境下,人类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个性化、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多元化特征。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變化。从国际化创作理念上看,微纪录片要节奏紧凑、重点突出,悬念的设计则具有点睛效果。

比如“二更”的微纪录片“守艺”系列,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馒头西施》到《皂化人生》《最后的箍桶匠》等,将视线集中在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点上,采用平视的视角,通过快速紧凑的剪辑手段,讲述故事,塑造人物,阐释主题。由多个“点”的呈现带动“面”的表达,对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进行描绘和诠释。

1.4 画面与声音:以短补长

从视听语言上分析,微纪录片大多采取中近景及特写镜头进行叙事,通过小景深来突出主体。解说词通常用被拍摄人物自述方式来补充画面外的信息。这种视听表达方式适合网络平台传播,受众大多通过手机收看,限于屏幕尺寸,远景和大全景通常表现力会折损,中近特画面成为最适合的表现方式。如“二更”的《竹趣人生》《爱的肠粉》和“一条”的“中国职人系列”“茶与香系列”。以短小精湛的视听风格开拓了长纪录片所无法呈现的审美空间。

2 微纪录片的商业发展模式——识微见远

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红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人间世》等,网络为纪录片开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微纪录片的“纪录片+互联网+商业”模式日益成熟。网络视频平台在推进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上,摸索出了内容和商业合作的新模式,拓展了纪录片的变现渠道。

其中,“二更”算得上是行业翘楚。其于2015年4月注册成立,每晚“二更”时分,推送一部原创视频。三年时间里这家公司从单一新媒体发展到覆盖传媒、教育、影业、文创、云平台的全域生态。旗下“二更传媒”已建立起包括二更视频、更城市、更娱乐等40多个内容品牌,拍摄视频作品5 000多部,累计播放数量达到258亿,微纪录片作品获得金鸡百花奖在内多个国内外奖项。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二更”本身的品牌优势。2018年4月18日,“二更”宣布完成B3轮融资,融资金额达1.2亿元③。从其传播效果上看,这是一个成功的微纪录片生产和发布平台。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微纪录片利用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优势,探索出了纪录片的网络化商业渠道。比如“一条”公司,内容生产与商业结合,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渠道。用户可在其公司旗下的“一条生活馆”购买微纪录片中的产品。

综上,微纪录片的商业发展状况用一个成语可以概括:识微见远,意思是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微纪录片在中国虽然只是近年刚起步,但在业界已经引发创作热潮,受众的好感度激增,市场对此类优质内容产生了高需求。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里,微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将迎来一个井喷期。其商业发展模式也会逐渐成熟,步入良性发展。随着新一波的融资高潮和互联网巨头如腾讯、爱奇艺和优酷的入场争夺,会对用户产生进一步的分流。同时,在资本趋热的背景下,监管也会越来越严格。野蛮生长期过后将会趋于理性和健康发展。

3 小结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的微纪录片消费群体日趋成型。从叙事手段到商业发展模式,微纪录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目前,微纪录片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要内容创新。以“一条”和“二更”为代表的平台要重视内容生产质量以维持对用户的持续吸引。成功的微纪录片生产平台还应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同一题材的多层次开发和运营,利用“020”电商模式,形成联动,实现有效传播。

注释

①“一条”,指上海一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原创纪实类短视频的互联网新媒体。

②“二更”,指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知名的纪实类短视频内容平台。

③《北京商报》2018年4月19日,第004版。

参考文献

[1]何苏六,李宁,赵曦,等.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