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思考

2018-08-10 10:28嘉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7期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有关主体必须积极打破原有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的桎梏,探索一条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道路,才能为该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因而校企协同机制的作用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实况,探讨了在这一教学实践过程中校企协同机制的应用以及专业课程优化建设策略,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该领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制 高职经管类专业 专业课程建设 创新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30-02

引言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规模扩大化、价值集成化发展,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社会各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但就我国经管类人才市场的运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企业用工难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相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离不开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的不合理设置,使得广大毕业生实际的专业素养很难满足其工作开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育人价值大打折扣。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以校企协作机制为指导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企协同机制的应用价值

(一)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开展需求

相较于其他单纯工科类专业的技能培训课程,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要求,但是仅仅依托校内的实训、试验资源,很难得到较为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各所高职院校来说,受制于资金投入规模与人才引入力度,所以许多具有教高专业性的技能培训环节很难单独在学校的实训室完成,例如这一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流设施设备操作训练、物流中心作业流程指导等。现阶段,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引入了这些设备,但是在后期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维护与科学的管理,所以设备的实际应用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专业育人价值的实现。而借助于校企协同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有关企业在资源配备与人才指导层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实现不同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丰富教学资源的必要优化手段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基础所在,其规划、设计以及建设的实际情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高职院校专业育人水平的高低。但就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实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的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指导放在关键的位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关联密切的实践培育。如此一来,即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也会在步入社会之后出现盲从甚至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很难以较好的状态服务于实际工作的开展需要。而在这一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合校企协同机制的指导理念,一方面可以为高职院校引入更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从而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课程建设也可以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以及有关岗位的用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编排教学内容,为相关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二、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策略

上文中,我们立足于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实况,探讨了校企协作机制在这一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基于现阶段各所院校内普遍存在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有关主体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岗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创新、优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工作开展同广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目的的实现,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换句话说,要想在校企协同机制的指导与作用之下建立起一套科学、长效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所在。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高职院校成立起专门的课程建设委员会,涵盖了院校的教学主管领导、合作企业的决策者、行业专家、部分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工作技术人员等主体,在充分考量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专业化经管类人才需求变动趋向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方向以及课程目标定位,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其次,需要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涵盖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从而确保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性与技术可行性。并且由高职院校或者是学院内部化拨专项资金,为新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可以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牵头,联系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大力推进部分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从而帮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并检验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原有体系

通过对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建设实况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各所院校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广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鉴于此,在该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专业教师应当重视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确保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在院校的合作企业内进行兼职或接受培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责任水平,更好地参与到课程的优化设计与创新开发之中。在此基础上,课程的建设必须凸显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即在原有基础性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应当大力推进各种涉及企业经营业务处理、客户服务管理、市场业务组织以及数据调查分析等的技能教学。还可以开设如设备基础操作、ERP现代管理以及现场物资管理等的专业技能课程,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除此之外,课程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合作企业的实践任务或者是模拟任务,从而促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培育职业道德,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优化、完善、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牢牢把握不同学生的发展动向,有针对性的转变课程建设思路、調整课程建设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工作开展同广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各领域培养更多的专业型经管人才。

(三)建立健全专业课程评价机制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同样也离不开一套完善、科学且长效的专业课程评价机制,这不仅是帮助同学们了解自身学习方法、内容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教师牢牢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更有针对性的编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方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不同課程的专业教师全面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起涵盖课堂考评、实践检测以及期末考试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如此一来,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助于跳出“考试成绩决定论”的怪圈,实现对不同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科学评定。与此同时,基于校企协同机制的教育背景,各专业教师应当加大同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教学合作力度,即在企业实习或者是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由企业专业人员负责对不同学生参与情况以及实践结果的评定,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参考,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规模扩大化、价值集成化发展,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社会各领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但就我国经管类人才市场的运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企业用工难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相矛盾的问题。基于此,有关主体应当充分考量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专业化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变动趋向,有针对性的转变课程建设思路、调整课程建设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J].梁奇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陈晨,刘在云,周晓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张龙.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6).

[4]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陈解放.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

嘉丹,女,1983年7月生,四川广元人,本科,硕士,助教,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