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因素的探讨及干预对策

2018-08-10 10:26刘有煊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术后感染耳鼻喉科

刘有煊

摘要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方法:收治行耳鼻喉科手术治疗患者1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原因较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 耳鼻喉科;术后感染;干预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行耳鼻喉科手术治疗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2例。研究组男40例,女42例;年龄45~74岁,平均(55.4土8.4)岁。对照组男42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58.9土6.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多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身体护理,例如在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给予基本的术前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康复需求给予常规性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①加强对患者的疾病与心理掌握: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手术之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灵沟通,并开展术前宣教,力求在患者心中建立治疗的信心,并获得患者的信任,掌握手术前后基本的注意事项、疾病知识以及手术安全性等。除此之外,手术之前需要严格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一旦发现,立刻告知医生决定手术方案。②强化抗菌药物管理:术后任何护理工作都需要严格落实无菌原则,落实消毒与隔离制度,每天进行清理与消毒,同时做好病房环境的管理。注重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预防交叉感染发生。严格落实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对于抗菌药物实行分类管理,强化科室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力度,杜绝滥用抗菌药的现象。③加强手术护理:一般情况下,传统护理模式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对手术环境进行控制,将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在22~25℃,并且室内湿度需要控制在55%~60%。为了更好地加强围术期护理质量,还需要手术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性消毒与无菌操作,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间的开门次数,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术后及时采取血尿常规、血液生化以及心电图检测侧等措施。④强化术后维护管理:手术完成之后及时通知患者家属手术结果,将患者安置在病房当中,并详细询问患者的心理情况,耐心讲解手术当中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术后结果的担忧,建立术后康复信心。手术之后需要强化对伤口的保护,规避触碰、意外碰伤的情况,并且注意伤口周边部位的清洁卫生。鼓励患者做好自我保护,提升自身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并且强化患者机体康复能力。手术之后到出院之前,巡回护士都需要到病房进行随访,详细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且观察伤口的恢复状况,尤其是是否存在疼痛感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疗效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0)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研究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1.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耳鼻喉科疾病的引发因素比较多,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和代谢功能异常、外伤、中毒以及辐射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机体代谢發生紊乱,从而出现机体蛋白质变性且浑浊,并最终发展成为耳鼻喉科疾病[1]。耳鼻喉科疾病大多数是发生在> 40岁的老年患者中,同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发生率[2]。当前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生理变化、手术应激往往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大幅度下降,从而为病原体的进入提供条件,再加上手术创面遭受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会明显提升,这也间接提高了手术感染的发生率[3]。

加强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手术开展,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所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和现象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与管理,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围手术期整个过程中提高对患者的关注程度,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缺陷的出现,对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的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规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之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必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控制,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另外,在临床当中,还需要从护理人员的术前病情掌握与控制、沟通、症状观察等多个角度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在围手术期最大程度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疗价值[4]。

本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采用加强护理管理的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治疗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患者术后感染原因较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俞桂珍,祝娟英,叶旭琴.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7):718-720.

[2]李自超,倪忆媚.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5,23(6):546-547.

[3]饶佩玉,徐征,陈元芽.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11):1328-1331.

[4]王鑫,高艳红,王丹,等.喉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1):2092-2094.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术后感染耳鼻喉科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你得了“晕屏症”吗?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剖宫产术后感染因素分析报告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PDCA护理管理模式对预防口腔拔牙术后感染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