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求源,古今融通——读牛贵琥先生《老子通释》

2018-08-15 00:51张建伟
天中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子

张建伟



正本求源,古今融通——读牛贵琥先生《老子通释》

张建伟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牛贵琥先生的《老子通释》立足于文献,基于老子的时代,以独特的视角拨开笼罩在老子身上的迷雾,解读了《老子》一书的深刻含义。牛贵琥研究老子的治学方法值得总结与借鉴。

牛贵琥;《老子通释》;治学方法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典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因为老子生平资料缺乏、《老子》韵语的形式等原因,有关争议历来颇多,包括老子其人有无、年代先后、《老子》思想等问题,一直聚讼纷纭。牛贵琥于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老子通释》一书,立足于文献,基于老子的时代,以独特的视角拨开笼罩在老子身上的迷雾,解读了《老子》一书的深刻含义。

牛贵琥从记载老子生平最重要的资料——《史记 · 老子列传》入手,认为司马迁实际记述了四个老子,并对此做出辨析。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同时,而且二人见过面,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老莱子,而周太史儋与老子混淆,则是因为老聃之聃与太史儋之儋同音。战国叫李耳的老子世系清楚,其存在无可置疑。考证清楚了老子其人,《老子》一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郭店楚简《老子》较少理论的阐述与概括,比较偏重于实用性,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帛书《老子》和今本《老子》比较有理论性和系统性,而且突出了绌儒的倾向,是因为战国时期的李耳对春秋时期的《老子》做了重新编排与增补。实际上,《老子》的成书方式是当时的通例。《庄子》《墨子》等书都经历过同一学派人士的积累、加工、完善的过程。通过这样抽丝剥茧地辨析,老子其人与其书的谜团就被一一揭开了。

现代学者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往往倾向于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如本体论、认识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等来总结古代哲人的思想体系。由于东西方关注点与思维习惯的不同,这种总结往往给人削足适履之感。牛贵琥能够对老子思想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在于他立足《老子》本身来总结提炼,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特色。牛贵琥认为,《老子》总结自然与社会的规律,并将之运用于人生修养与治国。《老子》有思想结构,其上篇《道经》偏重理论,下篇《德经》偏重实用,力图做到理论与实用的结合。具体而言,《老子》是针对春秋战国那个动乱的年代,“以历史的眼光,以溯源的方法,解决人们面对的各种困惑,并由此推出为治之道”[1]13–14。论述《老子》的思想,牛贵琥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足于文献。书中无论是阐发《老子》的思想,还是注释篇章,牛贵琥言必有据,因而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在解释“道”与“德”时,牛贵琥引用《诗经》《论语》《说文解字》等古籍,并以古文字字形为证,说明道即大路,德是眼睛对着大路,有正目、正心之意。“得道”就是能够不断地认识“道”,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在《老子》各章的注释中,牛贵琥多次利用《楚辞》王逸注、《吕氏春秋》高诱注、《汉书》颜师古注等古籍来印证,还引用王念孙、章太炎等学者的观点,使得解释证据确凿,新见令人信服。再如,牛贵琥提出《老子》是古代智慧格言的总汇,其根据有二:一是《老子》与《说苑》《战国策》等书所引古书的字句相似,《老子》自身也引用《建言》等书;二是《史记》所载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这正是古代方便获得历史资料的职位。其结论立足于文献,颇具说服力。

第二,立足于整体。以往学者解读《老子》时,有人仅就一章一节就得出结论,往往不足以代表《老子》的本意。牛贵琥更强调从整体上解读《老子》。比如,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牛贵琥总结出《老子》的认知体系有二:一是推演的方式,如第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二是掌握“道”。如,人们根据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认为《老子》搞愚民政策。牛贵琥认为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老子》第三章讲“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目的不是纯使民“愚”;第十二章又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证明“虚其心,实其腹”的“愚”,是包括统治者圣人在内的,不仅仅是被统治者愚。这种整体把握避免了见树不见林的弊端。

第三,联系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老子》诸种版本的比较。牛贵琥对比郭店楚简、帛书与今本《老子》的异同,同时还比较《老子》的古今注释者的不同,如河上公、王弼、高明、朱谦之等人的注解,因而具有学术史的意味。其次是老子与先秦诸子的比较。例如,《老子》第六十三章提出“以德报怨”,是从怨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进行思考,有利于消除怨,比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眼光远大得多;第六十一章讲大国下小国、小国下大国,是主柔思想的具体实施,目的是免除战争保持和平。而《孟子 · 梁惠王下》《滕文公上》讲的以大事小、以小事大是为了更功利的政治目标,二者表面相同而实质迥异。由于法家与道家有思想上的渊源,《老子通释》一书中多处引用《韩非子》之《解老》与《喻老》篇,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这样既有助于对《老子》的理解,也可显示法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四,入得其中,出得其外。牛贵琥强调,阅读某一部经典,就要化身为作者,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看这部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样就可引导自己达到作者的高度,《老子》一书也不例外。通过研究《老子》的写作目的和老子针对的社会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书的价值,读书才会有所收获。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思考《老子》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就需要结合其他典籍进行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既然《老子》是总结自然与社会的规律,并将之运用于人生修养与治国,那么这种智慧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尽管限于体例,牛贵琥未能多举生活中的例证,但是我们不难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老子》的启发。例如,《老子》第二章讲无为之治,意思是不能用自己固定的观念要求人们,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联系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老子》的先见之明不得不令人钦佩。再如,《老子》第五十二章讲的“见小曰明”,意思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多着眼于业绩与成功,而很少关注一些小苗头,而正是这些苗头会逐步发展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大问题。比如官员腐败问题,往往存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从起初的严于律己到面对贿赂半推半就,再到索贿受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制度建设就格外重要了。再如,学生的极端行为,往往都是长期累积的心理问题的大爆发,如果家长与老师不只看重学习成绩,而是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发展到危险的地步。《老子》的提醒正好能帮助我们改进我们的关注点,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也许这才是我们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也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1] 牛贵琥.老子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 刘小兵〕

2017-06-29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2310)

张建伟(1973―),男,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

B2

A

1006–5261(2018)01–0017–02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