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根植于乡村治理
——保康县尧治河村的创新实践

2018-08-17 05:30郝敬东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村党委家教家风

□ 郝敬东

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导,近些年来,尧治河村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自觉发生了深刻变化,捡垃圾、扫场院、清河道、护山林、助游客、重家教、树家风、睦邻里等新风尚蔚然成风。

湖北省保康县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当年贺龙带领的革命队伍曾在保康县尧治河村驻扎。党的十八大以来,尧治河村党委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把一个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三地接壤的高寒边远村,建设成了大众喜欢的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国家AAAA景区,实现了“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目前,尧治河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从整体上迈入了小康。

口袋“满”了脑袋如何不“空”?物质富了精神如何富有?

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以敏锐的触角和宽阔的眼界,把文化建设作为村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使文化根植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在乡村治理中使村民增强文化自信。

小招牌 大涵养

尧治河村山高谷深,163户人家过去一直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岭间,村民出行办事、村庄管理和服务均不方便。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村里出资5200万元,兴建160栋村民别墅,以福利形式分配给村民,使住在“老山间”里的农户全部迁居到了小区别墅。

人居环境的改变,给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管理、服务等带来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致使小区环境卫生差等问题难以有效根治。

村党委意识到,房子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在村党委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我们搞小康建设,解决了群众住得好的问题,但住着漂亮的房子,却没有新的生活方式,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不算是全面小康。”

村党委决定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努力让传统文化智慧、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别墅小区,融入村民眼球,成为行为规范。

村党委围绕环境保护、家风家教、文明规范等内容,组织专人分类收集,整理编写村民能够记住、可以做到的励志箴言与文明用语,制作350多块永久性牌子固定于小区路灯杆、村民活动广场、公路沿线、景区节点以及村界边,形成“广而告之”的氛围。

在环境保护方面,村党委遴选整理的“发展与和谐同步,生态与文明共存”“整治环境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既要金山银水,更要青山绿水”“山水生态之美,引领幸福发展”等标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在家风家教方面,“你有家教吗?”“你孝敬老人吗?”“你是好儿女吗?”“没有好家教,就没有好家庭”等标语,在寻问中透着警示,于平实中彰显教益。

在文明规范方面,除了突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梳理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俭、诚、温、让、恭、谦”等精髓要义,逐字进行通俗、简洁的释义,制作成规格一致的精美牌子,集中悬挂于村民小区。

在村委会前的日月广场,由本村书法家孙熙政书写的《道德经》《戒子书》《弟子规》全文,镌刻于百余米长的廊道边。在龙门口村民广场,“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巨大标牌,美丽村景底色之上,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耀眼……

一块块精心制作的“文化牌”,一处处精致打造的“文化墙”,一条条精心遴选的励志箴言,所形成的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与无处不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互为映衬,更与村民朝夕相伴,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催化剂。

小档案 大情怀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村党委认为,家庭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这个细胞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水平。

2013年,村里组织专班,历时两年分片逐户将全村163个家庭的生产经营、荣誉惩戒等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记录入册,立卷存档,形成“家庭档案”。

“家庭档案”涵盖家庭成员简历、家谱、籍贯、祖居何处、迁入时间、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山林土地承包状况、地界林权、经济收入、荣誉奖励、违规处罚等30余项内容,堪称一个家庭的“百科全书”。同时,根据家庭情况变化,内容一年一更新,不断充实完善。

2016年,村里统一逐户逐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形成“一户一档,一档两卷”,更加丰富了“家庭档案”内容。

小小“家庭档案”,构筑的是一种村落文化。它肇始过去,贯通现在,影响未来。说它肇始过去,是其很好弥补了村里人家历史人文底蕴缺失之憾;说它贯通现在,是其真实记录了每个家庭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创造;说它影响未来,是其能够传承和延续本家庭建设尧治河、护佑尧治河的赤子情怀。

“‘家庭档案’植根乡土,贴近户情,对传承一个家庭的根脉、家风有着积极意义。”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村民杨宜国说,“现在人过三代,孙辈不一定记得爷爷、奶奶的名字,对本家本族的优秀遗存更是知之不多。而有了‘家庭档案’,且年年续补,代代相传,必将使后辈在情感上有一种血脉依附,使每个家庭有一方精神寄托的园地。”

让乡村治理成为村民的行为自觉,文化建设不仅有效推进了尧治河村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培育了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尧治河村建立的“家庭档案”更是村两委联系群众的纽带和通道。一年一度“家庭档案”的更新,家庭发展与建设情况的续补,使村两委心有所系,家家户户心有所系,全体村民心有所系,不但强化了作为尧治河村民的一种心理归属感,而且所产生的内力唤起了全体村民对村集体发展的关心——村民把自己的命运与村子的兴衰紧密相联,积极介入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自觉履行权利和职责,真正实现了情感上的归属。

小村规 大作用

在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尧治河村两委根据新时期发展与乡村治理需要,遵循《村民自治法》,对“村规”进行修订,颁布了共计19章196条的《村民自治章程》。但是,章程对于村民祝寿、添生、婚丧等事宜没有作出详尽管理规定,一些村民在操办这类“家事”时出现了相互攀比讲排场的铺张浪费现象。村党委认为,只有彻底杜绝这种攀比之风,尧治河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2014年7月,尧治河村两委研究出台了《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规定村民办理红白喜事,使用烟酒分别不超过10元一包、50元一斤;燃放烟花炮竹,只允许在老人落葬、清明祭祖、结婚、大年初一时鸣放一次不超过10000响的鞭炮。

办法刚实施时,有两户村民操办喜事,侥幸比照过去的惯例,让客人吸18元一包的烟,喝88元一斤的酒。村里得知后,立即对他们依据“村规”进行处理,并在全村通报批评。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称“村规”有侵犯村民权利之嫌。

面对质疑,尧治河村党委认为,用规矩厉行勤俭节约,用制度杜绝铺张浪费,树立良好村风家风民风,这没有错。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在农村,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的特征比城市更加突出,村看村,户看户,在最能体现‘面子’的红白喜事操办上,攀比之风最容易一浪高过一浪。铺张浪费装了‘面子’,伤的却是‘里子’。杜绝陋习‘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把‘最牛村规’进行到底,长期坚持,村里的文明新风不愁兴不起来。”

尧治河村党委坚持在争议声中把“最牛村规”推行到底。3年多来,村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没有一例违规超标使用烟酒。喝本地酿制的每斤不超过30元的包谷酒,在尧治河成为新的风尚;过年过节、清明祭祖、老人落葬、新人进门都自觉严格遵守只燃放一挂鞭炮的规定。

有村民说,村里的这项规定,如同一把“尚方宝剑”,使我们操办红白喜事,不再有“面子”障碍,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待客,都只燃放一挂鞭炮,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不用担心遭到非议,大家生活得更加开心、幸福。

小“村规”有大作用,它破除的是落后的陋习,浸润的是一个村庄与时俱进的文明洗礼。这一管用“村规”的持久执行与约定俗成,必将形成一个村落特有的文化,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村民向文明生活方式华丽转身。◀

猜你喜欢
村党委家教家风
公主岭市:全面推行中心村党委党建新模式
“联村党委”聚合力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联村党委助力乡村振兴
家风伴我成长
“两乡四村”联动 “一河两岸”同心
—— 水城县“五联五强”打造“开放式”跨省联村党委新模式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