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学中美育的融入

2018-08-18 09:10刘雪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学科

刘雪薇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有了“美丽” 的新目标。因此美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的各门课程中都蕴含有丰富的美育素材,忽视美育势必削弱学科教育价值。中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美育素养,在教学中进行生态美、自然美、有序美、科学美等美育渗透,创设审美化课堂以提高中学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结果却是对未知世界不感兴趣,对美好事物无动于衷,对生态破坏毫不痛心,那是对人的美好天性最严酷的摧残。初中的学生应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身心愉悦体验,即求知与求美,这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本文将从教材中的美育挖掘、学生审美现状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学中的提升审美能力的途径措施等几部分进行简单分析。

一、挖掘教材中的可进行的美育素材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美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离不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渗透审美和美感教育。例如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千姿百态、瑰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这是重要的美学内容,倘若教师予以重视,并灵活展示,带领学生感受这些自然美,则可让学生领略自然形态美,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情感。又如在语文教学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都是对雪景的描写,但是,这两首诗词内容相似,风格却是相去甚远,其情感也有很大不同,岑参的诗主要是通过冬季的寒冷进行渲染,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而毛泽东的词,主要是对壮丽的祖国山河进行了赞美,豪迈大气,气势磅礴。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另外,结合时政新闻呈现热点问题,又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些都能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的重要性。在学生感受到美,鉴赏过美之后再进行写作或是绘画就能够进行美的创作。

二、学生的审美水平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个体之间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家庭的美育疏导都是不相同的,因而学生之间的审美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寓素质教育于美育之中,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的整体水平这项任务的较好完成,对全民素质的提高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的“應试教育”和“唯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不同学科独具特色的美感和生命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寓美育于日常教学之中,已成为一个崭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课题。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美育原理、美育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据,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学生的审美水平现状。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审美素养都已具备,但是审美需求存在个体差异。

三、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美育主要依托于学科教学而存在,兴趣能推动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近些年来初中文化课的教育中美育实施尚存在系列问题。在结合兴趣的基础上,相信通过理论分析和一定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日常教育中美育实施的策略和教学途径都能与师生共同进行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探讨。中学课堂中实施美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可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比较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等等。

除了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学习,合理开展课外活动,也能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此外,加强教师美育素养,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的前提。各科教师也需要及时充电,要有长远的眼光,这样才能在现实中,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例如课堂上、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引言、设置悬念、运用诗词、谚语、漫画都能较好的渗透美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其直接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感,使之趋于丰富、细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美育素质教育学科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超学科”来啦
美育教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