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画图”和“比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018-08-20 10:05蔡凌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画图比较解决问题

蔡凌燕

摘 要: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一道一上教材提供的解决问题思考题的访谈分析,从学生、教师、教材等不同维度分析了错误原因,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改进。从中提出:借助“画图”和“比较”两种策略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之裨益。

关键词:典型错题;解决问题;画图;比较

一、典型错例解读

1. 错题来源:人教版数学教材一上第8单元P100

2. 错题与错解呈现

3. 访谈真实记录

课堂上,在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进行了该典型错题的解答(考虑到学生的答题会影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先访谈再批改的)。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9+5=14”?

生:因为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就是9+5=14人。

师:你认为这样做对吗?

生:对的呀。

此时,从学生的回答和表情中可见,他们认为自己的答题是万无一失的。

4. 错因分析

这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8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能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材提供的一道思考题。从学生的错解类型上看,错解非常集中地指向一种类型。测试班级全班47人中,除了有1人直接写出得数“14人”(也是错误的)之外,另有19人的错误如图1所示,错误率高达42.5%。为什么该题的错误类型那么一致且错误率那么高呢?笔者从教材、做错的学生和教师三个维度入手进行了调查分析(文字表述略),归因如下:

(1)学生角度

①学习迁移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性往往会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本册教材中,求“一共有多少”,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用加法解决,而且只要能找到题中提供的信息直接相加即可。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当他们看到题目中显示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这两个信息时,头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必须用上这两个数字,而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受到教材中类似求和问题的迁移,孩子就顺势地想到用“9+5=14”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从访谈中也可见一斑。

②信息刺激的强弱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生是非常容易受直接数据条件的影响的,他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而对文字隐含的间接信息容易忽视,甚至根本不作考虑。本题中,只关注到9和5,而忽略了“除了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之外,还有他自己本人”这一隱含信息。

(2)教师角度

笔者在对同年级组老师进行该题调查时发现,其他班级学生所犯错误基本雷同,并且指向集中,错误率也更高。而本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需要借助画图,帮助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画图策略的重要性”。而在测试时,没有一人用到画图来解决问题。当然,在进行该题测试时,教师并未进行事前干预,只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在之前第6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在解决类似“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说明教师对于画图策略的指导力度不够。该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事前未加干预的教学方法也值得商榷。

(3)教材角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类似于典型错例的隐含隐蔽信息的求和应用问题,只此1题,仅占4%。虽然是作为思考题,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显得很突兀。

二、教学改进实践

1. 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在进行该题练习前,设计以下题目进行热身:

(1)一排小朋友,女生有8人,男生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朋友排队,前面都是女生,有8人,后面都是男生,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式,能画一画则更好。

2. 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①读题,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我”是谁?

(2)画图分析:

①小军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②小军前面的9人包不包括他自己?后面的5人呢?

(3)引导画图:

①根据刚才的分析,怎样列式解决?光是9+5行不行?为什么还要加1?这个“1”表示什么?

②用图画表示这个算式,该怎么表示?

③不写算式,你怎么考虑用图画?(前面9人,○○○○○○○○○,后面5人,○○○○○,再加上小军自己,□。即○○○○○○○○○□○○○○○)也可以看着图数一数,一共是15人。

学生从画图中得到了对算式的验证。

3. 灵活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延伸题:从前面数,小军排第9位,从后面数,他排第5位,一共有多少人?

(2)分析比较:从前面数,小军排第9位,从后面数,他排第5位,其实就是“小军前面有8人,后面有4人”,那就和典型错题一样了。画图为:○○○○○○○○□○○○○。

三、改进实践诠释

1. 进一步唤醒了孩子的画图意识

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因此作为教师,务必要把画图的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让学生把画图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积极赋予行动。通过以上教学改进,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想画图、想不到画图,到之后的通过读题、找相关信息和问题,再把文字信息转化成图画信息,用图画来进一步试着解释说明文字,这其实就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暴露数学学习思维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画图策略、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比比画画中感受了画图的方法,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在思维的撞击中完善了画图意识,进一步理清了复杂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孩子们的画图意识逐渐被唤醒,这就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正如搭班的语文老师说:“这道题如果不画图,别说一年级的孩子,就是成人,也不一定马上就能解答出来,有图真好!”

2. 进一步培养了孩子比较策略应用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探究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辨清是非、去偽存真,揭示知识的本质,构建知识形成概念,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尤其是遇到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时,应整体把握教材,深入挖掘例题和练习的内涵,让学生在整合和变化中充分与原认知基础进行比较和顺应,明白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而且还需要整体分析、充分理解题意,才能达到有效思维的目的。上述教学改进,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与延伸题进行比较、分析,对两道题的理解均有很大裨益。当然,比较的方法很多,除了可以如上述比较外,这两题也可以以题组呈现的方式进行比较,把教学改进重点放在对比解读题组间信息的区别和联系上,力图使学生在比较中自觉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效果也很好。

四、改进成效分析

1.学生的错误率与首次测试相比,明显减少,错误人数仅为6人,错误率占12.8%。

2. 与同年级的非实验班相比,正确率更加可观。选取一个非实验班为例,错误人数12人,错误率达25%。

3. 正确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用了画图的策略,或者边画图边列算式,如图2所示。

4. 对错误学生的访谈表明,就算是做错的学生,通过教师的略微引导,自己也能很快找到错误的地方。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9+5=14”?

生:因为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就是9+5=14人。

师:真的是14人吗?如果老师告诉你,14人是错误的,你知道正确的应该是几人吗?

生(稍作思考):呀,是15人。

师:那现在知道自己错了,是错在哪里呢?

生:没有加自己。

师:那正确的该怎么算?

生:老师,我可以画图吗?(得到允许后,画完图,并列式9+6=15人)

师:9表示前面有9人,老师不明白“6”表示什么。

生:他自己和后面的5人。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层次更高了。

5. 由于一年级错题库中还有另一题跟本题有所联系,但更难,作为一种资料的积累,笔者也一并作为一个测试。可喜的是,学生的错误率比典型错例第一次测试时要低。全班47人,14人错误,错误率为29.2%。

附另一典型错题:一排小朋友共11人,聪聪的右边有4人,聪聪的左边有几人?

猜你喜欢
画图比较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画图理解“多多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