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海外的一局先锋—记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俄罗斯分公司总经理、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经理刘志刚

2018-08-21 08:09/
建筑 2018年16期
关键词:巴哈马中建莫斯科

文 / 吴 洋

他,远离故乡的热土,踏上陌生的国度,一走就是八年。他,征战巴哈马,打造了迄今为止中建系统承建的海外合约最大单个总承包项目。他,鏖战莫斯科,带领团队筑造的项目从200多家单位的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莫斯科市建筑业最高奖项—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第一名。刘志刚,这位“央企出海”的拓荒者、“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创业海外的一局先锋,在中建一局海外市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三个人地干!”

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各国寻求崛起的浪潮日益显著。就在这时,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继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该项目是金融危机后全球最大私人投资项目、迄今为止西半球规模最大的单期开发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建系统承建的海外合约最大单个总承包项目,对于中建一局、中国建筑乃至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刘志刚,作为第一批出征巴哈马的一局先锋,远离熟悉的祖国大地,开启了拓展海外的新征程。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经理刘志刚追求高品质建筑,与中俄员工一起在施工现场监督项目施工情况

初入巴哈马,与沙滩、海岛、阳光、美女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物资的匮乏,作为航海孵化出的旅游城,巴哈马的建材均需要由海运供应,航运存在隐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航道的选择、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资源的运输,而这对项目带来的考验就是,如何保证工期。刘志刚作为工程管理部经理,到达巴哈马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建设容纳1000人的临建,因为巴哈马会受到飓风侵袭,因此所有临建都需要按照抗飓风标准建设,同样受到飓风影响的还有建材资源运输,一等就是半个月,急得直跺脚,“恨”得牙痒痒。“闲不住”的刘志刚就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应用建材效率的最大化,如何建造更加安全的临建。资源一经到达,刘志刚就立刻带着兄弟们行动起来,抓紧赶工。“每天都在赶进度,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三个人地干!”刘志刚说。计算、许可、加工,海运、组装,每一项都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刘志刚优秀的管理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凸显出来。

“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名片—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

“飓风,我们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

临建结束后就是裙房建设。因为裙房跨越四个分区,需要将四个分区相连通,项目团队缺少类似的经验,再加上设计滞后、屋面防水要求高、施工组工序交叉较多,一个个困难摆在巴哈马大团队面前。刘志刚挺身而出,“我来了就要做最难的,这个项目我要定了!”7万平方米,所有修建的塔楼的机电线路都需要从此处经过,可以说这部分是整个机电系统的中枢神经。同时,吊顶上方有很多管线,为了不影响以后度假村商业的正常运营,项目必须在吊顶上方设置可供检修的空间和设备。于是,刘志刚带着他的团队,每天都在研究BIM模型,“每一根吊杆都要画出来,就连12毫米的小部件也要画出来,为未来检修提供便利。”刘志刚提到。他带领着团队进行屋面防水与机电的协调,顶棚机电与装修的协调,粗装修与精装修的协调,说服业主接受价格,说服设计接受方案。

2015年2月,项目团队度过了在巴哈马国最后一个春节,当时项目员工一个都没有回家,全部坚守岗位保竣工。时任项目现场经理的刘志刚和大家聚在一起,开怀畅饮,互相激励,望着茫茫大海吟诗抒怀:“波平心潮起,碧空思乡浓。卸甲归田日,再携百侣游。”

“中国标准并不比俄罗斯的差!”

刚刚踏上祖国的热土没多久,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向他发出了召唤,海外的四年已经让刘志刚的家人倍感疲惫,他面临的正是自古男儿多面临的艰难抉择,是忠?是孝?最终,他选择了莫斯科,那片陌生而神秘的土地。

在地下室结构浇筑施工时,刘志刚带领他的团队采用在中国常用的整体浇筑,即柱子、墙体、顶板一次浇筑完成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工期短。而就在他们信心满满地施工时,他的做法却被俄罗斯管理公司即刻叫停,“你们必须采用工业化的模板体系,再把模板进行拼装,你们现在的做法不可靠,达不到我们的标准,不准施工。”管理公司人员说。他们强硬的态度并没有吓倒刘志刚,因为以他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他相信,中国一次性浇筑的质量并不比工业化模板拼接差。

时间不等人,面临如此短的工期,停工一天就会对项目造成巨大损失。于是,他连夜总结国内一次性浇筑的施工技艺和施工经验,准备了100页的汇报材料,第二天,他捧着沉甸甸的鏖战成果找到管理公司,与业主、管理公司人员商讨施工意见,刘志刚坚持按照中国的施工工艺,毫不让步,他坚定地说:“我们中建一局有多年的施工经验,我们一定保证质量地完成浇筑”。这个会一开就是一个上午,刘志刚一口水都没有喝,据理力争、力辩群雄,最终俄罗斯管理公司答应给项目一次试验的机会,让项目部采用整体浇筑的方法做出样品,测试工程质量。

接下来的几天,项目部忙得热火朝天,刘志刚守在施工现场,支设水平结构模板,放线切出竖向结构所需开口,安装竖向结构钢筋,安装水平结构钢筋,封闭竖向结构模板并验收,浇筑混凝土,先竖向、后水平,每一道工序,刘志刚都没有落下,最终按照中国技艺浇筑出来的模板一点也不比俄罗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模板质量差。俄罗斯管理公司看着浇筑出来的模板,称赞项目员工“施工质量很好,我们相信你”。

刘志刚带领团队按照整体浇筑的方法,保证了地下室结构施工7天一层的速度,比采用工业化模板拼装14天一层的速度节约了一半工期。最终地下室结构施工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节约了工期,赢得了俄罗斯管理公司的认可。

125年来最冷冬季中的“中国速度”

10月份平均气温5℃、最低气温2℃;11月平均气温-8℃、最低气温-10℃;12月平均气温-18℃、最低气温-20℃……看着莫斯科冬季的气温曲线图,刘志刚犯了愁:工期这么紧,如何才能保证冬季的中国速度不降低?要知道在俄罗斯当地,很多建筑企业在冬季就停工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2016年莫斯科遭遇了125年来最冷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6度,这给项目的冬施增添了更大的难题。“一片云即一场雪,这里的雪是不融化的,如果不及时清扫,雪结成冰的厚度可以达到30厘米,这是中国东北都没法比拟的。”刘志刚介绍。而这常态化的寒冷和突如其来的大雪俨然成为了项目的“基本环境条件”。

刘志刚带领团队露天作业绑钢筋,这时天降大雪,在员工们绑扎钢筋的同时,厚重大雪已经将刚刚绑好的钢筋全部淹没。而在另一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项目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混凝土在寒冷的冬天达不到设计强度,出现了裂缝、蜂窝麻面等,这样的质量怎么能代表“中国品质”?于是,刘志刚紧急叫停所有的施工,查阅各种国内外冬季施工资料,总结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暖棚”的方案,他让项目团队用苫布、保温被等搭建暖棚,用暖风机为暖棚加热,维持棚内温度,他的提议有效地解决了钢筋绑扎后的积雪清理难题,而且为混凝土养护提供了适宜的温度,避免浇筑混凝土产生裂缝,保证了浇筑质量。

但是,“暖棚”可以保障工程建设正常进行,却不能消除严寒对项目员工的考验。“暖棚”并非密闭空间,在苫布、保温被拼接处有很多缝隙,凛冽的寒风从缝隙钻入,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是凛冽的寒风仍然刺骨。在制作模板时无法搭设暖棚,刘志刚就带领着团队露天作业。大家手戴双面带胶的防潮手套,脚踩厚重安全鞋,身穿统一发放的棉服,外面套着印有“中国建筑”样式的黄马甲,仿佛是身披战甲的战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中建一局的建设者抗严寒、斗暴雪,一块块冻疮是寒风肆虐带来的沟壑,也是他们立下的赫赫战功!

“中国品质走出国门,我们做到了!”

“来时路白雪皑皑,回头望繁花盛开”。2017年8月11日,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从初审到现场验收再到专家委员会评定,历时三个月,中建一局从200多家单位的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喜获2017年度“莫斯科市优质工程奖”第一名。“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是莫斯科市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荣获该奖项。初评入围颁奖于7月21日在俄罗斯联邦建设部颁奖大厅举行,颁奖典礼上播放了评委组在公司工地检查的视频和照片,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建设局局长奥利格·安东辛卡号召参会的所有建筑企业,学习中国建筑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工匠精神。

莫斯科时间9月26日上午,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比计划工期提前5天封顶,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中国驻俄罗斯商务参赞李静援,俄罗斯建筑协会会长科什曼,中国华铭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清俊,中建一局集团董事、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魏焱等100余人出席封顶仪式。仪式上,莫斯科国家监理项目督察向项目颁发了“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第一名的奖状。这是对刘志刚及其团队的莫大认可。

正如刘志刚说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一直在追求工程质量的国际水平,今天,我们做到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公司给世界的建设领域带来惊喜!希望,中建一局的‘5.5精品生产线’之花开遍世界每个角落!”

猜你喜欢
巴哈马中建莫斯科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新年感怀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巴哈马
车“游”
三角板“牵手”直尺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革新的先行者
巴哈马群岛的汉堡岛:最好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