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2018-08-21 08:21支焓宇张金凤
决策探索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华

支焓宇 张金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增强,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源自于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提升个人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流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个人的熏陶,也反映出习近平尊重历史、热爱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民族精神基因

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中华民族的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博大精深,要想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品质,吸取历史教训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吸收借鉴其文化精华。因此,对待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识到历史是基础和前提、尊重历史是重点和态度、牢记历史是目标和任务、以史为鉴是意义和升华。

伟大的历史实践孕育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指导着伟大的历史实践,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保持了自身独特之处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和修复力得以延续,在实践中培育出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使我们重温历史的变迁,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彰显中国人民的伟大。可见,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以我为主,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成果,顺应时代潮流,同时又积极推动时代的发展,在重大历史节点上,中华文化都发挥着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原因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基因,弘扬中国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传统美德基因

中国古代哲学对“道”与“德”的阐释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家经典《中庸》完美地表达了“至诚”“至德”的思想,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是道德追求的至高标准,通过自我管理而达“道”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儒家推崇的修养方法是“慎独”,即强调个人通过自我约束,实现自我完善,从而获得完美的人格和品德。《中庸》構成了以“诚”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对道德标准、道德境界、修养方法作出相应阐释,反映出古人对道德至高境界的追崇,以及个人为达到这一至高境界所付出的努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运用,谈到学习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时,他特别重视道德的提升,如他强调的“讲规矩、守纪律”,其中就提示人们要通过“慎独”提高自我修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进行创新和继承,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等仍具有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和个人道德。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道德塑造和提升的过程。从“礼义廉耻、修齐治平”等的古代核心价值观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说明在继承的基础上,中华传统美德不断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德国不兴,无德人不立。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文化积淀和国家文化底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道德素养高尚的表现,传统美德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归功于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主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实践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美德,需要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相结合,顺应时代提升对道德素养的要求。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对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的坚定自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必须深入持续地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精髓,不断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和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民本思想基因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古代民本思想自夏商周时期的思想萌芽,到春秋形成的儒家“民贵君轻”“顺民意”的民本思想体系,凸显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为本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存在区别,但古代民本思想仍然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需要借鉴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一切灿烂悠久的文明都是人民创造的,如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古代四大发明的世界影响、诗词歌赋的千古传颂、民族交流的生动景象、气势恢宏的历史工程等。可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对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坚定自信,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创作导向要始终指向人民。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一切历史、文明、精神,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想传统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小康”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小康”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典籍《礼记·礼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不断地表达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由来已久的、共同的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梦变得更加清晰,我们也更加接近这一梦想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这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从我国和世界发展形势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传统文化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启迪,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对中国人民理想传统的自信和坚定,说明了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强调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五、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交流互鉴基因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在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融合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中华文化在同世界的交流中积极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取得如此高的世界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全体中华儿女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塑造和展示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文明交流互鉴是提升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途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处、平等交流、相互融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古代中国就开始积极同世界交流,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一带一路”就是中外交流的见证,它沟通中外、纵横古今,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对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自信,也蕴含着对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意义的自信。

六、结语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文化根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道”与“德”为核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借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中国梦这一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目标,不断促进中华文化同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方法指导。我们应该积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华
身边的传统美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