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汉 悬壶济世 桑梓情深

2018-08-21 20:44刘亚玲刘志梅廖冬梅
华人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杏林情怀香港

刘亚玲 刘志梅 廖冬梅

人物简介

林德汉先生,毕业於中国医科大学,1987年考取香港非英联邦医生执照,1989年在港执业至今。获十二个社团聘任为医事顾问,是香港医学会会员,香港内科学会会员,香港西医工会会员,香港非英联邦医生协会会员。对诗词颇有兴致,常有怡情寄意之作,在各协会会讯发表,著有《遊子情怀》和《杏林春秋》二书。

林德汉先生,医者仁心,以一份饱满的生命热情,面对这份神圣的工作,挽救万人於病痛之中。一路走来,並非坦途,但他咬紧牙关,艰苦奋鬥,终成一代名医。

如今他已功成名就,誉满杏林,但在他的心底深处,最眷恋的,依旧是童年的故土,这是他一生都难以脱离的牵绊,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来路和归途。

峥嵘岁月,艰苦成才

林德汉先生出生於广东省揭阳市一个著名的侨乡,在他五六岁时,父母先後到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与年老的祖父母相依为命。祖父为人质朴、真诚,给予了年少的他最淳朴的爱和最得体的家庭教育。“传家万事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静坐常思自己过,閒谈莫道他人非”,这是挂在他家门厅的两副对联,让他年少就懂得了为人处事之理。祖父的教育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祖父成为了他人生路上的“摆渡人”。

不幸的是,在他十岁那年,祖母死於霍乱,在他十四岁时,祖父又因染病而突然去世。祖父母的双双去世,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他不仅失去了至亲,还失去了生存的依靠。此後,只能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候我要一心三用:读书、种田、管家。我这个十四岁的少年,要担起裏外应酬的三重重担,那是我最艰难的岁月。”来不及整理自己的情绪,又要马不停蹄地对付生活,对於年少的林德汉先生来说,这是最残忍的事情,他被逼着成长,被逼着去应对那样的困境,不过这些苦难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与医学的结缘,算是他生活裏的一点转机,让他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那是十几岁的时候,他去参加一个“青年学团”的活动,活动设在真理中学,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几百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一起住集体宿舍,吃公共食堂。有一天,他突然发起了高烧,腹痛又腹泻,最後被诊断为急性肠炎。老师们都很关心他,赶紧将他送到了临近的真理医院住院。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住院,他还记得当时是一位外籍女医生给他进行的治疗,三天的时间就让他得以痊愈。那时,医生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就深入他心,他把这看作是一个神圣无比的职业,希望自己有天也能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林德汉先生能夠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还得感谢他表叔的指引。那时候,表叔正在上海财经学院就读,於是鼓励他去上海参加高考。林德汉先生面临人生去向的选择,一时陷入了两难之境,因为当时家乡尚没有设置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点,要上大学必须要到广州或是上海参加考试。他担心自己万一名落孙山,无颜见江东父老,会成为别人的笑谈。表叔再三给予他鼓励:“如果考不上,我就给你在上海找一份工作,保证你有饭吃。”在此情况下,他踏上了北上之路,远赴上海参加高考。

幸运的是,此次高考,林德汉先生金榜题名,顺利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那一年是1951年。从1951年到1957年,整整六年的时间,他都在此潛心修学。不过这段日子,也並非想象中那般轻鬆,因为身处於一个动乱的年代,物资紧缺,他又是一个初到东北的南方人,人地两生,自然有许多的不习惯。他选择利用知识来填满他内心所有的空虚,六年之後,他带着优異的成绩和“三好学生”的奖评离开了学校,正式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机会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林德汉先生用他的努力把握住了每一次的机会,一路从困苦中走来,这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遊子情怀总是诗

离开家乡已半个多世纪,但对於林德汉先生而言,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活在他的心裏,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缅怀他曾经拥有的这一切。在过去的流金岁月裏,这裏珍藏着他与他的亲人共同生活的片段,也是他一路走来躬耕苦读的见证。虽然现在的他身在香港,早已功成名就,誉满杏林,但他始终记得,乔林这个小乡村,是他人生的起点,承载了他童年最美的回忆。

林德汉先生著有《遊子情怀》一书,独作《桑梓情怀》一章,详细回忆了他曾经的各色人事物,以及他在之後面对诸多风物时所兴之感怀。其中有文作道:“家园久别又重圆,岁月滔滔鬓添霜。儿时情景犹在目,弹指之间数十年。”足以见其对故乡之思念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家乡,成为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名词,每念及一次,都会让他心如花开,又如花落。为了一解自己的思乡之情,他时常回来看看这片他魂牵梦绕的土地,这一来一去间,他对故乡的眷恋愈加深厚。遊子之心,似叶飘零,似乎只有见到故土,才算找到了根。

他自小在东坡先生《水调歌头》的吟诵中长大,在张继《枫桥夜泊》的愁思中行走,所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早已根植於心。家国情怀诠释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流淌在林德汉先生的整个生命中。其父为印度尼西亚华侨,依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策,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尼西亚籍或是中国籍,林德汉先生坚定地告诉父亲:“我们是中国人,一定要入中国籍!”其父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国籍。1959年他父亲随印度尼西亞华侨回国观光团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荣幸地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他人生中十分难忘的记忆。

他曾提笔写下一首《我们之歌》,其中有文如此——“长白山麓雪满天,椰林树下可耕田,浩瀚东海万顷浪,青藏高原耸云端。大鹏展翅飞万里,踏遍青山与高原。报国心切是我愿,壮志凌云哪畏难?”他曾遊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於如此多娇的江山,他满腹自豪,由此激发了自己的豪情,发出了“报国心切是我愿,壮志凌云哪畏难?”的强音。这些年来,他一直以“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民族的昌盛,为了广大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奋鬥终身!”为理想信念,他寒来暑往,奋鬥不息。

乡之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潮暗湧,让他能夠找到心之所属,情之所歸。

遊子情怀,就是一首温暖的诗,一首哀婉的诗,也是一首沧桑的诗,但在遊子的心裏,这首诗终究会变成一缕炊煙,变成人间煙火的滋味。这味道或许是奶奶做的饭菜,或许是妈妈的亲吻,或许是自己梦中的呢喃,但终究,它甜蜜无比,沁人心脾,让人一生都不愿从醉梦中醒来。

躬耕不怠,奉献民康

1957年,林德汉先生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地区医院工作。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在这裏,他终於开启了自己的杏林岁月。

韶关地区医院当时是韶关地区规模最大、人才比较集中、设备比较齐全的中心医院,对於初入“战场”的新兵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之所。为了不浪费这个学习的机会,林德汉先生求知若渴,勤奋学习。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心电图时,他硬是在两个月的时间裏,看完了省胸研所的五万多份心电图。行医治病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本着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之心,他虚心向学,任劳任怨,最後终於学有所成。

1979年,林德汉先生来到香港,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着和他先前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秩序和规则。人人言那时候的香港灯火辉煌,“遍地黄金”,卻不知生活二字,从来都是不易。

林德汉先生大学所修是西医专业,但在香港,未经考试合格,就不能註册执业。这一下就拦住了他的去路,可是为了不成为与自己同来香港工作生活的子女们的拖累,他必须要找到谋生之路。他这时发现,香港虽然对西医管控很严,但对中医卻没有任何规管。他在大学也系统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及针灸等技术,於是他决定从中医着手,谋求生计。

挂牌之初,很难取得病人们的信任,林德汉先生的诊所裏往往空无一人。为了能夠得到病人的信任,他开始出诊,走家串户。那时候,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香港。累则累矣,生活总算有了点起色。他精湛的技术和诚挚的服务态度让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病人的信赖和尊重,来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林德汉先生苦於自己学了那麽久的西医,卻无处施展,为了让自己学有所用,也为了让自己的医术再进一步,他决定去考香港的西医行医资格。走出校园那麽久,卻要再一次埋头苦读,对於旁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很煎熬的事。一部字典,一部收音机,一台电风扇陪着他度过了多少艰苦岁月,但他很享受这个为了目标而奋鬥的过程。最终,他得偿所愿,於1987年考取香港非英联邦医生执照。

从1951年到2018年,初入杏林的他勤奋好学,如今誉满杏林,依旧苦作躬耕。在医学岗位上,他已连续奋战六七十年,挽救过不计其数的生命。这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赋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在人生这场修行中,收获的最动人勳章。

人行一世,有很多种活法,活成谁都不稀奇,但重要的是,要忠於自己,要活成自己最理想的模样。林德汉先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满腔热忱来应对世事变迁,一辈子,忠於自己的国土,忠於自己的职业,忠於自己的情感。世事流转,万物都在变,他卻依然一片冰心。与此为伴,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会愈加纯粹,行至人间大雅!

猜你喜欢
杏林情怀香港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香港ifc商场
一个人
少女情怀总是诗
香港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