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雕漆一种震撼人心之美

2018-08-21 11:37郭嘉
时尚北京 2018年8期
关键词:李志刚雕漆漆器

郭嘉

因为热爱和无法割舍,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雕漆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他不仅自己在雕漆上有着非凡成就,也因为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辞辛劳的培养年轻人,为这项技艺的传承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他说自己喜爱那种古朴庄重而内蕴沉静的红,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他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大师——李志刚。

红色是中国的吉祥之色、喜庆之色。中华民族对这种颜色的喜爱,从七千年前河姆渡的朱漆木碗就已经开始了。在随后的历史烟云中,对红色崇拜日益深厚,朱雀、朱颜、朱门……无论是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而帝王决定天下苍生命运的批示,被称为“朱批”,传国玉玺使用的也是“朱泥印”。红色,已经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号。

因此,當雕漆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它那明丽夺目而不艳俗、热烈浓郁而不失润泽、古朴庄重而内蕴沉静的红,瞬间就震撼了所有人,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红。其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大漆独有的色泽、质感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衬托出热烈而沉静的华贵气质,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为雕漆大师李志刚也深爱着这项古老的工艺。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里面的李志刚雕漆工作室内,到处显现着红色的景象,地上和展架上摆放着一件件雕工精细、构图生动、层次丰富、色彩鲜丽、纹饰繁缛而富有动感的雕漆作品。

雕漆的原材料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看似经济实惠,其背后却裹挟着世上最珍贵的一种成本:时间。李志刚说“雕漆工艺品有很严格的标准,就拿髹漆这道工序来说,就不是一般的繁琐。一件合乎标准的雕漆艺术品,要在胎体上刷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般来说,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为了保证产品能够久经岁月也不开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者晒干。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最多也只能刷两遍漆。所以一件好的作品从设计到完成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我喜欢雕漆,因为它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艺。”

1965年李志刚出生于北京,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13岁的时候拜老师学习山水画。长大之后他考入职业高中雕漆班。“我原以为雕漆就是绘画艺术里的雕塑,但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李志刚笑着说道,“刚开始真是稀里糊涂进入这个行当,但后来发现雕漆还挺有意思,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毕业之后,李志刚被分配到雕漆厂从事设计工作,虽然工作很艰苦,但是他很开心能够从事这项技艺。“20世纪80年代是工艺美术行业比较辉煌的一段时间,当时的雕漆厂从业人员达几百人。不过90年代市场萎缩严重,我的很多同学都转行了。因为我在雕漆厂从事设计,有自己创作的空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所以就留了下来。”李志刚说道。不过90年代末,因为企业改制,很多都解散了。李志刚坦言因为自己从80年代初就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也因为自己太喜欢了,不舍得放弃雕漆,于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进行雕漆的创作。

提起自己设计过的雕漆作品,李志刚向我讲述了他为澳门回归设计的国礼《花好月圆》。“1999年澳门回归,政府征集国礼,当时并没有确定要用漆器。任务下到当时的工美公司,我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把北京的园林与澳门的园林融合在一起,以家园为主题进行创作,几十家企业经过好几轮竞标,最终我的作品《花好月圆》被选中,可能当时评委看重其中的现代理念。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促使我不断追求新的创作空间。雕漆的现代设计作品与生活结合得很紧密,不仅具有功能性,还能够传世。”

“成为大师,我觉得自己要担当的责任更大了。”

很多人评价李志刚是个很能坚守技艺的人,但他却说自己只不过是坚持了喜欢的东西。“无论这项技艺能否带给我殷实的生活,但我知道始终坚持喜欢,就是对自身最好的发展。”

也因为他对雕漆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今年他也如愿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于自己获得的这项殊荣,李志刚坦言评大师对于从事工艺美术方面的人来说是一个目标。“因为既然从事这个行业,肯定要拿到这个行业最高的荣誉,才能体现出你对这个职业的敬畏。我从2005年开始评北京市的大师,一级一级评下来,—直到今天,其实是对自己—直以来的坚持的一个认可。不过成为大师之后,我觉得要担当的责任也更大了。因为你要做出更好的、更精的、更有代表性的、更有创新性的作品,才能对得起大师这个称号。其实更多的是压力,但更要有担当、有责任,考虑的事情可能会更多。所以同时这也是对我的—种鞭策,要对得起这份荣誉。”

而为了这次评选,李志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我申报的三样作品都是实用漆,包括家具、文房(笔筒和砚台),都是能使用的,有功能性的。用传统技艺表现—种形式,让人们去使用它,通过使用来了解工艺,然后拉近工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巧思表现人工的、技艺的雕漆之美,还要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符号、元素。因为在我看来传统是根,不能丢。没有根、没有文化的作品会少了气韵。尤其作为北京有代表性的雕漆,一定要有皇家的气韵,因为“燕京八绝”都是宫廷的技艺。所以我们既要保留这种皇家的气韵,又要有地域的特色、技艺的特色。再一个就是适宜,就是通过什么形式、什么方式跟生活发生关系、和人发生关系。所以我这次送的作品应该符合这次评审的标准。因为现在评大师,我想肯定也是需要我们这些大师把精湛的技艺带到当代,具有时代性,创造时代的经典。”

“雕漆的傳承应该融入更多的现代理念。”

说到李志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不得不提《漆母》了,这也是他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其实去过李志刚工作室的人,一进屋就会被眼前的这座哺乳期妇人形象雕漆作品所吸引。李志刚说:“这件作品上有三层代表不同时代意义的纹饰,最底层的云纹,代表7000年前漆器出现时的沧桑、悠远,令人不可捉摸;中间的卷草纹早在盛唐时期就已流传开来,代表着唐朝的繁荣、富贵;最上层的玄式现代纹,寓意时间的车轮将漆器艺术从7000年前带到了今天,使人们一览雕漆的曲折身世。在妇人一侧乳房部位还绘以舒畅流水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

当我问及李志刚创作《漆母》的初衷时,他略微思考了片刻,说道:“漆器是从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中流出来的乳白漆液制成,其哺育了几千年来一代代漆器艺术家的创作。为了追溯源自于河姆渡的漆文化,表达对‘漆发自内心的崇敬,探索漆器艺术发展的新方向,我创作了这件作品——《漆母》。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哺乳期妇人的形象来警示传统手工艺人。材料才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要懂得珍惜自然所赋予的材料。同时,也唤醒全社会对漆文化的关注。”

李志刚不仅是雕漆大师,同时也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因为身上肩负着传承的责任,他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开设了雕漆专业,注重培养年轻人,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美术功底,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技艺的传承。“现在学院式的培养方式,打破了学徒制和家族传承的限制,注重综合能力、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我们采用在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开放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李志刚坦言雕漆的发展方向,还是要看当代需要什么,“我觉得年轻人最清楚当代需要什么,更理解当代需求。所以雕漆的传承应该融入更多的现代理念。”

采访接近尾声,当我问他,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时,李志刚说:“当代生活方式的雷同和单一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匮乏,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今提倡‘工匠精神主要是为了让生活更多元,以丰盈大众的精神生活。‘工匠精神其实已经提了很多年,不过真正的工匠本身并不过于注重精神,而是自己对职业的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态度感染了周边的人,大家认为艺人具有‘工匠精神。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在我看来,我并不是靠精神坚持下来的,因为我喜欢雕漆,喜欢执著于此,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几十年的雕漆生涯,它早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李志刚雕漆漆器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雕漆纹饰的修复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刀锋上的手工瑰宝
口头恋人
传承传统技艺甘做雕漆艺术的使者
漆器收藏三问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
Beamforming of Whole Airspace Phased Array TT&C System Based on Linear Subarrays
Development of a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model and parametric study on equivalent crash pulse in vehicle frontal offset crash